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自卑是屬於弱者的名片(3 / 3)

威爾遜生於貧困,然而他又是富有的。他惟一的、最大的財富就是他那顆不甘貧窮的心,是這顆心把他推上了議員和副總統的顯赫位置。在這顆不竭心靈的照耀下,他一步步地登上了成功之巔。

出生於廣東潮州的李嘉誠在幼時就嚐盡了人間苦難,父親逝世時,家庭貧困不堪,父親沒有給他留下財富,反而在全家最需要他的時候離開了。當時的李嘉誠才14歲。14歲對於常人正是享受父母的嗬護、疼愛的年紀,李嘉誠卻不得不麵對生活擺在他麵前的一切苦難,家境的貧窮、母親的羸弱、社會的動蕩、世態的炎涼,為完成父親臨終時的遺願,他謝絕了舅舅繼續供他讀書的好意,開始了自己的求生之路。多年的經營造就了一代富豪,李嘉誠的富有得益於父親的遺訓,舅父的指導,更重要的是他沒有被窮困嚇倒,沒有讓貧困占據了自己的心靈。

對於整個人類來說,貧窮隻是一種狀態,它永遠不可能成為一種結果。因為人類決不會永遠安守貧窮,而總是同它作不屈不撓的鬥爭,所以貧窮對整個人類來說,它隻是一個動態的、不斷被改變著的過程。但具體到某一個人的身上,則可能是一種結果。對於個人來說,有可能安心地生活在貧窮之中,不思進取,屈辱地度過一生;也有可能奮起直追,獲取財富。

無論你麵對的是什麼樣的事實,心靈的貧窮都極其可怕,因為隻有心靈的貧窮才是真正的貧窮。

6.走好自己的路

一個人在一生中總會遭到這樣或那樣的批評,越是做大事遭到的批評就會越多。但你絕不能因為別人的批評就懷疑自己,隻要你確信自己是對的,就該堅定地一直走下去。

1929年,美國發生一件震動全國教育界的大事,美國各地的學者都趕到芝加哥去看熱鬧。在幾年之前,有個名叫羅勃·郝金斯的年輕人,半工半讀地從耶魯大學畢業,當過作家、伐木工人、家庭教師和賣成衣的售貨員。現在,隻經過了8年,他就被任命為美國第四有錢的大學——芝加哥大學的校長。他有多大?30歲!真叫人難以相信。老一輩的教育人士都搖著頭,人們的批評就像山崩落石一樣一齊打在這位“神童”的頭上,說他太年輕了,經驗不夠;說他的教育觀念很不成熟……甚至各大報紙也參加了攻擊。

在羅勃·郝金斯就任的那一天,有一個朋友對他的父親說:“今天早上我看見報上的社論攻擊你的兒子,真把我嚇壞了。”

“不錯,”郝金斯的父親回答說,“話說得很凶。可是請記住,從來沒有人會踢一隻死了的狗。”

是的,沒有人去踢一隻死狗。別人對你的批評往往從反麵證明了你的重要,你的成就引起了別人的關注。所以,在你被別人批評、品頭論足、無端誹謗時,你無須自卑,走好自己的路,讓他們去說吧。

馬修·布拉許當年還在華爾街40號美國國際公司任總裁的時候,承認說對別人的批評很敏感。他說:“我當時急於要使公司裏的每一個人都認為我非常完美。要是他們不這樣想的話,就會使我自卑。隻要哪一個人對我有一些怨言,我就會想法子去取悅他。可是我所做的討好他的事情,總會使另外一個人生氣。然後等我想要取悅這個人的時候,又會惹惱了其他的一兩個人。最後我發現,我愈想去討好別人,以避免別人對我的批評,就愈會使我的敵人增加,所以最後我對自己說:‘隻要你超群出眾,你就一定會受到批評,所以還是趁早習慣的好。’這一點對我大有幫助。從那以後,我就決定隻盡我最大的能力去做,而把我那把破傘收起來。讓批評我的雨水從我身上流下去,而不是滴在我的脖子裏。”

狄姆士·泰勒更進一步。他讓批評的雨水流進他的脖子,而為這件事情大笑一番——而且當眾如此。有一段時間,他在每個禮拜天下午的紐約愛爾交響樂團舉行的空中音樂會休息時間,發表音樂方麵的評論。有一個女人寫信給他,說他是“騙子、叛徒、毒蛇和白癡”。泰勒先生在他那本叫做《人與音樂》的書裏說:“我猜她隻喜歡聽音樂,不喜歡聽講話。”在第二個禮拜的廣播節目裏,泰勒先生把這封信宣讀給好幾百萬的聽眾聽——幾天後,他又接到這位太太寫來的另外一封信,“表達她絲毫沒有改變她的意見。”泰勒先生說:“她仍然認為,我是一個騙子、叛徒、毒蛇和白癡。”

麵對他人的品評、批評,誰都不可能沒有壓力,關鍵是看你如何對待。如果你在心裏接受了別人的批評,並暗示自己在別人眼裏是多麼的不完美,被人鄙視,自卑就會像一個影子一樣隨時跟著你,影響你。如果你能將別人不公正的批評置之腦後,繼續走自己的路,那麼所有的言論都會不攻自破。如果你能對他們笑一笑,受害的人就該不會是你。

查爾斯·舒偉伯對普林斯頓大學學生發表演講的時候表示,他所學到的最重要的一課,是一個在鋼鐵廠裏做事的老德國人教給他的。“那個老德國人進我的辦公室時,”舒偉伯先生說,“滿身都是泥和水。我問他對那些把他丟進河裏的人怎麼說,他回答說:‘我隻是笑一笑。’”

舒偉伯先生說,後來他就把這個老德國人的話當作他的座右銘:“隻笑一笑。”

當你成為不公正批評的受害者時,這個座右銘尤其管用。別人罵你的時候,你“隻笑一笑”,罵人的人還能怎麼樣呢?

