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做自信的孩子(2 / 3)

2011年7月的一天,早上8點,台北的天空剛剛被喚醒,許舜智來到位於台北市的卡內基訓練辦公室。他說,過去兩天自己從台北到上海浦東的航線開了一個來回,今天清早剛降落台北,就直接從機場趕到我們辦公室了。我們眼前的這個小夥子,穿著飛行員的製服,白色的短袖製服上綴著肩章,顯得整潔挺拔。談到自己如何成為飛行員的過程時,這位剛剛駕駛了紅眼航班的飛行員立刻顯得神采奕奕,他談話時既謹慎理性又充滿熱情,與他談話真是一種享受。

他說:“我在大學一年級時,參加了卡內基訓練,在班級裏遇到一位女同學……”

許舜智繼續說道:“有一天,這位女同學在課間跟我攀談,她問我:‘你以後想從事什麼職業呢?’”

“不知道啊。”許舜智當時回答。

“你不是說你很喜歡賽車這類駕駛的工作嗎,為什麼沒有想過要當飛行員啊?”這位女同學繼續問。

“因為我有近視,身材也不高,我從來沒有想過可以當飛行員。”許舜智遺憾地回答。

“不對啊,你去查查,近視可以報考。”女同學告訴許舜智。之後經過查證,許舜智才知道,原來飛行員的招考條件已經由原來的限製近視者報考,到現在允許了。

這個想法並沒有立刻引起許舜智的特別行動。他後來按部就班地在學校裏讀書,畢業後也和很多同學一樣,去報考了研究生,他希望學習法律,但後來沒有考上。這時,算是他人生一個小小的低穀,成績不夠好,未來也不清晰。也就是這時,他開始想起過去與同學的談話:考飛行員。

“但是憑什麼我能考上呢?”許舜智自忖,“我成績平平、因為腿傷沒有服役、個子不高……我身上好像沒有什麼特別的優點,可以證明自己有辦法走這條路。”

這時,他回到卡內基訓練擔任其他班級的學長。老師與他討論起夢想。

許舜智的夢想是當賽車手,許舜智從小就喜歡玩遙控車,從小學開始駕駛賽車。14歲時,他第一次參加賽車比賽,就勝過了很多成年人,拿到了冠軍,還上過當時的報紙。但如果成年後以賽車手為職業,他可能無法生存。所以這個夢想一時難以行得通。

他除了想當賽車手,還想當領航員,指揮港口貨輪進港;做開“怪手”車的司機,去吊貨櫃;或者成為飛行員,但是,最後這個念頭對自己而言太遙不可及了。這三件事他過去都沒仔細考慮過。

在與老師談話後,許舜智完全明白了自己心中的夢想:去駕駛自己感興趣的機械“家夥”。他決定去挑戰飛行員這份職業。

“確認自己的夢想真是件非常愉快的事情,突然覺得眼前充滿希望。”許舜智描述他那時候的心情。他立刻就感到,這種希望給自己帶來很大的信心。他有了目標也有了動力,接下來,他努力做了很多考前準備工作。

飛行員考試的篩選很嚴格,那一年,長榮航空公司在全台灣初步錄取的人隻有16位。許舜智層層過關斬將最後成為了當年16位入選者之一。接下來是非常嚴格的、長達接近一年時間的訓練,訓練結束時,又淘汰了一半的人,隻剩下了8位。這8位將正式成為飛行員,許舜智“一路幸運地存活下來”,仍然是其中之一。

許舜智終於成為了一名夢寐以求的飛行員,駕駛上了價值幾十億元新台幣的龐然大物。那是2009年的事情。

“現在你工作將近兩年了,怎麼看待這份工作呢?”我問他。

他想了想對我說:“每份工作都有很多甘苦。你看,我們常常有紅眼航班等任務,如果不是因為我非常喜歡這個工作,我怎麼能甘之如飴呢。”

他對我描述了自己能夠在大風中平穩地降落飛機時感到的滿足,在操作飛機上高度精密的儀器時感到的樂趣,和世界各國的飛行員同事相處時的小插曲。“我大多數時候都高高興興地去上班,從來沒有感到日子無聊過。”許舜智說。

“你當時還因為沒有信心,而差一點放棄考飛行員,幸虧沒有放棄。”

“是的,我現在都覺得,考飛行員對當時的我而言是件非常困難的事情。不過,當你做自己真正感興趣的事情時,你會很願意去投入,過程中的一些困難,便有如神助般地解決了。信心慢慢地積累起來,到後來,你覺得這件事就非我莫屬,我一定能做得好。”

