弄得問者很尷尬,可他卻很坦然,仍是笑著說,為了能不走路,拉車便是最好的偽裝,這也算是“英雄有用武之地”。他還驕傲地告訴別人:“我太太很漂亮,兒子也帥!”
有這樣一位女子,她喜歡自助旅行,一路上拍了許多照片,並結集出版。她常自嘲地說:“因為我長得醜,所以很有安全感,如果換成是美女一個人自助旅行,那就很危險了。我得感謝我的醜!”
英國有位作家兼廣播主持人叫湯姆·撒克,事業、愛情皆得意,但他隻有1.3米,他不自卑,別人隻會學“走”,他學會了“跳”,所以,他成功了。他有句豪言:“我能夠得到任何想要的東西。”
其實,在人世間,很多人注定與“缺陷”相伴而與“完美”相去甚遠。渴求完美的習性使許多人做事比較小心謹慎,生怕出錯,因此,必然導致其保守、膽小等性格特征的形成。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不難發現,有的人長得一表人材,舉止得體,說話有分寸,但你和他在一起就是覺得沒意思,連聊天都沒絲毫興致。這些人往往是從小接受了不出“格”的規範訓練,身上所有不整齊的“枝杈”都給修剪掉了,於是便失去了個性獨具的風采和神韻,變得幹巴、枯燥,沒有生機,沒有活力。客觀地說,人性格上的確存在著“缺陷美”,即在實際生活中,那些性格有“缺陷”而絕對不屬於十全十美的人反而顯得更具有內在的魅力,也更具有吸引力。
不僅人自身是不完美的,我們生活的世界也是布滿缺憾的。比如:有一種風景,你總想看,它卻在你即將聚焦的時候巧妙地隱退;有一種風景,你已經厭倦,它卻如影隨形地跟著你;世界很大,你想見的人卻杳如黃鶴;世界很小,你不想看見的人卻頻頻進入你的視線;有一種情,你愛得真、愛得純,愛得忘了自己,而他(她)卻視如垃圾,如果能夠倒過來,多好,可以不讓自己再忍受痛苦。世上有許多事,倒過來是圓滿,順理成章卻變成了遺憾。然而,世上的許多事情正是在順理成章地進行著,我們沒辦法將它倒過來。
缺陷和不足是人人都有的,但是作為獨立的個體,你要相信,你有許多與眾不同的甚至優於別人的地方,你要用自己特有的形象裝點這個豐富多彩的世界。也許你在某些方麵的確遜於他人,但是你同樣擁有別人所無法企及的專長,有些事情也許隻有你能做而別人卻做不了!
學會欣賞自己的不完美,並將它轉化成動力,才是最重要的。
中國古代哲學家楊子曾對他的學生們說:有一次,我去宋國,途中住進一家旅店裏,發現人們對一位醜陋的姑娘十分敬重,而對一位漂亮的姑娘卻十分輕視。你們知道這是為什麼嗎?學生們聽了之後說什麼的都有。楊子告訴他們,經過打聽才知道,那位醜陋的姑娘認為自己相貌差而努力幹活且品格高尚,因此得到人們的敬重;那位漂亮的姑娘則認為自己相貌美麗,因而懶惰成性且品行不端,所以受到人們的輕視。
其實,做人的道理也是這樣,是否被人尊敬並不在於外貌的俊與醜。美決不隻是表麵的,而是有著更深層次的內涵。如果表麵的美失去了應該具有的內涵,就會為人們所舍棄,那位漂亮姑娘就是最好的例證。勤能補拙,也能補醜,這是那位醜姑娘給我們的啟示。
欣賞自己的不完美,因為它是你獨一無二的特征。欣賞自己的不完美,因為有了它才使你不至於平庸。不完美使你區別於人,世界也因你的不完美而多了一點色彩。
4.最重要的是心靈美好
也許你不夠漂亮,也許你不夠瀟灑,那你也大可不必為此自卑,隻要你擁有一顆美好的心靈,你就擁有了吸引人的魅力。