林肯要不是學會了對那些罵他的話置之不理,恐怕他早就受不住壓力而崩潰了。他寫下的如何處理對他的批評的方法,已經成為一篇文學上的經典之作。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麥克阿瑟將軍曾經把這個抄下來,掛在他總部的寫字台後麵的牆上。而丘吉爾也把這段話鑲了框子,掛在他書房的牆上。這段話是這樣的:“如果我隻是試著要去讀——更不用說去回答所有對我的攻擊,這個店不如關了門,去做別的生意。我盡我所知的最好辦法去做——也盡我所能去做,而我打算一直這樣把事情做完。如果結果證明我是對的,那麼即使花十倍的力來說我是錯的,也沒有什麼用。”

別人的批評無論對錯,你都無法製止。尤其當你位高權重時,你更需麵對這樣的輿論。笑一笑,你無需關注太多,更無須為他人的輿論自卑。

7.讓自己另起一行

現實生活中,也許你是一個始終與“第一名”無緣的人,眼看著別人表現出色,自己卻永遠居於人後,心裏會不會覺得有些自卑呢?其實你大可不必為此煩惱,一個人成功與否有很多不同的判斷標準,隻要你願意換個角度,你也可以位列第一。

惲壽平是清代最著名的畫家之一,他早期是畫山水的,從見到王石穀之後,自以為山水畫不能超過他,於是專攻花卉,成為海內所宗。在更早以前的唐代也有一位以畫火聞名的張南本,據說原來是與一畫家孫位一起學畫山水,也因為自認不能超過孫位而改習畫火,終於獨得其妙。

藝術家追求完美,難免有傲骨,恥為天下第二名手,不願落人之後,像前兩者真有才能,舍他人既行的道路,自辟蹊徑,獨創一家固然最好。但如果不能認清自身的能力,隻因恥為人後,就放棄學習,自己又找不到適當的方向,到頭來則難免什麼都落空了。

孟雨是一個魅力四射、才華橫溢的年輕人,經常是社團中令人矚目的焦點,認識孟雨的人幾乎都可以感受到他熱情的付出。在得知他交了女朋友後,他的一個朋友開玩笑似地問他:“那現在我在你心中排第幾呀?”他想也不想,便答:“第一。”朋友不相信地看著他,問:“怎麼可能啊,你女朋友應該排在第一位。”孟雨狡黠地一笑,然後說:“你當然排第一,隻不過是另起一行而已。”

孟雨的話說得多好啊!生活中,在各行各業中,每個人都期望得到第一的位置,其實要拿到第一也容易,就看你願不願意換個角度——隻要“另起一行”,每個人就都是第一了,而這個世界,自然少了許多莫名的地位紛爭,這不是很好嗎?

周平生性好強、不甘平庸,但造化弄人,他卻偏偏是一個平淡無奇的小人物。他的理想是成為一個無冕之王——新聞記者,然而大學畢業後他卻成了一名高中教師,而且在學校裏也並不太受學生歡迎。看著昔日的同窗今日都已登上高位,周平心裏別扭極了。賢惠的妻子見他這樣子,就勸他說:“人比人,氣死人!反正現在情況已經是這樣了,你又何必偏拿自己的短處去比人家的長處呢?你難道就不能找找你自己的優點嗎?”妻子的話點醒了周平,他決定憑著自己流暢的文筆闖出一片天地。周平選擇了當地一家頗有影響力的報社,然後便向那家報社大量投稿,絲毫不計較稿費的高低。這家報社開了不少副刊,周平悉心加以研究後,專門為它們量身訂做寫文章,所以他的作品幾乎篇篇都被采用,甚至還創造過這樣的奇跡:有一次,他們的副刊總共隻有8篇稿子,其中4篇都是周平的“大作”,隻是署名不一樣。

周平的作品被這家報社的編輯競相爭搶,常常是剛應付完文學版的差事,雜文版的又來了。有時他因學校有事創作速度稍慢一點,那些編輯就會心急火燎地打電話催稿。終於有一天報社的領導坐不住了,他們給周平打電話——隻要周平願意,他現在就可以去報社上班。

周平贏了,我們可以從周平的經曆中得到一個很重要的啟示:生活的路不隻一條,如果你不甘於平庸,你完全可以另起一行,得到你想要的成功。

古今中外,還有很多名人經過重新給自己定位而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

阿西莫夫是一個科普作家,同時也是一個自然科學家。一天上午,他坐在打字機前打字的時候,突然意識到:“我不能成為一個第一流的科學家,卻能夠成為一個第一流的科普作家。”於是,他幾乎把全部精力都放在科普創作上,終於成了當代世界最著名的科普作家。

在生活中,誰都想最大限度地發揮自己的能力,但是,由於種種原因,並非每一個人都會在自己從事的行業裏取得令人滿意的成就。還有許多人是在自己並不喜歡甚至厭惡的崗位上,幹並非自己所願意幹的工作。在這種情況下,還是不要著急為好。生活其實就如寫文章一樣,當你發覺筆下的那一句不是自己最滿意的言語,甚至是敗筆的時候,那你就暫時停筆思考一下,甚至不妨另起一行重新書寫,直至精彩的華章湧向筆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