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這在當時並沒有能讓立國成績好起來。他在台灣讀書的幾年中,功課都非常差,老是班上倒數幾名。
立國在初中時又跟隨我工作的變動回到美國念書,剛開始個性還是沒改,照樣天天玩耍、天天混,功課也不好,不讀書,然後還忙著交女朋友,隻有霹靂舞跳得最好,棒球也打得不錯。
我和百齡並不因此而責怪他,對他的學業幾乎完全放任。因為我和百齡都認為,成績不如自信、快樂的童年重要。
我和太太對立國在學習上沒有抱任何期待,甚至覺得,就算他以後長大要去當木匠,隻要有一份正當的工作,也沒什麼不好。
我也有一些朋友,他們要求孩子的成績一定要好,要考好的學校,讀著名大學。孩子能做到這些固然很好,但另外一方麵,這會給孩子們造成非常大的壓力。
2008年,我在一本雜誌上看到一篇針對台灣3 400多名初中生進行的問卷調查。報道內容說,八成的初中生承認自己不快樂,前三大煩惱分別是升學壓力、人際關係和親子溝通。讓人吃驚的是,受訪的初中生中有三成表示,他們曾經動過自殺的念頭,更有1/4的人曾經做過傷害自己的行為。
這份調查透露出現在青少年麵對的壓力真不小。我看了很難過,就在想,青少年的壓力來自何處呢?根據我和青少年朋友相處的經驗,這些壓力來源的絕大部分是期望,尤其是來自父母、師長和周圍人的期望。當期望超過能力,就會變成壓力,讓青少年感到身上的擔子很重。自我要求高的青少年,更容易因此鑽牛角尖,沒有辦法肯定自己。
我見過很多父母喜歡拿自己孩子跟別人的比較:“我家小寶這次考試隻考了第三名,你家大毛考第幾名啊?”
“你看看,隔壁麗麗會彈鋼琴,功課又好,你怎麼不跟人家學學?”
我並不是反對用功念書,而是不讚成把考試成績當成判斷青少年的唯一標準,考不上好學校,家長和老師就傳遞出“世界末日來臨,你完蛋了”這種信息。正是這種想法給青少年造成很大的壓力,才讓他們為了一分兩分患得患失,喪失信心。
我和百齡的親身經曆也讓我們明白,成績好壞與否,與生活快樂與否的關係不大。百齡是台灣大學畢業的好學生,但是,她從小為了保持班上前五名,每天拚死拚活讀書,她覺得自己的童年一點都不快樂。我自己因為初中沒有考取學校,隻能念農校,但這卻並沒有影響我人生的豐富。
所以,我們從來沒有看過孩子們的作業,也不會因為孩子們學業表現不好而責怪他們。
“你成績好,你好聽話,爸爸媽媽好愛你。”這些都是家長們有條件的愛。無條件的愛是“無論你是怎麼樣的孩子,爸爸媽媽都會愛你”。有條件的愛可能會讓孩子始終處於弱勢與自卑的泥沼中,哪怕他日功成名就了,這個內心空洞的人依然找不到內在的滿足感與安全感,幸福感也會降低。無條件的愛則可以培養孩子的健全人格與內在自信,以及安全感的基礎。在我家,我不希望立國感覺到,爸爸媽媽會因為他成績不夠好便少愛他一些。所以,我和百齡不管他是否頑皮、成績是否好,還是一如既往地對待他。
而且我們不應該用現在的狀況來判斷孩子將來的好壞,現在小孩功課可能很好,但不一定孩子未來就會功成名就,而也許現在孩子功課很爛、留級甚至可能交了一些壞朋友,但將來他可能會成為一個很傑出的人,不要現在就替自己孩子的一生下定論,孩子的教養應該要慢慢來,給他們多一些空間,讓他們慢慢描繪出自己的人生藍圖。
立國就在我們這種“不管你成績好壞”的理論下,在我們的家庭中迷迷糊糊、晃晃悠悠地成長著。很快,成長路上的他會遇到一件偶然但特別的事情。
這件事成為了他人生的轉折點。
遇到好教練
高二時,立國長成了一個壯實的青年,他加入了學校摔跤隊。摔跤隊裏很多都是黑人隊員,他們的功課都很差,好多人不及格。有一天,教練在訓練結束後,向隊員們宣布:“學校規定,平均成績至少達到B–才可以參加摔跤。”
“大家功課都很差,怎麼可能拿到B–!”隊員們表示反對。
“為什麼托馬斯(立國的英文名)可以做到,你們就做不到呢?”教練反問同學們。
教練這個肯定的讚美,對立國產生很大的激勵作用,後來立國居然開始嚐試認真地念書。同時,隨著立國逐漸長大,他青春期的叛逆也在逐漸消退。從高二開始,立國的成績逐漸開始變好,由B–到後來拿獎學金。高中畢業時,他申請到加州大學爾灣分校。
其實,孩子在10歲、20歲甚至成家立業後,會有很大的不同,不要在孩子小時候就看扁他,人的潛力無窮。也許父母可以放輕鬆一點,不必急於一定要馬上有成果,因為有的孩子成熟得快,有的較慢,孩子是慢慢養大的。比如立國,他的變化來得很晚,但變化之大讓我們非常驚喜。
到讀大學時,立國變得非常努力,他常常吃泡麵刻苦地念書,三年級時,有一天我們發現,他的誌向是念醫學院。最終他通過努力達成了這個願望。要知道,在美國,醫學院是大學生們競爭最激烈的專業,入學難度極高。說來實在有點諷刺,這個從小最不愛念書、差點變成不良少年的孩子,竟然變成了醫生。
立國非常精彩地度過了他的大學生活,不僅努力讀書,還四處旅遊。他曾經在迪士尼樂園賣冰淇淋賺念書的錢,曾經暑期在台灣地下道裏當吹薩克斯的街頭藝人,這些事情我們都不會阻攔他。
他考上醫學院後,去過動蕩不安的非洲盧旺達協助難民營的醫療隊,到過尼泊爾做醫療誌願者,還驚險地碰到過叛軍。不過,立國願意做這些事情,我們盡管很擔心,但也全力支持他。
到他畢業時,我們全家都去參加他的畢業典禮。畢業生穿著黑長袍一個個進場,會場很大。我在觀禮台遠遠地對著我的兒子大喊:“黑立國!黑立國!”大家都在看我,身邊一位美國家長問我:“你一定很興奮?”我高興地回答:“是啊!”
