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雅雯老師想起前不久才看過的一部電影《朗讀者》,劇中的女主角漢娜因為自己是個文盲而感到失敗。為了維護自己的尊嚴,她不惜撒謊,拋棄工作和愛她的人,還認下本不屬於自己的重責,最終被判終身監禁。
謝奉園也是一位非常非常努力想成為正常孩子的殘疾人。為了做到這些,她拒絕過多的幫助,承擔更大的困難。她也有“我和別的孩子不一樣”的脆弱與敏感。但是現在,這些殘疾讓她變得孤單。如何改變呢?林雅雯腦海中有了一個想法,但她不知道是否可行。
林雅雯撥通了謝奉園的電話,在表揚了謝奉園的勇敢之後,她開口問道:“接下來我說的話可能別人從來沒有問過你,但我想幫助你,讓你成為開心的人。”
“好的。”謝奉園回答。
“你得癌症多久了?”
“七八年”
“那麼到現在,你可以接受自己看不清楚、聽不清楚這件事嗎?”
長久的沉默。
然後電話那頭,謝奉園輕輕地回答:“我沒有接受。”
“我可以幫助你。”林老師說,“你是不是可以勇敢地告訴別人,我聽不清楚你說什麼,我看不清楚。”
林老師繼續解釋說:“你看,同學都很有愛心地和你玩,但時間久了因為你看不清楚聽不清楚不能很好地回應,他們就離開了。你以為是溝通的誤會,有些東西,你看不清楚,就不好意思去做。”
繼續沉默。
“你要接受現在的自己,我覺得現在的你非常棒,又勇敢,又聰明。”
更長時間的沉默之後,謝奉園同意了:“好的,老師。”
“你願意試著去做一做嗎?”林老師問。
“好的,我要改變。”謝奉園回答。
謝奉園真的開始努力要求自己做到。
談話之後的一堂課,謝奉園不再將拐杖放在教室外,而是帶著它進入教室,她對同學們解釋:這是我的走路輔助器。
接著,當同學在台上演講時,謝奉園的身體用一種很費力的姿勢努力地前傾,盡量靠近講台,以聽到同學的說話。
她還能夠和人說:“你可以不可以大聲一點?”
過去聽不清楚別人說話,她自己說話時語速非常快,也讓人聽不清楚,在林雅雯的要求下,謝奉園開始練習降低語速說話。
在我看來,謝奉園的行為非常有勇氣,她要求自己作出改變,而不是要求別人去改變對待她的方式。
她接納自己,她發現其他人也開始接納了她。此後,謝奉園的生活發生了變化,同學們常常和她聊天,她的笑容增加了。她甚至自癌症後第一次獨自坐公車回家,這件事代表了她會勇敢地開口問路了。
很快,卡內基訓練的12堂課就要結束了,最後一課的課前,晚上,林雅雯接到一個電話,是謝奉園打來的。
“林老師,我覺得,我可以讓大家知道我的身體狀況了。你明天能告訴同學們嗎?”電話那頭,謝奉園說。
“可以,可以。”林雅雯幾乎激動地同意了。
“我還想在課前的才藝表演時間裏,給同學們演奏長笛,因為我好喜歡他們。”謝奉園繼續說。
“當然可以。”林雅雯回答。
謝奉園知道班上的一位同學會彈吉他,她主動找來他與自己合奏。
最後一堂課的時間到了。謝奉園架著拐杖,手裏拿著兩個盒子,一個是長笛,另外一個盒子,她拿出來,是一條裙子。上課前謝奉園去化妝間換上這條裙子。謝奉園在講台前坐下,點頭向彈奏吉他的同學示意,然後,優美的旋律響了起來。謝奉園在台上,穿著幹淨美麗的裙子,認真又投入地演奏,她的臉上微微泛起紅光。一曲終了,教室響起熱烈的掌聲。
愛默生曾經說過:“自信是英雄的本質。”林雅雯老師覺得,那一刻,台上的謝奉園就是一位英雄。
能夠麵對自己,哪怕自己的缺陷,去挑戰它,去戰勝它,這就是自信。
我曾經看過一個節目,中央電視台的選秀節目《星光大道》,這是目前播放中收視率最高的選秀節目之一。2011年它選出的總冠軍是一位盲人姑娘劉賽,她落落大方,對自己的缺陷既不回避,也不自憐,而是用開朗的笑容、美妙的歌聲打動了所有人。我想,她一定是位非常自信的姑娘,她能接受自己有殘疾的事實,也能看到自己除了少許缺陷外,還有更多的優點。果然,她展現出優點,感染了所有人。
很多青少年非常幸運,他們不像謝奉園有身體的殘疾,但也許在成長過程中也會有這樣那樣的小缺點。如果他們能麵對這些缺點,接受這些缺點,也就等於認可了自己。如果我們不能欣賞自己,怎麼能獲得寶貴的自信呢?
