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人的欲望卻是無限的。
對一個人來說,能夠知道幹什麼、不幹什麼以及怎麼幹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俗話說,三十而立。事實並非如此。
因為,人到三十,也許才知道什麼事情不該做,該做什麼還不知道;經過十年磨煉,人到四十,也許才知道什麼事情該做,怎麼做還不知道;再過十年,人到五十,也許才能真正悟到什麼事情該做、什麼事情不該做以及怎麼做的道理。這就是古人說的“五十而知天命”吧!
一個人一生中應該幹的事情很多,而能夠幹的事情卻很少,幹成功的事情則更少。中國的許多農民一生中要幹三件事,一是給兒子娶媳婦;二是給自己蓋房子;三是給老人送終。這就是一個普通農民的一生。人生就是找路,找到了路就有了出路。人生是一條永無止境的路。人生的目標不是應該幹什麼,而是能夠幹什麼。怎麼做比做什麼更重要。人的欲望是無止境的,所以人必須節製自己的欲望。如果欲望不受限製,就會變成貪婪,甚至走向毀滅。
一個人的自知之明是最重要的。人不僅要學會追求,還要學會放棄。
二
人生之路是漫長的,又是短促的。人生總要經曆許許多多的跨越。每個跨越既充滿著希望,也潛伏著危機。困難和挫折往往是分水嶺。在這個瞬息萬變的信息社會,唯有惶者才能生存。
這是一個無形重於有形的時代。傳統的思維模式將被完全顛覆,無形的價值勝於有形的價值。過去是正確地做事,現在更重要的是做正確的事;過去把創新認為是冒險,現在認為不創新才是風險;過去是資本雇傭勞動,現在是知識雇傭資本;過去要求對人負責,現在要求對事負責;過去是取人之長、補己之短,現在是容人之短、聚人所長;過去是你輸我贏,現在是雙贏、多贏和共贏;過去是性格決定命運,現在是知識改變命運。
生活就是迷宮。誘惑和浮躁使人的欲望更加膨脹,流動與選擇正改變著人的生活空間。每一個人都在困惑中追尋著自己的希望,每個人都經曆著時代裂變的洗禮。變,成為這個時代唯一不變的主題,並正改變著世間的遊戲規則。在這場裂變中,機遇與挑戰同時撲麵而來,希望和困惑總是並肩而至。變增加了我們生活的不確定性和不穩定性。我們甚至常常處於突發事件的困惑和恐懼之中。我們難以選擇。我們無所適從。就像在沙漠中迷了路,是去找水有希望,還是留在原地等人來救更安全呢?
挑戰應變貫穿我們生活的始終。人既要有“以變製變”的機智,更要有“以不變應萬變”的沉著。要麼改變自己的坐標係,要麼改變別人的坐標係。別無他擇。
三
人是在環境中成長的,更是在機遇中發展的。
環境是一個市場。人像一顆小白菜。如果放在自由市場出售,可能一塊錢十斤;如果把小白菜放超市出售,很可能變成一塊錢一斤。同樣的小白菜,為什麼自由市場的價格低,而超市的價格高呢?小白菜沒有變,變化的是購買小白菜的環境以及由環境所決定的購買者的購買力。因此,人的價值高低很重要的取決於自身生存環境的好壞。
比如,同樣一個洗碗工,在小縣城洗碗,每月掙一、兩百塊錢(人民幣),而到了美國每月卻能掙到一、兩千塊錢(美元),為什麼呢?不是洗碗工變了,而是洗碗的環境變了,洗碗的賣方市場購買力變得高了。人要學會不斷地改變自己的生存環境,把自己置於購買力強的環境中去,在環境的優化中提升自己的價值。
機遇是一種挑戰。人像一粒玉米,放在爆米花的機器裏,下邊用火烤。能不能爆出一個大的爆米花,關鍵是火候,是一個機遇問題。任何情況下,不是機遇大於挑戰,而是挑戰先於機遇。挑戰是現實的,機遇是潛在的,挑戰是硬性的,機遇是彈性的。經不住挑戰的人,是根本沒有機遇可言的。
機遇是用火烤出來的,是需要膽識、勇氣和毅力的。
在沒有機遇的時候找到機遇,一定要超越自己眼界、眼光和眼力的局限,一定要突破自己的生理極限。而這些都來自於執著、堅強和忍耐,來自於咬緊牙關和被火“烤”的毅力。每個人都希望自己的生命中能爆出一朵精彩的“爆米花”,卻很難忍受被火烤的痛苦和折磨。剛被火烤一陣子,就忍不住了,終究等不到“爆”的那一瞬間。隻有少數人,敢於忍受被火反複烤的痛苦,在被“爆”開的那一刻,終於成為最大、最精彩的“爆米花”。
人生的道路並不平坦。緊迫感和危機感時刻伴隨著我們。我們經曆著春天的溫馨,夏天的壯麗,秋天的成熟,冬天的冷酷。我們要有結伴而行的激情,也要有獨自高歌向前的豪邁;要有正視困惑的勇氣,又要有搜尋出路的毅力;要有自豪感,更要有危機感。我們的春天來了,我們的冬天也一定會來的。繁榮的創造是轟轟烈烈的,而危機的到來卻是不知不覺的。
我們沒有家。我們永遠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