“對,找尋夢想,在自己適合的方向上努力,獲得的愉悅與成就感都會更高,可以積累更多的信心。”我回答。

夢想是上天給人類的饋贈,擁有夢想之後,熱忱被喚醒,事情變得順利,自信隨之而來。就像許舜智能飛上藍天一樣。

在《當幸福來敲門》裏有一句話:孩子,你要盡全力保護你的夢想,那些嘲笑你夢想的人,他們必定會失敗,因為他們想把你變成和他們一樣的人。我堅信,隻要我心中有夢想,我就會與眾不同,你也是。

塞利格曼博士是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心理係教授,我很喜歡他寫的一本書《真實的快樂》(Authentic Happiness),這本書告訴我們如何獲得生命中快樂的感覺,塞利格曼博士在書中提出“flow”這個概念,中文翻譯為“福樂”,表示你很愛做某件事情,強烈地想要一直做下去,越做會越快樂,永遠不想停止。

塞利格曼博士指出,做“福樂”的事情可以吸引你深深投入其中,做這些事情是你可以充分掌控的,而且當你專注於這件事時,時間好像停止了。

追求夢想,就是這樣一件“福樂”的事情。如果你專注地做,越做越快樂,越來越有成就感,那麼,自信就積累了。

勇敢地麵對自己

“老師,我想有朋友。”謝奉園對老師說。

“好的,我們試一試,可不可以讓你交到朋友。”林雅雯老師回答她。

林雅雯老師是我們卡內基訓練班的一位講師。她告訴了我謝奉園這個初三女生的經曆。

林雅雯第一次看見她時,她穿著一條幹淨整齊的裙子,由媽媽帶著來到卡內基訓練教室。但是,如果仔細看,謝奉園有一隻眼睛微微下凹。這是謝奉園幼年時的一次癌症手術留下的後遺症,她的視力與聽力都非常不好。她看書時,書本快湊到鼻子,才能看清楚字。聽別人說話,也隻有在一步之遙,才能聽得到。

2011年,通過“黑筠瀚教育基金會”與“兒童癌症基金會”的資助,謝奉園來參加卡內基青少年訓練班。在課前與老師溝通時,她說出了自己的心願。

盡管謝奉園是一位有殘疾的孩子,但是她媽媽沒有讓她念殘疾學校。這表明她的家人希望她能夠做正常的孩子,而她也一直很努力地把自己當成一個正常孩子。

這一點上,謝奉園做得非常不錯。她不僅能跟上學校的課程,還在學習鋼琴與長笛。

謝奉園被安排在第一排,這樣,她能看得到老師的動作;她的耳朵裏戴著助聽器,老師的衣服上別著發射器,這樣謝奉園能聽到林雅雯老師上課說話的聲音。

謝奉園每次來上課,走到教室門口,悄悄把自己的拐杖放在教室門外,整理一下衣服,然後昂首走進教室,在第一排坐下。

小組討論時,謝奉園也非常努力,主動發言,分享自己的想法,她還主動和身邊的同學打招呼。這對於一個殘疾孩子而言,是很困難的,可見謝奉園是多麼迫切地想要融入其他孩子中。林雅雯說:“適合謝奉園這種情況參加的集體活動與學習班幾乎沒有,所以,我能看出來,她非常珍惜這次機會,她上課非常非常認真,非常努力地想和正常的孩子一樣。”

林雅雯老師看見,謝奉園坐在同學們中間那種幸福的樣子,而當她得到表揚時,眼睛都在放光。

不過,這樣的情況隻持續了一個多月。

一個多月後,謝奉園再次找到林雅雯,她對老師說:“老師,我很努力地在做,可是沒有效果。”

“我盡量和他們打招呼,可是他們每次都沒有和我說多久就走開了,現在他們不跟我說話了。”謝奉園說。

這已經是這對師生間的第三次談話了。之前林雅雯老師建議謝奉園做的事情,這個努力的孩子都在積極地做,但似乎情況沒有得到改變。謝奉園非常沮喪,在家裏,她開始心情煩躁地與媽媽吵架。

林雅雯通過觀察,發現了謝奉園無法融入的原因:盡管謝奉園已經主動找同學們說話了,但她也許不能聽見其他同學的發言,所以無法給予回應。有時候,因為聽不清楚,謝奉園無法知道同學們具體在談什麼,她隻能機械地點頭。漸漸地,同學們都不再與她交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