在上海,一位叫潘天鴻的初二少年,他網遊上癮,無法自拔。父母用了很多辦法也不能讓他斷癮,在2011年送他來上卡內基訓練。
在12節課程中,潘天鴻漸漸發現,自己不是一無是處,他可以演講,還受到了同學與老師的讚揚與鼓勵。他感到自己一點點有了自信,於是決定要戒掉網癮。當他在課堂上告訴了老師與同學們這個決定時,老師同學們都對他很有信心。
各位一定能夠想象當把一件已經讓人成癮的東西強行抽離會有多痛苦,潘天鴻在夜晚極其想爬起來玩,為了斷這樣的念頭,他掐自己、做俯臥撐,使勁將網遊從腦海中趕出去。這樣的煎熬大概持續了3周,他開始慢慢適應。潘天鴻後來對我說:“如果我不是因為逐漸有了自信,我想我恐怕一小時都熬不過去吧。”而戒除網癮,這種成就感讓潘天鴻感到非常滿足。
我看到一些媒體報道,一些青少年為了戒掉網癮,要用電擊等極端的療法。不過,我始終相信,青少年向上的願望來自他們自己,當他們對自己有信心了,很多困難都會在他們自己的努力下迎刃而解。而家長要做的,就是保護他們的自信。
青少年時期是性格塑造的關鍵時段,這時期人的性格可塑性最高。好好利用青少年時期,培養良好的性格、自信的心態。謝奉園、許智舜、陳彧等青少年都已經證明了,這真的能做到。
無論青少年們長大後做什麼工作、從事什麼行業,我們最希望的是他們長大後,成為一個快樂的人,對自己充滿自信;有很多好同事、好朋友;喜歡溝通,會溝通。那不是很快樂的人生嗎?
2012年,6月的一天,初夏的氣候已經變得炎熱了,路旁連綿的木棉花正紅紅火火地熱烈綻放。我從北京起飛,飛機晚點10個小時後,抵達上海,中國的另外一個繁華都市。在這裏,我開始為新一批的學員們演講。
我雖然已經73歲,但站上講台,就似乎有無盡的精力。我對卡內基比對任何事都感興趣,我渴望了解他的一切。而現在,那些我想問戴爾·卡內基先生的問題,比如,你是如何做到建立一家百年的培訓機構的,當我回望他和卡內基訓練的曆史時,我已經知曉了答案。我發現,卡內基訓練不僅是一個人的美國夢、一代人的美國夢,也是我的夢,也是中國人的夢。它是人們關於如何與自己相處、如何與他人相處、如何與環境相處,一個關於成功與夢想本身的夢。
戴爾·卡內基,這位具有強烈開拓精神的人身上,集合了人文和企業的天賦後產生了那種創造力,我相信這種創造力是推動工業社會發展又能兼顧人文關懷的關鍵因素。而現在,卡內基訓練對人們與世界的影響已經不限於起初的形態,它有一種精神的魅力。它確保了人們擁有在簡單的方法下接近宗教般的信仰。這些信條,關於微笑,關於讚美,關於寬恕,抵達人的內心深處。
我從上海機場出來,直接驅車趕往教室。一路上,我看見身邊的這座城市的變化日新月異。到達上海交通大學校園內的教室門口,我整理了一下身上的西服,然後邁進教室。我對台下的各位說道:“大家好,我是黑幼龍。”那誠懇而高興的心情,就好像我25年前,第一次在台灣上卡內基訓練課程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