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謝您對我的幫助。”
今年聖誕節,我收到一張賀卡。這張卡片來自潘為,他曾經是我在卡內基青少年訓練班的學生,而現在他是一家設計公司的創業者。他在賀卡中跟我分享了一個好消息:他所在廣告公司的作品獲得了德國紅點獎,這是設計界的國際最高獎項。更重要的是,他和他的創業夥伴都在朝自己的夢想努力,過得充實又開心。
潘為在賀卡中告訴我,10多歲時參加的卡內基青少年訓練班,讓他學習到如何與人溝通以及積極的生活態度,現在的他不僅是位設計師,更是一位溝通高手,良好的溝通與卡內基原則讓他的團隊可以充分發揮創意。
這當然讓我非常開心,在我身邊,像潘為這樣青少年時期接受卡內基訓練的學生,有很多與我保持聯係。卡內基訓練傳入中國之後,我最為驕傲的事情是,約20年前我在台灣推動了青少年卡內基訓練,這是卡內基訓練在世界其他國家所沒有的一次創舉。每年暑假,我們在全台灣各地開辦青少年和大專班,有三四千名年輕人來上課。到現在,可能有五六萬青少年接受過卡內基訓練。
很多父母發現他們的孩子參加了訓練後變得更有自信,對別人更有熱忱,而溝通能力與人際關係的改進與他們的學業相輔相成。很多原來相當退縮、內向、害羞的孩子,參加了卡內基訓練後,簡直有著脫胎換骨的改變。有些父母看到他們孩子的改變,會激動得掉淚。
如果問我這十幾年來,對社會有哪些貢獻的話,我想,成立青少年卡內基訓練班是其中一項,因為這些青少年將來都是社會的棟梁,他們將影響社會整體人群的素質。
不僅是這些孩子們的成長令人高興,一些父母也因為上了卡內基訓練課程而能運用卡內基原則更好地處理親子關係,我自己能深深體會到這樣的效果:我們黑家就是一個好例子。
在不久前,我的孫子對我笑著喊道:“爺爺,靠過來一點。”然後我們全家拍下了一張全家福,我們黑家三代人,20個人笑得很開心。
我有4個孩子,他們書念得都不錯,工作也小有成就。但我內心深深引以為榮的是他們都很快樂,很有責任感,非常愛家。
老大很喜歡在家裏和小孩玩遊戲;老二愛打球,會到非洲國家和尼泊爾參加義診,還領養了一名柬埔寨的孤兒;老三快樂地在家中當3個孩子的全職媽媽;老四雖然白天忙了一整天,回家還會幫女兒洗澡,半夜起來泡奶、喂奶。最重要的是他們都能享受他們的付出。
親子關係,大概是我們人生中最為重視的關係。回望這麼多年卡內基訓練所從事的青少年教育,我得到了自己的經驗,那就是要“慢養”:和孩子抱一抱、和孩子談一談、相信孩子、等待孩子。父母要轉向孩子,孩子要轉向父母,孩子是慢慢養大的。
在這個過程中,要不求一時的速度與效率,不以當下的表現評斷孩子,尊重每個孩子的差異。慢養,可以讓父母找到相信孩子的力量,孩子可以發現最好的自己,找到自己成長的力量。
家長能給孩子最好的禮物是:自信的態度;健康的性格;好的生活習慣;有機會吃苦、摔跤。
另外一方麵,青少年在成長過程中,也要主動培養自己的信心,以及溝通與人際交往的能力,這樣,他們才有能力尋找與保護自己的理想,就像潘為一樣,一步步堅定踏實地往前走,從容地成長。
大哭的媽媽
1983年,4月的一天傍晚,我坐在美國加州家中的書房裏。此時天色尚早,日光照在我家後院上,綠色草地顯出勃勃生機。我正在書房為第二天的工作作準備。這時,門鈴響了。
我打開門,一位金發碧眼的美國太太出現在麵前,她身後站著一排太太,我認出她們都是我的鄰居。我有點兒吃驚。這位太太站在我麵前,明顯按捺住怒火對我說:“你家孩子把狗大便丟到我們院子裏!”此時,她身後站著的一排太太都嚴厲地看著我。
“非常抱歉。”我有點兒不知所措。隨後,她們的解釋讓我明白了事情的原委,是因為我的二兒子黑立國調皮搗蛋,令幾位鄰居“組團”到我家來投訴。
她們繼續批評我:“你們的孩子真的太差勁了,說下流的髒話,給我們的孩子們聽到非常不好。跟你們當鄰居真是羞恥。”
“我們知道對這樣的孩子很難管教,但你們還是該盡力。”這幾位太太在對我表示“體諒”後離開了,留下又沮喪又憤怒的我呆坐在院子裏。
20年前,我的孩子們正是青少年時期,非常叛逆。他們不是一般人眼中的“好”小孩,老二立國在外麵跟同學打架、在鄰居家搗蛋,鄰居們投訴的正是他。我的女兒叛逆期,念小學就忙著化妝、談戀愛;孩子間常常爭吵,家裏天花板都快被掀掉了。那段孩子們叛逆、行為最惡劣的時期,是我們家最嚴重的黑暗期。
我客氣地送走前來指責我的鄰居後,無力地坐在院子裏的長凳上。我想,我和太太已經這麼辛苦打拚了,怎麼我們的家庭和生活竟然會這樣一塌糊塗?4個孩子都還年幼,舉目望去,這樣的生活,哪裏是出路與盡頭呢?
