第2章 心態會決定你的命運(3 / 3)

3.過於求穩的心態依然有害

浮躁心態固然不利於個人的生存、發展,但過於求穩的心態也不利於人的生存、發展。過於求穩的人往往謹慎、周密、務實,但思考過細、不敢冒險、常會錯失良機。

諸葛亮一生機智和穩重,為劉備的三分天下貢獻了很大力量,但北伐最終失利,便是由於他的太過謹慎之故。

“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諸葛亮在《出師表》中,上書劉禪,自己也表明自己是謹慎的性格。但是“出師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淚滿襟”,是對諸葛亮謹慎性格失敗的總結。

諸葛亮是中國人心目中智慧的化身,這隻能說明諸葛亮作為一代賢相竭心盡力輔佐漢室的美德,如果從其性格上來說,他是失敗的。過於謹慎的個性使他失去了惟一一次北伐成功的機會。

諸葛亮慮事周全,謹小慎微,對他這種性格描述貼切的是《三國演義》裏他第一次兵出祁山的一節。

諸葛亮用馬謖的反間計使曹睿削掉司馬懿的兵權後,開始北伐中原,曹睿派駙馬夏侯為大都督來迎戰諸葛亮,於是魏延向諸葛亮獻策:

“夏侯乃膏粱子弟,懦弱無謀。延願得精兵五千,取路出褒中,循秦嶺以東,當子午穀而投北,不過十日,可到長安。夏侯若聞某驟至,必然棄城望橫門邸閣而走。某卻從東方而來,丞相可大驅士馬,自斜穀而進,如此行之,則鹹陽以西,一舉可定也。”

孔明笑曰:“此非萬全之計也。汝欺中原無好人物,倘有人進言,於山僻中以兵截殺,非惟五千人受害,亦大傷銳氣。決不可用。”魏延又曰:“丞相兵從大路進發,彼必盡起關中之兵,於路迎敵,則曠日持久,何時而得中原?”孔明曰:“吾從隴右取平坦大路,依法進兵,何憂不勝!”遂不用魏延之計。

其實魏延此計正合兵家奇襲之計,妙不可言,後來司馬懿重掌兵權之後分析說:“如果是我進兵,我一定要從子午穀進攻,奇襲長安,這樣長安一帶便唾手可得。”魏延與司馬懿可謂英雄所見略同,可過於謹慎的諸葛亮卻不用此計,實在遺憾。

再看後來鄧艾率五千精兵,偷渡陰平,逢山開路,遇水搭橋,奇襲成都,一舉成功,他沒按正規進攻路線來攻打成都,避開薑維據守劍門關的大軍,滅了蜀漢政權,此計與魏延之計如出一轍。

諸葛亮北伐中原能夠成功的惟一一次機會就在這裏,因為魏主曹睿連續犯了兩個錯誤:一是中了馬謖的反間計,撤了司馬懿的兵權;二是派不諳戰事的夏侯為帥來拒蜀。這正好給了諸葛亮天賜之機,如果諸葛亮能抓住這一機會,按魏延之計,率五千精兵直取長安,自己再率軍出斜穀,那麼大事幾乎成矣。再加之其他兵馬呼應,誰能定天下就難說了。

機會是均等的,也是短暫的,成功者的素質就在於能抓住短暫的機會,哪怕是瞬間也不錯過,古往今來成功者無不如此,不管是誰,隻要機會閃現,他們便絕不放過。

諸葛亮雖然是一個智者,但他失去了一個千載難逢一統天下的機會。他博古通今、智慧超群,但卻性格謹慎、不敢冒險,使他一生都在徒勞心智。

做事謹小慎微是值得肯定的,然而不能過於用這種心態來指導自己做事,成大事者行動時自然要深思熟慮,但還要有銳氣和冒險精神,一味求穩有時會痛失良機。

4.環境不是消極被動的借口

無論你身處逆境還是順境,消極被動的心態都會使你慢慢喪失活力與創造力。因此隻有戰勝消極被動的心態,才能讓自己走向成功。

有兩個師範院校畢業的朋友,一個被分配到某所山村小學當老師,另一個卻幸運地分到了城市小學任教。被分配到山村小學的A,抱怨自己的命不好,山村裏信息閉塞,文化生活單調,吃的用的差,同事水平低,他的雄心壯誌被磨得一點都不剩。他開始把課餘時間消磨在麻將桌上,上課之前懶得備課,整天琢磨著怎麼能調進城。一次教育局局長突然來聽課,沒有任何準備的他被開除了。他難過地想:如果當初我分在城裏,那我一定會努力的,說不定現在已經是教學骨幹了!被分到城裏的B也下崗了。因為自從到了城裏後,他與領導同事相處得不錯,工作輕鬆、工資優厚,他覺得就這樣過一輩子挺不錯。他不再鑽研教學方法,不再認真備課,很多孩子都把他叫做“催眠大師”。一段時間後,學校引進競爭機製,B被淘汰了。他想:如果當初我被分到農村,那就一定會努力學習,爭取早日進城,而現在我卻變成了被溫水煮熟的青蛙!

看出這兩個人的問題了嗎?是他們自己把消極被動的種子種在了心中,環境如何並不能成為他們消極被動的借口。一個人一旦養成了消極的習慣,那麼處於順境便盲目滿足、放棄努力,遇到成功便自我滿足、停滯不前;處於逆境便輕易退縮、灰頭土臉,遇到困難便輕言放棄、怨天尤人。這就是消極的種子最容易破土發芽的環境。

無論身處什麼樣的環境,一旦養成了消極被動的工作態度和習慣,人就很容易不思進取、目光狹窄,慢慢地喪失活力與創造力,忘記了自己當初信誓旦旦的人生信條與職業規劃,最終將走向好逸惡勞、一事無成的深淵。而最可怕的是生活態度的消極。工作上的消極、失敗與無望,必然會對人的其他方麵產生非常可怕的負麵影響。想想看,一個人消極地麵對世界,滿眼的灰色,為周圍的朋友同事所不屑,該是多麼的可悲!

一個環境,怎樣是好?怎樣是壞?標準並不在環境本身,而在於人如何自處:置身其間,不迷失自己,保持積極主動的精神,這樣的環境再“壞”也是好環境,反之,再“好”的環境也是壞環境。環境對人確實有一定的影響,而最關鍵的還是人自身,順境或逆境都不能成為消極被動的借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