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智善變戲謔相對謀略顯
戲謔,即開玩笑。語出《詩經》“善戲謔兮,不為德兮。”謝靈運《齊中讀書詩》:“懷抱觀古今,寢食展戲謔。”論辯中的戲謔謀略,即麵對逆境,以輕鬆的態度,開玩笑的方式應對,以此解決矛盾,折服對手。
有一次唐明皇和清王(漢以後,王為皇族或功臣的最高封號)在一起飲宴。寧王吃飯時,一不小心,險些將食物咽到氣管裏,食物噴出來,噴到皇帝的胡須上。寧王又吃驚又慚愧,不勝惶恐,嚇得直哆嗦。
黃幡綽見狀,說:“這不是咽錯了。”
皇帝問:“是什麼呢?”
“是噴帝”。
因“噴嚏”與“噴帝”同音,黃幡綽開了一個玩笑。明皇一聽,高興得哈哈笑起來,緊張的空氣一下子緩和下來。把飯粒噴著皇帝,非同小可,一句戲謔的話,緩和了空氣,化險為夷。
南唐時候,官方在交通要道和市場上征收名目繁多的稅賦,而且稅額很大,商人都為此事所苦,這一年大旱,君主有一天在北苑宴請群臣。席上李異對群臣說:“京城之外都下了雨。這雨單單不到都城,為什麼呢?”當時申漸高在座,就回答:“雨不到都城來,是害怕抽稅。”皇帝聽後大笑,就免去了一些苛捐雜稅。
勸諫皇帝,減免稅收,使皇帝更改原來的旨意,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申漸高以戲謔的形式出現,含蓄地表達了對皇帝稅收製度的批評,因而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紀曉嵐55歲時,晉升內閣學士,署理中書科並兼禮部侍郎。他的莫逆之交王尚書設宴慶賀,作陪的還有一位陳禦史。正當他們開懷交盞,酒酣之時,一家犬徘徊廳外,等候覓食。
陳禦史一見狗,來了靈感,故意向外一指,佯問紀曉嵐:“你看那是狼(諧‘侍郎’)還是狗?”
紀曉嵐一聽,知道禦史在罵他,他也裝糊塗,隨口道:“是狗?”
王尚書插嘴問:“你何以知道是狗?”
“狗與狼不同之處有二。”紀曉嵐慢條斯理地解釋:“一是看它的尾巴上下而別,下垂為狼,上豎(‘尚書’)是狗!”
紀曉嵐此話一出,舉座大笑。王尚書被罵得麵紅耳赤,無詞以對。陳禦史幸災樂禍,指著王尚書說:“你倒撿了現成的便宜,我本來問的是是狼(侍郎)還是狗,卻原來尾巴上豎(尚書)是狗。”話畢大笑不止。
“我的話還沒有說完呢!”紀曉嵐等大家的笑聲稍歇,又繼續說:“二是看它吃東西來辨別,大家知道,狼是非肉不食,可狗則遇肉吃肉遇屎(諧‘禦史’)吃屎!”
紀曉嵐話剛出,下麵又爆發起笑聲,這回輪到陳禦史麵紅耳赤了。
陳禦史以誘施謔,想討便宜,紀曉嵐以謔對謔,自衛有力。
妙語感悟:
戲謔以特殊的方式活躍氣氛,來暗示自己的思想,啟發他人的思考,因而產生一種含蓄委婉的效果,有時盡管意見十分尖銳,進攻性卻被柔化,有時出現十分緊張的局麵,也會化險為夷。
巧妙機敏紀曉嵐強詞奪理
一年盛夏,紀曉嵐脫衣光背,把辮子盤在頭頂上,審閱《四庫全書》的書稿,忽然乾隆皇帝向院內走來。他穿衣已經來不及,便彎腰鑽在桌下,將桌布拉好,想等皇帝走了再出來,但這一切乾隆皇帝都看見了。乾隆皇帝坐下後,示意四周眾人安靜下來。
紀曉嵐見沒有動靜,鑽在桌子底下又熱得要命,便撩開桌布探頭問:“老頭子走了嗎?”
聽紀曉嵐稱自己為“老頭子”,皇帝大怒,說:“紀曉嵐,不得無禮!什麼是老頭子?你憑什麼罵我老頭子?”
紀曉嵐想不到皇帝還在房裏,知道自己闖了禍,先是一驚,但又不慌不忙地說:“皇上息怒,容臣詳說,‘老頭子’是無比尊重的稱號。皇上萬歲,豈不為‘老”?皇帝乃一國之元首,豈不為‘頭’?皇上為真龍天子,豈不為‘子’?所以‘老頭子’乃尊稱也,簡稱也!”
乾隆皇帝轉怒為喜,大笑道:“好個能言善辯的紀曉嵐,雖蘇秦、張儀也不及也!朕赦你,起來吧!”
紀曉嵐隨機應變,化險為夷,擺脫窘境。“老頭子”經過他的解釋,變成了尊稱,說得皇帝哈哈大笑,並稱讚他“雖蘇秦、張儀也不及也”。紀曉嵐把死話說活,靠的是什麼?就是強辯。這種強辯,別出心裁,舊詞別解,詞意翻新,而且說得機智圓滑,有板有眼,恰到好處。
所以強詞奪理的謀略,與其說是無理強辯,還不如說是機智巧辯,其取勝,在於智力因素、應變能力。紀曉嵐的出奇製勝,之所以奇,在於他超越思維常規和常識,別出心裁地在言辭翻新上做文章。如果按照一般人的方法說明情況,解釋原因,百般求情,如此種種,紀曉嵐難免受罰。而紀曉嵐強辯出理,表現出一種機智,一種應變能力,他以幽默化解險境,說得乾隆哈哈大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