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不良情緒是生存狀態的毒草(1 / 3)

一個終日憂愁煩悶、怏怏不樂的人是無法走向成功的。一旦被不良心態控製,你必然會失去進取心和奮鬥的動力,終日自怨自艾。生活既有煩悶的一麵,又有快樂的一麵,為什麼不多看看快樂的一麵呢?這會讓你活得更精彩。

1.跳出心靈的牢獄

其實每一個人的心都是自由的,如果你感歎心太累,那麼一定是你自己鎖住了自己。“世上本無事,庸人自擾之”,何必做一個自築牢獄的庸人呢?跳出來吧,快樂正在等著你。

三伏天,禪院的草地枯黃了一大片。“快撒點草種子吧!好難看哪!”小和尚說。

師父揮揮手:“隨時!”

中秋,師父買了一包草籽,叫小和尚去播種。

秋風起,草籽邊撒邊飄。“不好了!好多種子都被吹飛了。”小和尚喊。

“沒關係,吹走的多半是空的,撒下去也發不了芽。”師父說,“隨性!”

撒完種子,跟著就飛來幾隻小鳥啄食。“要命了!種子都被鳥吃了!”小和尚急得跳腳。

“沒關係!種子多,吃不完!”師父說,“隨遇!”

半夜一陣驟雨,小和尚早晨衝進禪房:“師父!這下真完了!好多草籽被雨衝走了!”

“衝到哪兒,就在哪兒發!”師父說,“隨緣!”

一個星期過去了,原本光禿的地麵,居然長出許多青翠的草苗。一些原來沒播種的角落也泛出了綠意。

小和尚高興得直拍手。

師父點頭:“隨喜!”

“隨時、隨性、隨遇、隨緣”概括了人生多少自然,多少豁達!不妄求、不貪戀、不慌亂、不躁進,一切自然隨意,人生還會有太多的東西可以讓你寢食難安,愁眉不展嗎?很多的東西都是人人想要的,為此,世事紛爭、你恨我怨,但有幾人可以如願?為何不開釋自己的心靈,無私無欲?讓自己跳出心靈的圈子,卸下包袱,心境恬靜一點?

不要幻想生活總是那麼圓圓滿滿,也不要幻想在生活的四季中享受所有的春天,每個人的一生都注定要跋涉溝溝坎坎,品嚐苦澀與無奈,經曆挫折與失意。

灑脫一點,得失存乎於世,棄之於心,人生難免看盡落英繽紛,風華早謝。停留與駐足不應該是你人生失意時的選擇,抬眼望天,太陽永遠光彩奪目,月亮永遠以暗夜作幕。生活不可求全責備,披著陽光的色彩前行,生活才會有光明照耀。細細想來,其實你完全可以很快樂,就像這個煩惱少年的經曆一樣。

有一天,他來到一個山腳下,隻見一片綠草叢中,一位牧童騎在牛背上,吹著悠揚的橫笛,逍遙自在。

煩惱少年看到了很奇怪,走上前去詢問:“你能教給我解脫煩惱之法麼?”

“解脫煩惱?嘻嘻!你學我吧,騎在牛背上,笛子一吹,什麼煩惱也沒有。”牧童說。

煩惱少年試了一下,沒什麼改變,他還是不快樂。

於是他又繼續尋找。走啊走啊,不覺來到一條河邊。岸上垂柳成陰,一位老翁坐在柳陰下,手持一根釣竿,正在垂釣。他神情怡然,自得其樂。

煩惱少年又走上前問老翁:“請問老翁,您能賜我解脫煩惱的方法麼?”