時間飛逝,20年後,不久前的一天,我接到黑立國從美國打來的電話,和我話家常:“爸爸,我今天和3個孩子去公園玩了,你知道嗎?他們居然比誰撿的狗屎多……”立國的話令我想到20多年前的日子。我有點兒感慨,當年那個往鄰居家扔狗大便的被投訴對象,現在已經是一位很有責任感的醫院副院長,還是非常有愛心的父親與丈夫了。其實我很想問問他,還記不記得他幼時的頑皮。“爸爸,我家老三今天還學會了輪滑……”越洋電話那頭,黑立國繼續愉快地說道。“哦,是嗎?他滑得好不好?”我馬上感興趣地問,徹底被吸引回了現實。
現實是,當年在美國太太投訴團離開我家後院後,我和太太商量,繼續對孩子報以信任和寬容的“慢養”態度,最終,孩子們叛逆黑暗的這顆“行星”在我家天空上方運行了兩三年就逐漸遠去了。經過了我們20多年的“慢養”,我們這幾個孩子,大兒子黑立言從耶魯大學畢業,現在是我的得力助手;過去頑皮的立國現在則是醫生,女兒是三個孩子的全職母親,小兒子立行也開創了自己的事業。我現在有10個孫子,他們都非常可愛。
為什麼會有如此重大的轉變,我想,告訴大家我們家庭“慢養”孩子們的故事,或許就能說明原因了。
我和太太百齡養育有4個孩子,他們4個的個性完全不同,成長的背景也不一樣。
我的二兒子黑立國是家裏故事很多的孩子。他出生時,正是我們家庭生活最窮苦的階段,所幸這段比較困苦的童年,沒有讓立國變成憤世嫉俗的小孩,他仍然相當開心。
立國小時候是那種頭腦簡單、四肢發達的孩子,非常好動,我們過去養過一隻很大的聖伯納犬,幫狗洗澡、帶狗出去散步都由他一手包辦,家裏的一些粗活,像鋸東西、搬樹、除草也全都是他自願幫忙。
不過,立國在青春期時變得很頑劣,不僅喜歡惡作劇,還不喜歡學習,脾氣也不好。
立國心思不在功課上,所以成績一直很差,但他偏偏又很好強、好勝,脾氣也不太好,像我有時候跟他打乒乓球,他接不到球或被我殺球,還會對我怒目而視。
不同的孩子真的就像花圃裏不同的花朵,父母如果沒有這樣的認知,可能會被不同個性的孩子給氣死。他的奶奶總是提醒我:“難道小孩沒有自己的個性嗎?這就是立國的個性。”所以,我們也不責怪他。
立國常常做一些讓我們瞠目結舌的事情。他曾偷偷地把家裏除草機裏的燃油換為牛奶;他還嚐試過用打火機去點路邊汽車的汽油箱,仿佛想試試能不能點燃。
他的“冒險生涯”在一家大賣場裏達到頂峰。一次,百齡帶4個孩子去賣場購物,結完賬後,突然有人衝出來抓立國:“你偷東西。”而這居然是真的:立國在賣場拿了一雙手套沒有付錢。賣場人員不由分說把立國押到後麵的辦公室去,百齡與賣場協調了幾個小時,賣場勉強同意放他們離開。
百齡鎮定地帶著立國和全家人走出大賣場,上車之後,她突然開始放聲哭喊:“怎麼辦?我怎麼辦?我怎麼辦?”當時車上所有的人都被她的歇斯底裏嚇呆了。這樣的事情,真是可以讓一位母親崩潰。
不過,即便如此,我們並沒有因此判斷立國是個壞孩子。隻是事情過去之後,百齡單獨找立國談話:“立國,為什麼你拿走了賣場的手套?”
“因為好奇啦。我的同學在賣場拿小東西沒有被發現,我也想試試看自己行不行。”這就是立國的回答。
“那這次你好奇的教訓大不大?”百齡問。
“夠大了。”立國點點頭。
這次談話之後,我和百齡再也沒有提過這件事。
“我考了鴨蛋”
“媽,我今天拿鴨蛋回來!”立國從花園新城小區最底層一邊跑一邊揮著一張考卷,興奮地對百齡喊。原來學校考國文,他一道題都不會,考了零分。
在這之前一個月,孩子們隨我的工作調動,從美國回到台灣讀書。美國和台灣的教學差別很大,我們知道孩子們需要一段時間去適應。所以,孩子們回到台灣上學前,百齡就告訴他們:“你們現在去學校一定很慘。國文、數學都會聽不懂,尤其是國文一定拿一個鴨蛋回來。”孩子們不懂什麼是鴨蛋,百齡還畫給他們看。
所以,當立國真的拿到一個鴨蛋時,他就興高采烈地跑回來告訴媽媽。
看到立國手裏的鴨蛋,百齡又告訴孩子們:“你們接下來的考試,應該比較好,會拿一根油條加一個鴨蛋,也就是10分。”
因為我們在孩子們考試前就先告訴他們可能麵臨的狀況,所以他們能理解分數不好不是他們的錯,不會因為考試成績差而覺得有挫敗感。在我們看來,家長對孩子的保護,不是說“你不能跳這樣高”,或者“你不要結交那樣的朋友”,我們對孩子的保護方式,就是保護他們的自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