②社會技能:人際交往技能、國際意識、綜合運用外語的能力、工作善始善終的態度、責任感(包括高度的倫理道德水平、對家庭、社會和工作單位的忠誠和爭取他人支持的能力)、決策能力和參與政治活動的能力等。
與此同時,美國政府也注意到了對人的綜合能力培養的重要性。1993年,剛剛上台不久的美國總統克林頓,簽署了由眾、參兩院經過激烈辯論通過的《美國2000年教育改革法案》。該法案有十大內容,其中第一部分內容就是《美國2000年教育目標法》,提到了美國2000年的8項教育目標。第三項目標是:全麵大幅度地提高中小學生的基礎文化水平,提高全體學生的推理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應用知識的能力、寫作的能力和進行流暢交流的能力;大幅度提高能掌握和使用兩種以上語言的學生的比例;所有學生都要參與促進個人品德良好發展的活動,參加促進身體健康的社區服務和培養個人責任感的活動,接受體育教育、衛生教育,保證身體健康和精神飽滿;使學生學會開動腦筋,成為負責的公民,能接受繼續教育並在生產部門順利就業。這一目標強調了運用知識的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交流的能力、服務的能力等多種能力的培養。
美國的做法不僅對我國有借鑒意義,而且對我們每個人都有積極意義。在競爭日益激烈的現代化信息社會裏,我們每個人隻有不斷地提高綜合能力水平,才有可能將自己的優勢發揮出來。
走出校門的各類大學畢業生,雖然有了一定的知識積累,但並不等於有了各類職業崗位所需要的應用能力,也就是還不具備擇業的優勢。知識不能與適應能力完全劃等號,所以,大學生在完成學習任務的情況下,應爭取培養更多的一些適合社會需要的實際應用能力。在某種意義上說,能力比知識更重要。大學生隻有將合理的知識結構和適用社會需要的各種能力統一起來,才能在求職擇業中立於不敗之地。
在現代社會中,社會上各類職業崗位對從事本行業崗位的工作人員,除對其有一定的知識結構要求外,還要求具有從事本行業崗位的某些專業能力,同時還須具備一些不同的基本能力,主要是以下7個方麵的能力:
(1)語言和文字表達能力
這就是人們經常說的“嘴皮子”和“筆杆子”。語言和文字是生活和工作中最直接的工具,對生活和工作有著最為直接、廣泛的影響。較強的語言文字表達能力,會使我們在處理人際關係和從事工作時得到很大的方便,有時會產生事半功倍的效果。用人單位樂於接受寫作基礎比較好、口頭表達能力較強的畢業生。他們選擇畢業生,往往要求先看一下畢業生本人填寫的簡曆表,畢業論文以及在公開場合發表的文章,了解畢業生的書寫和寫作能力,再要求與畢業生見麵談話,考察一下畢業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和思維能力。
(2)應變能力
即指畢業生隨時調整自己的知識結構、能力結構及思想行為方式,以及使其與職業需要和外部環境保持最大適應性的能力。畢業生不可能在學校學到今後的工作崗位上所需的全部知識能力,專業對口隻是相對而言,當今世界瞬息萬變,各種新知識、新學科和新問題的產生,也需要畢業生具有一定的應變能力。隻有這樣,才能在生活和工作中處於主動地位。
(3)動手操作能力
基層工作不僅需要畢業生會寫會記,而且要求他們能動手操作,對所遇到的問題能身體力行,動手解決。這種動手能力在大多數情況下,是職業工作所必需的。如教師要有板書能力,工程技術人員要有繪圖能力,科技人員要有實驗室工作能力等等。
(4)組織管理能力
畢業生在就業後一般都要逐步擔當起業務和技術的指導及組織領導工作。這就要求畢業生要具有一定的組織管理能力。畢業生在校期間擔任過學生幹部的,其組織能力一般較強。這種能力常常會受到用人單位的青睞。
(5)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這是當今社會對人才提出的普遍要求。高分低能的學生是不受歡迎的,有的企業公開宣稱:
能給他們企業帶來經濟效益的畢業生,他們就要;否則,“對不起”。
(6)社交與合作能力
這是指為了促進事業得以成功而進行的社會交往和與他人合作共事的能力。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的變化和發展,職業活動的社會化程度的不斷提高,獨立的、不與外界和他人交往、協作的工作已幾乎不存在了。因此,畢業生應努力培養社會交往能力和與他人建立友誼,相互學習、相互溝通、協作攻關、合作共事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