老翁看了一眼憂鬱的少年,慢聲慢氣地說:“來吧,孩子,跟我一起釣魚,保管你沒有煩惱。”

煩惱少年試了試,不靈。

於是,他又繼續尋找。不久,他路遇兩位在路邊石板上下棋的老人,他們怡然自得,煩惱少年又走上前去尋求解脫之法。

“喔,可憐的孩子,你繼續向前走吧,前麵有一座方寸山,山上有一個靈台洞,洞內有一位老人,他會教給你解脫之法的。”老人一邊說,一邊下著棋。

煩惱少年謝過下棋老者,繼續向前走。

到了方寸山靈台洞,果然見一長髯老者獨坐其中。煩惱少年長揖一禮,向老人說明來意。

老人微笑著摸摸長髯,問道:“這麼說你是來尋求解脫的?”

“對對對!懇請前輩不吝賜教,指點迷津。”煩惱少年說。

老人答道:“請回答我的提問。”

“有誰捆住你了麼?”老人問。

“沒有。”煩惱少年先是愕然,爾後回答。

“既然沒有人捆住你,又談何解脫呢?”老人說完,摸著長髯,大笑而去。

煩惱少年愣了一下,想了想,有些明白了:是啊!又沒有任何人捆住了我,我又何須尋找解脫之法呢?我這不是自尋煩惱,自己捆住自己了嗎?

少年正欲轉身離去,忽然麵前變成了一片汪洋,一葉小舟在他麵前蕩漾。少年急忙上了小船,可是船上隻有雙槳,沒有渡工。

“誰來渡我?”少年茫然四顧,大聲呼喊著。

“請君自渡!”老人在水麵上一閃,飄然而去。

少年拿起木槳,輕輕一劃,麵前頓時變成了一片平原,一條大道近在眼前。少年踏上大路,歡笑而去。

跳出心靈牢獄的方法在你自己的手裏,沒有人可以左右你的思想,如果你依然用煩惱自擾,別人也不可能幫上你的忙。因為無人可以把他的意誌強加在你的頭上。境由心造,要想快樂,何不自己跳出來?

2.遺忘讓你更快樂

上天賜給我們很多寶貴的禮物,其中之一即是“遺忘”。隻是我們過度強調“記憶”的好處,卻反而忽略“遺忘”的功能與必要性。生活中,許多事需要你記憶,同樣也有許多事卻需要你遺忘。

比如,你失戀了,總不能一直溺陷在憂鬱與消沉的情境裏,必須盡快遺忘;股票失利,損失了不少金錢,心情苦悶提不起精神,你也隻有嚐試著遺忘;期待已久的職位升遷,人事令發布後竟然沒有你,情緒之低可想而知。解決之道別無它法——隻有勉強自己遺忘。

隻有遺忘了那些不快,才會更好地前進。

然而,想要遺忘卻不是想像中那麼容易。遺忘是需要時間的,如果你連“想要遺忘”的意願都沒有,那麼,時間也無能為力。

一般人往往很容易遺忘歡樂的時光,對於不快的經曆卻常常記起,這是對遺忘的一種抗拒。換言之,人們習慣於淡忘生命中美好的一切;但對於痛苦的記憶,卻總是銘記在心。就如你吃過了糖會很快忘記甜,吃過了黃連卻口有餘苦。

的確,很多人無論是待人或處事,都很少檢討自己的缺點,總是記得“對方的不是”以及“自己的欲求”。其實到頭來,還是很少如願——因為,每個人的心態正彼此相克。

反之,如果這個社會中的每個人,都能夠試圖將對方的不是及自己的欲求盡量遺忘,多多檢討自己並改善自己,那麼,彼此之間將會產生良性的互補作用,這也才是每個人想見到的。

有這樣一個故事:有一次,一位女士給了一個朋友三條緞帶,希望他也能送給別人。這位朋友自己留了一條,送一條給他不苟言笑、事事挑剔的上司兩條,因為他覺得由於上司的嚴厲使他多學到許多東西,同時他還希望他的上司能拿去送給另外一個影響他生命的人。

他的上司非常驚訝,因為所有的員工一向對他是敬而遠之。他知道自己的人緣很差,沒想到還有人會感念他嚴苛的態度,把它當做是正麵的影響而向他致謝,這使他的心頓時柔軟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