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做自信的孩子(1 / 3)

2011年4月,青島,我和同事駕車沿著海邊的公路行駛,車平緩地駛過八大關。這裏的道路幹淨、開闊,路旁能看見紅瓦綠窗的德式建築點綴在綠樹之中,略帶鹹鮮氣息的海風在我耳邊吹過。

這段愜意的行程之後,我到達了青島卡內基訓練辦公室。在這裏,我見到了比當地景色更讓我感到欣賞的卡內基訓練的學員們,他們與我分享了很多自己的經驗與感受。

其中有一位十七八歲的姑娘,她紮著馬尾,臉上有一種既認真又可愛的神情。當我們坐下來聊天時,她開口跟我說的第一句話,讓我非常吃驚。

“我從小學習成績好,總是受到老師和家長的表揚,對自己很自信。可是您知道嗎,後來我才明白,原來這不是真正的自信。”這位叫做陳彧的高二學生對我說。她早在13歲時就參加了青島卡內基青少年訓練,此後一直與卡內基訓練的老師們保持緊密聯係。

“你為什麼會這樣想呢?”我有預感,她會談到一個很有意思的話題。

“因為有一段時間,我的考試成績不那麼好,老師就不再表揚我,同學們也不再與我討論功課。我頓時非常失落,覺得抬不起頭來。”陳彧對我描述她的感受。

她繼續解釋說:“你看,我得到了表揚,便覺得自信,這種自信是老師和家長給的。他們一旦不再給了,我就不知所措。所以,這不應該叫做自信吧?”

“是這樣的。你什麼時候體會到了這一點呢?”我問道。

“在參加了卡內基訓練以後,我發現自己能對自己的行為負責時,這種體會讓我感到自信。我才知道,過去因為外界因素而令我感覺良好,那不叫真正的自信。”

“你覺得真正的自信是什麼?”我問。

“我覺得無論自己考試成績很好,還是非常糟糕,都相信自己有學習能力,同時知道自己可以應對很多情況,無論外界如何,對自己保持信心、保持樂觀的態度,那才叫自信。”陳彧興致勃勃地說出自己的想法。

我很高興可以與一位17歲的女孩子進行一場關於自信的深入交談。

卡內基訓練機構曾經對台灣地區1 400位中學生作過調查,其中有一個問題是:你認為自己最缺乏什麼?你猜,排行第一的答案是什麼呢?是“缺乏自信”。大約有70%的中學生對自己信心不足。

不夠自信的孩子,有時候會表現為過於依賴父母,難以集中注意力,不願結交朋友,嫉妒、貶低他人,自暴自棄,疑神疑鬼,長期情緒低落,不能經受挫折,性格脆弱,多愁善感,常常自慚形穢,對挫折等傷害的痛苦體驗比較深刻……“不夠自信”這個問題以很多種麵目出現,困擾著那麼多的孩子們。

在為人生打基礎的青少年階段,如果擁有自信,很多問題都會迎刃而解。

正因為自信如此重要,我對於陳彧對自信的體會很感興趣。

陳彧的媽媽穀永青也參加過卡內基訓練。她對我說,陳彧小時候是一個性格靦腆內向的小姑娘,一見人就藏在媽媽身後,一說話就臉紅。不過,我現在看到的陳彧,是在幾百人麵前陳述自己經曆的落落大方的高中生。

“陳彧,你是如何尋找到屬於自己的自信的呢?”我詢問了她。

她的答案是:實踐。“我經過好幾年的時間,才真正明白自信是什麼。在日常生活和學習中,發現自己能做一些事,就逐漸產生更多的自信。”

她告訴了我她的幾次小經曆。

“變化來自於每一次開口。”陳彧告訴我。

自從初一上了卡內基訓練班後,課程中要求演講,陳彧開始嚐試在卡內基訓練的全班同學前短講。

卡內基訓練結束後,陳彧開始尋找更多演講機會以鍛煉自己的膽量,她開始願意報名學校的演講,而不像過去那樣繞開這類活動。最初,由於講得不夠好,“有些同學會用奇怪的眼光看你”,這讓陳彧真有些想退縮。“不過,這種時候尤其需要一咬牙一跺腳,敢於在生活中突破自己”,陳彧就這樣鼓勵自己。慢慢地,同學們習慣了,她也學會在全班同學前演講了。