我為什麼要在意別人的看法而羞於表現,不讓孩子感覺到我的快樂呢?我當時真為自己這個少年叛逆、現在擁有精彩青春的兒子而感到驕傲。
為你而驕傲
黑立國的故事還沒有完。並不是子女大學畢業獨立了,父母就不再思考與子女的相處關係了。立國26歲從醫學院畢業後,成為社區醫院的醫生。病人對他相當讚賞,評分也很高。第二年董事會就將他選為這個社區醫院的院長。
不過,在之後的人生大事上,立國再一次讓我感到著急。
立國的太太是黑人和日本人的混血兒,年齡比黑立國大4歲,而且有過一次婚姻的經驗,是一個很有個性的女人。剛開始我們和她的互動不是很好,而且出於為人父母的私心,我們覺得以立國的條件應該可以有更好的選擇。於是,我對黑立國的婚姻表達過不同意見。
不過,立國仍然決定要結婚。我們隻有忍住自己的反對意見,選擇祝福他們。現在他們結婚十幾年了,婚姻非常幸福,畢竟孩子是跟他的另一半過一生,而不是跟父母過一輩子。說實話,我的孩子們交往的對象和我們想象中的都有差距,但後來結果都很好。我想這除了幸運外,也教導了我們這些做父母的,應該要相信孩子自己的選擇。
在成年之後,孩子仍然需要父母的支持與鼓勵。如果得不到,或者是相反,他們會很失望。
2004年,黑立國和太太想要到柬埔寨領養一個小孩,彌補家庭隻有一個小孩的遺憾。
我知道這個消息後,劈頭就表示了反對,理由是立國工作已經太忙,無法照顧第二個孩子。不過立國非常堅持,我不得不妥協了。
立國在辦好領養計劃後去了柬埔寨。
等他們到了柬埔寨孤兒院領養到了小孩子,可小孩子的簽證竟然出了問題沒辦法到美國。
“怎麼辦呢?”立國在柬埔寨通過電話對我說。
“既然小孩子拿不到簽證,那就先送回孤兒院,你先回美國,畢竟你工作不允許你離開太久。等簽證發下來,再馬上回去把孩子帶回家。”我立刻告訴他。
“你怎麼可以這麼說?”沒想到這句話讓立國很生氣,“我既然已經把她領養出來,她就是我的女兒,哪一個父親可以把女兒送回孤兒院?”
後來立國留在柬埔寨,輾轉辦好了這件事,帶著柬埔寨女兒一起回到了美國家中。
一年多以後,當我和立國在美國見麵時,他告訴我,在這件事上我的反對態度,讓他感到有些生氣。一個單獨的機會,他很慎重地對我說:“爸爸,經過很長時間的思考,我原諒你了。”
聽完立國講清原委後,我發現自己更加了解兒子了,也為兒子的責任心感到驕傲。
我後來發現,其實立國的愛心和價值觀從小到大都始終如一,他小時候喜歡小動物,喜歡探索大自然,結婚後會想要領養柬埔寨的小孩,這些都是因為他有一顆願意付出愛的愛心,這樣的價值觀和愛心,才是我最引以為榮的。
看見這麼棒的兒子,我覺得像個奇跡。如果在他的教養過程中,我們哪怕走歪了一點點,他會變成什麼樣子,我們真的很難想象。
立國幼年時很喜歡在我們居住的台灣花園新城玩耍,那裏樹木繁茂。我觀察到這些樹木似乎不怎麼需要特別的照顧也能綠葉滿枝,小鳥在樹枝上似乎永遠不會累一般或跳躍或鳴叫。我想,很可能我們的孩子也是這樣,他們也並不需要特別的照顧,隻要在任何情況下相信他會生長,給他空間,讓他自己慢慢地塑造自己的未來,去長成參天大樹或者做快樂的小鳥。從這點上來說,人和大自然還挺接近的,不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