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我們期盼的奇跡最終並沒有產生。2010年12月25日,弟弟入院後的第二個聖誕節,在其他小朋友們歡樂地收聖誕禮物時,弟弟再次陷入昏迷,他已經沒有辦法看到我們給他買的聖誕禮物了。昏迷了三天之後,他的心髒永遠地停止了跳動。
如果你看到弟弟是多麼乖,多麼樂觀、勇敢、懂得感恩,多麼會關心其他小朋友,你就會知道,我們當時多麼覺得命運的不公平。我們不明白,這麼好的小孩子,為什麼偏偏會得了絕症,承擔痛苦,離開我們。
我們全家都承受著巨大的悲傷。弟弟的外婆為此幾乎得了憂鬱症,黑立言和他太太推掉了所有的授課任務,完全無心做任何工作,他們痛失愛子的悲傷,肯定比我們多得多。
這種情況下,立言夫妻和我們都需要走出這樣的痛苦。
走出低穀
在弟弟過世後的第二個月,立言回到了卡內基訓練的辦公室,開始恢複工作,讓工作能填充自己的生活,而非一味地想弟弟。他希望自己能活在今天的方格裏,不要去想昨日之悲傷。
卡內基訓練克服憂慮的原則中有一條是“接受不可避免的事實”。弟弟過世後,一天,立言顯然是經過很久的思考後對我說:“不可避免的事實就是我們有一天會離開這個世界,或早或晚。”我知道,他開始接受弟弟離世這個事實了。而且,他在試圖安慰我。
立言在弟弟去世後,開始每天給弟弟寫信,在信紙上與弟弟聊天,分享他的所有感想。不久後,立言在公司的例會中,給同事們說了弟弟和我們全家所遭遇的一切。他還分享了很多他在給弟弟信中的所思所想,而非悲傷。那天,我也在場。
他告訴同事們弟弟在生病期間的祈禱,不僅為自己的病情祈禱,還為媽媽、爸爸、姐姐,還有其他生病的小孩子祈禱。弟弟從來沒有為自己生病而抱怨過或情緒低落過,而是在祈禱中感謝自己已經得到的一切:好吃的食物、和姐姐一起玩、爸爸媽媽的陪伴……
他已經完全失明的時候,還能高高興興地笑著玩耍。
立言對同事們說:“我們要常常看到自己所得的恩惠,不要去埋怨自己多倒黴,因為人生不如意的事情十之八九,我們怎麼看那個‘一、二’,才是決定一切的關鍵。弟弟在生病期間做得很好,他再次教了我這一課。”
“我看到,雖然現在的結果不是我們想要的,但是過程中有很多人幫助我們,而且,有一種力量在支撐弟弟,讓他沒有承擔太大的痛苦,即便苦難中還是可以微笑,這些都是值得感恩和慶幸的事情。”立言繼續說,“我以前授課時常常給學員們說不批評、不抱怨、不責備,要感恩、要在不如意中看到事情好的一麵,因為這些辦法確實很有道理,不過這些使用方法隻是一種理性分析的結果。”“但是發生弟弟這個事情以後,這些態度卻突然如同真理。因為如果我不用這種正麵的態度,我不知道自己該怎麼好好活下去。”說到這裏,台下的同事都在流淚,立言的情緒也開始無法自控,他開始流淚,但是他沒有慌亂或失措,而是帶著一種誠懇而堅定的態度。也許,他覺得,自己必須以這種方式來學習與懷念弟弟。他為生活重新快樂起來作出了更多的努力,如果弟弟知道,也會為爸爸感到自豪吧。
立言的太太,忍住悲傷去履行曾經對弟弟的一個承諾:用弟弟的保險金去“幫助和我一樣生過病的小孩子”,為此,她用了半年時間,投入到成立黑筠瀚基金會的事情上,幫助那些癌症康複的孩子活得更開心。在弟弟離世半年多後,基金會開始正式運作—由基金會出資,請60位曾經得過癌症的小孩免費上卡內基青少年訓練課程,未來還會有其他方麵的活動與支持。
每個人都會遭遇很多悲傷。我們一家遇到悲傷,能做的就是看到事情值得感恩的一麵,用正向的態度,淡化我們所遭遇的不幸與悲傷。
麵對職場低穀
有時候,我們遇到的苦難不是來自家庭,而是來自事業。我們在大陸授課12年來,親身感受到了大陸經濟發展的迅速。這種快速發展的時代,給很多雄心勃勃的商人提供了機會,去創業、去創造出著名品牌或創辦體量龐大的企業。而另外一方麵,事業的快速發展,卻需要人們付出更大的代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