後來,陳彧開始練習課堂之外與人交流,比如在參加夏令營、加入新的班級時,她都主動找陌生同學攀談,問問其他人所在班級的情況,聊聊最新看過的電視內容。雖然是閑聊,可是這挑戰對於陳彧而言一點兒不亞於公開演講。“演講一般是由老師指定演講者,自己半推半就,但沒有人鼓勵你去閑聊。”正因為挑戰了這種難度,一次次敢於張開口和陌生人聊天,陳彧就一次次地鍛煉了自己的勇氣。

就這樣逐步鍛煉自己,陳彧越來越有自信,到後來,當著幾百人演講她也不會害怕了。這個過程,陳彧用了4年時間完成。

這時候,陳彧有了更高的願望:去參加每年一度在聯合國總部舉辦的“世界高中生模擬聯合國大會”。這個模擬大會是由來自全球各個國家的中學生扮演不同國家的外交官,作為各國代表,參與到“聯合國會議”中進行討論,非常考驗參與者的思維與演說能力。陳彧所在的青島二中是代表中國參賽的學校。

高一時,陳彧參賽申請失敗了。短暫的沮喪之後,她繼續練習表達能力與英語口語,第二年,陳彧如願以償,成為青島二中10人參賽小隊中的一員。而且,她還被選為了領隊。

到了美國以後,陳彧傻眼了,本來認為自己的英文口語還不錯,可到了比賽現場才發現,美國人的日常語速“簡直像按了加快按鈕一樣”,遠遠快於平時自己聽錄音的速度。這讓她和同學們很不適應。這時候,他們鼓勵自己,要有信心,“其實不用考慮太多語法什麼的,最重要的是敢說”!最後,這支敢說的隊伍中,有8個人得到了獎勵,其中兩名同學還得到了最高榮譽:最佳代表獎。

去美國參賽,讓陳彧大吃一驚的是,她在被邀請去參加美國其他參賽選手的舞會時發現,比賽席上冷靜、沉著的美國高中生,在舞會上熱情火辣。“這種開放的態度,這種火辣的環境,我以前會認為是‘壞學生’才做的事情呢。”陳彧說。

外國學生更容易打開自己,他們會很熱情地與人打招呼,介紹自己,希望與更多人交朋友。這些都給了陳彧一定的衝擊。結束比賽回到國內後,陳彧更明白如何去敞開心胸溝通與人際交往,她喜悅地對我說:“我現在更懂得如何打開自己了。”

“你看,我一步步地開始練習,慢慢地我就不再害羞,能打開自己了。”陳彧說,“那時候,我真切地感受到信心是什麼,那種任何人都拿不走的感覺。”

陳彧的夢想是成為一名國際問題專家,用自己的知識參與建立更好的國與國關係。我覺得她正在走向這條路上。要知道,當我們自己信任自己時,沒有人能不信任我們。

我很高興能看見陳彧這樣自信的女孩子。因為自信,她不斷積累能力,勇敢地去體會生命過程,去完成那些讓她感到快樂的事情,也同時成就了自己的人生。

在我身邊還有很多這樣美好的青少年,他們也許像陳彧一樣成績優異,也許成績平平,但他們都有健全的人格,能不斷為自己培養更多的自信。

自信不是外部因素賦予的,而是自己內在的感受。它可以被培養,可以日漸滋長,最後獲得成功。自信是一種狀態,一種知道能堅守自己心中原則的篤定,一種永遠進取向上的精神,一種順境時不會迷失自己、逆境時不會放棄自己的心態。自信的人,能勇敢表達自己,又能開放地聆聽他人,能積極進取,也能耐得住生命的低穀。

我真希望這種自信與樂觀,每天都充滿希望的感覺,是被稱為“早晨的太陽”—我們的青少年都有的狀態。

清晰自己的夢想

當青少年的潛力得到發揮、能夠追求自己的夢想時,這恐怕會帶來最大的自信。

許舜智是目前台灣長榮航空最年輕的副駕駛員,他現在做著自己從童年時就熱愛的駕駛工作,翱翔在全世界。

但他在20歲時,還一度沒有目標,學習懶散,考研究生也失敗了。當然,人生都會經曆小小的挫折,那並不算什麼。不過,我很感興趣,他是如何在低穀之後尋找到現在的人生的呢?

許舜智曾經是卡內基青少年訓練班的學員,我們的講師約他到台灣卡內基訓練辦公室,想聽聽這位已經成為一些學弟學妹們偶像的飛行員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