醜女東施效仿西施“捧心而顰”,但人們都隻說西施漂亮,見了東施卻遠而避之。這是為什麼呢?為什麼西施顰很美,東施顰卻不美呢?兩個動作完全相同,但效果卻大相徑庭,單單是因為西施本來就比東施漂亮嗎?這隻不過是原因之一,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原因:西施的動作是真實的,她因心病而顰,自然之中流露出美;東施捧心而顰,隻是一味地模仿,給人的感覺不是美,而是做作。所以,人們對待她們的態度也就截然不同。
“愛美之心,人皆有之”,扮美無可厚非。但外表的美是一種“浮華”,內在的美才是“沉香”。德國著名文學家歌德說:“外貌美隻能取悅一時,內在美才能夠經久不衰。”外表的欠缺不能代表什麼,再美的容顏也會有褪色的一天。蘊於內心深處的美德,卻可曆久彌馨。正所謂“滿腹詩書氣自華”,你不必因你表麵的不足計較什麼,真正的美在你心裏。
隻要你相信自己是最美的,你就肯定會變成最美的,因為自信能帶給你紅潤的臉色、明亮的眼神、灑脫的舉止、優雅的風度……隻有走出不停掩飾的心理誤區後,你才能讓你的美麗不打折扣地顯示出來,使人為之心動。
麵對人世的許多事你無力回天,許多缺失你無法挽回,自卑、自憐無濟於事。但你可以選擇愛你的“心”,讓你的心完美。也許你沒有財富,也許你沒有幸福的家庭,也許你沒有亮麗的容顏,但你一樣可以讓自己發光。
當美國的黃熱病瘋狂蔓延時,瑪格麗特活了下來,成了一個孤兒。她在年紀不大時就嫁人了,但不久她的丈夫死去了,她惟一的孩子也死去了。她非常貧窮,沒有文化,除了自己的名字以外幾乎什麼都不會寫。於是她就到女子孤兒收容所去謀生。她從早到晚地忙個不停,將整個生命都投入到照顧這些孤兒的工作中去了。當一家新的漂亮的收容所建造起來以後,瑪格麗特和這些修女從原先艱苦的條件下擺脫了出來。後來,瑪格麗特還在這個城市開了一家屬於自己的乳品麵包店。這個城市中的每個人都認識她,他們還資助她去購買運奶的小車和烤麵包爐。瑪格麗特非常努力地工作著,將節省下來的每一分錢都用來幫助那些孤兒,因為她已經把這些孤兒當成自己的親生孩子了。而她自己從來就沒有買過一件絲綢衣服,也沒有戴過一雙羊皮手套。但她的努力最終也得到了回報。她離開人世後,這座城市就為這些孤兒的朋友和保護者建造了一座美麗的紀念雕像,以表達對這個美麗的、無私的人的感激之情。
瑪格麗特不曾擁有世人眼中的一切美好,但她卻是最美的。因為她不曾因外表的一切而自卑、惰怠,她愛自己的“心”。這顆心讓她在困苦的環境裏給予別人、珍愛別人,因而她是偉大的。別人也許擁有了她沒有的,而她卻擁有了別人得不到的。
生命的價值也許並不僅僅體現在強大的財力、曼妙的姿容、健康的體魄……更本質的是,生命是否可以超越平凡,升入到更高的境地。在更高的天空,彩虹的美是有目共睹的。因為,隻有經曆過風雨的洗禮,生命才更美麗,才更能顯示出它寶貴而華美的價值,才更凸顯出美的含義。
濤的雙腿殘疾,但他的心情似乎從未因此而沉悶、憂鬱,他在每日的黃昏都會吹起他心愛的笛子。
樂聲像清晨的光芒,從他修長的手指間傾瀉而出。那些歡快的、像露珠般純潔、像水晶般剔透的音樂感染著附近的居民,給他們木然而單調的生活增添了一些鮮活的色彩。因為濤的笛聲,人們發現天空是那麼明麗,生活是那麼輕鬆愜意。
那個時候,在炎熱的夏夜,濤的笛聲四處回旋,讓人們忘卻了白天工作的緊張、勞累和壓抑。在灰色又瑣碎的生活背後,普通人因濤的笛聲而感到安詳、快樂,而濤對每一天充滿期待,對每一個鄰居充滿笑意和感謝。
