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時間的管理與增值(1)(1 / 3)

1時間概念隨計時器而誕生

人類認識自然規律是隨著自身的發展和需要而逐步實現的,大約在5500年前,人類認為自己在這地球上生存了這麼久,卻不知道時間,實在可怕了。於是,他們在地上插了一根木棍——精確一點說,這根木棍就是日晷的指針——根據太陽的光和影來知道時間。人類接著發明日規,這是第一具可以移動的日晷,也是手表的老祖宗。

不過,利用陽光計時仍然有不便之處,那就是算不出晚上的時間。而時間並不會因為太陽下山而靜止。有座日晷上麵就刻著這樣的一行文字:“沒有陽光,就沒有用處。”麵對這項挑戰,人類發明了第二代的計時裝置——水鍾、沙漏和計時蠟燭等,中國古代的“漏”就是一種根據水在容器中的消耗來計時的水鍾。

最初出現的時鍾,當時並沒有分針,因為時間在那時不那麼珍貴,並不需要精確計時。中世紀以前的印度,最小的時間單位是13分鍾,剛好是米煮熟的時間。

工業化來臨後,仔細計算有限資源的需求比以往迫切,計算時間的單位也就分得更細;時間的消逝感,也因為在鍾麵上出現不斷轉動的時針,而變得更具體。分鍾在15世紀出現,把一個小時平均分成60分鍾;接著在16世紀出現秒針,把一分鍾又平均分成60秒。

但由於當時帶動這些指針的發動機運轉速度並不準確,所以,不管把計時單位分得多細,仍沒有多大意義。在操縱器於14世紀發明之前,一般時鍾每天平均誤差約1000秒。接著,出現機械性能比較可靠的時鍾,最初是鍾擺式,後來出現由發條控製的鍾表。不過,一直到了16世紀末,計時器機件的功能才出現重大突破,那是荷蘭數學家海更斯把伽利略的發現應用到製表技術上,才使鍾表的誤差減到最低,一天大概隻差10秒。

從那時起,計時器準確性隨著科技進步而不斷發展;生活腳步愈來愈快,對正確計時的需求也相對增加。

如果不是人們要求分秒不差,可能永遠不會出現這樣精準的計時器。由於生活愈來愈複雜,以及同時從事多樣活動的需求愈來愈大,不知道正確時間的代價也隨之提高。一年一年過去,時間變得愈來愈少,價值因而相對增加,人們在使用時也更為謹慎。在現代社會裏,分分秒秒、時時刻刻,都要計算得清清楚楚,我們有必要比以前更精確地知道時間,因為遲到(或早到)所要付出的代價太高了。

隨著現代科技的飛速發展,時間的計量精確度越來越高。並且,就像商品一樣,它的價格也在上漲。因為時間的供應量固定不變,而時間的需求又不斷增加,時間的“單值”也因此愈來愈高。價格上漲會鼓勵人們更有效地利用資源;而資源愈是能夠有效利用,它的價值愈高——包括時間在內。

因此,我們使每一小時和每一分鍾變得更有意義,並以這種方法來“擴張”時間。當然,我們隻有加速活動的進行,而不是加速時間的消逝。我們把一些活動轉移到更為方便的時段裏;在同一段時間內同時進行多項活動;尋找並購買能夠使我們更為妥善利用時間的產品。我們有充分的理由相信,不斷求新求變的消費行為,已經成為時間匱之社會的一個標記。

2重新認識時間的價值

對過去來說,時間就是曆史;對未來來說,時間隻是夢想,對今天來說,時間才是生命。我們經常所說的珍惜時間,實質上指的就是“今天”或者說“現在”。隻有珍惜我們“現在”

的分分秒秒,才是對生命的真心的珍惜。

中國古代許多哲人都認識到時間之於人生事業的重要關係,明代有位學者叫做錢鶴灘,他寫了一首叫“明日歌”的詩,作為自己的座右銘,並用以警戒後人,歌曰:

明日複明日,明日何其多。

我生待明日,萬事成蹉跎。

世人若被明日累,春去秋來老將至。

朝看水東流,暮看日西墜。

百年明日能幾何?請君聽我《明日歌》。

明日歌勸誡人們抓緊今天,從事自己的工作和事業,而不要認為時間有的是,把該做的事推到明天。古代有誌之士們常常嫌時間不夠用,故此“夜以繼日”地讀書和工作。有的學子們為了早日功成名就,根本就顧不上休息,他們“頭懸梁,錐刺股”地刻苦讀書,這種行為並被當作激勵後人的表率寫進教科書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