濤隻活到30歲,但他的生命曆程到今天都沒有消失。在那條街,隻要有音樂,有夏夜的星空,就有濤臨窗而坐的身影,有他蓬勃的生命力。
他常說一句話:“我的腳不能走路了,我的音樂可以和人們一道走得更遠。”
濤的生命是短暫的,並且在這短暫的生命裏失去了走路的權利。但人們永遠記得他的笛聲,記得他帶給別人的安詳和快樂。
今生,不論你能走多遠,不論你能得到多少生命的饋贈,愛你的“心靈”,別讓它沾染人世的黑暗,別讓它因為受苦而不再充滿活力。
5.讓心靈遠離貧窮
生活中,很多人常為了自己的貧窮而自卑,沒有漂亮的衣服,沒有氣派的房子……其實物質上的貧窮是次要的,如果你的心靈貧窮,你才真該為自己感到自卑。
人類有一樣東西,是不能選擇的,那就是每個人的出身。
有人生為王子,天地至尊,可有人天生乞丐,賤如草芥;有人天生富貴,家財萬貫,有人卻一貧如洗,家徒四壁。
然而,真正的貧窮並不取決於物質的多寡,而在於心靈,心靈上的貧窮者才是真正的貧窮者。
“我出生在貧困的家庭裏,”美國副總統亨利·威爾遜這樣說道,“當我還在搖籃裏牙牙學語時,貧窮就露出了它猙獰的麵孔。我深深體會到,當我向母親要一片麵包而她手中什麼也沒有時是什麼滋味。我承認我家確實窮,但我不甘心。我一定要改變這種情況,我不會像父母那樣生活,這個念頭無時無刻不纏繞在我心頭。可以說,我一生所有的成就都要歸結於我這顆不甘貧窮的心。我要到外麵的世界去。在10歲那年我離開了家,當了11年的學徒工,每年可以接受一個月的學校教育。最後,在11年的艱辛工作之後,我得到了一頭牛和六隻綿羊作為報酬。我把它們換成幾個美元。從出生到21歲那年為止,我從來沒有在娛樂上花過一個美元,每個美分都是經過精心計算的。我完全知道拖著疲憊的腳步在漫無盡頭的盤山路上行走是什麼樣的痛苦感覺,我不得不請求我的同伴們丟下我先走……在我21歲生日之後的第一個月,我帶著一隊人馬進入了人跡罕至的大森林裏,去采伐那裏的大圓木。每天,我都是在天際的第一抹曙光出現之前起床,然後就一直辛勤地工作到天黑後星星探出頭來為止。在一個月夜以繼日的辛勞努力之後,我獲得了六個美元作為報酬,當時在我看來這可真是一個大數目啊!每個美元在我眼裏都跟今天晚上那又大又圓、銀光四溢的月亮一樣。”
在這樣的窮途困境中,威爾遜先生下定決心,一定要改變境況,決不接受貧窮。一切都在變,隻有他那顆渴望改變貧窮的心沒變。他不讓任何一個發展自我、提升自我的機會溜走。很少有人能像他一樣理解閑暇時光的價值。他像對待黃金一樣緊緊地抓住零星的時間,不讓一分一秒無所作為地從指縫間溜走。
在他21歲之前,他已經設法讀了1000本好書,這對一個農場裏的孩子來說是多麼艱巨的任務啊!在離開農場之後,他徒步到100裏之外的馬薩諸塞州的內笛克去學習皮匠手藝。他風塵仆仆地經過了波士頓,在那裏可以看見邦克、希爾紀念碑和其他曆史名勝。整個旅行隻花了他一美元六美分。一年之後,他已經在內笛克的一個辯論俱樂部脫穎而出,成為其中的佼佼者了。後來,他在馬薩諸塞州的議會上發表了著名的反奴隸製度的演說,此時距他到這裏還不足8年。12年之後,他與著名的社會活動家查爾斯薩姆納平起平坐,進入了國會。後來,威爾遜又競選副總統,終於如願以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