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論讀書(1 / 1)

人隻有一個人生。為什麼要讀書?

讀書是一種生活。讀書猶如戀愛結婚、生兒育女、就職養家等,是人生中的大事,也可能成為人生中內在精神不斷成長的源泉。書一旦成為人生活中的一部分,就會長駐心中,發揮其強大作用。讀書令人愉悅,讀書使人豐富。

讀書可以開啟人的智慧,讀書可以提升人的境界。書是真理的海洋,書是知識的寶庫。人之所以讀書,之所以鼓勵讀書,其道理,原本是很簡單的。

文化是博大的、豐富的,個人是渺小的、膚淺的。個人的智慧,充其量,也隻是一點一滴,更多的是偏見、無知。

因此,人不可妄自尊大。在短暫匆忙的人生旅途,人要使自己境界高一點,聰明一點,主要途徑之一,是應該多讀書、讀好書。讀,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才知道什麼是生活、理想、人格。在這個缺乏“英雄”概念的時代,如果擁有一些崇高思想與情感的範本,就會發現人類文明曆史長河的潮流突然變得生機蓬勃。哲學家桑塔耶那說:“不能記起過去的人,便注定要重蹈覆轍。”

人生是短暫的。怎樣讀書?

讀書是一次偉大的精神冒險。人類的文化是輝煌的、崇高的、博大的。它是整體,是源與流的統一,任何肢解曆史文化的統一性都是偏見。因此,讀書既要曆史地、辯證地、係統地讀,又要選擇地、批判地、借鑒地讀。在開始人生的冒險旅程之前,重要的是選擇旅行的方式。如果隻是呆板地、單純地、走馬觀花地讀,那就未免太浪費時間和金錢了。當然,其中包含相當豐富的知識,眾多的名人與數百個判斷。但這絕不是讀書的真正意圖。惠特曼說:

“讀書是最崇高意義中的鍛煉,就像體操家一樣,需經過一再的奮鬥。隻有在這種狀況下,你才需要書本,書本才會給東西。如果讀書是在半睡眠狀態下進行,它是不會給你什麼的。”除了讀無聊的文章與新聞,閱讀並非是被動的,而應該是最有力的生活方式之一。好的書籍,就像健全的運動一樣,可以獲得精神運動過後的爽適疲勞感。

另一方麵,讀書絕對不可抱著向老師交作業的心理,也不要意圖吸盡其中所含的意義。我們隻要能抓住孔子、柏拉圖給我們的十分之一,就可算死而無憾了。即使跟這些著作隻是表麵上的熟識,說實話,也比百分之九十九的大學畢業生淵博多識。但是,對一生的讀書計劃而言,這不是一個至關緊要的問題,因為讀書不是為了跟別人較量,而是為使自己豐潤華美;不是為讀書而消閑時光,而是為汲取精神的食糧而後更多地付諸實踐。

書可以閑暇時讀,也可以長期讀;可以隨意瀏覽,也可以細心品味。它的價值不會隨時尚變化而變化,可以長久受用,但不是裝潢和點綴。讀書可以使人寧靜、致遠、慰藉、鼓舞和啟迪,這一點,我們毫不懷疑。

人要向真理和智慧靠攏。究竟讀什麼書?

書有優劣之分,也有新舊之分。一般來說,所謂好書,大都是舊書。為什麼這樣說?因為是事實,有目共睹。《紅樓夢》、《三國演義》是舊書,《史記》、《資治通鑒》是舊書,《戰爭與和平》、《紅與黑》是舊書,《神曲》、《浮士德》是舊書,《阿Q正傳》是舊書,《懺悔錄》是舊書,如此等等的舊書,早已超越時代的限製,具有永恒的魅力,可以百看不厭。馳名世界的學術中心“芝加哥大學社會思想委員會”開列的書單,清一色是舊書,如《論語》、《莊子》、莎士比亞的四大悲劇、柏拉圖的《理想國》、亞裏士多德的《形而上學》,等等;美國著名學者費迪曼教授撰寫的《一生的讀書計劃》中推薦的書目,也全部是舊書,如荷馬的《伊裏亞特》、莫裏哀的《戲劇選集》、菲爾丁的《湯姆·瓊斯》、海明威的短篇小說集等,但同時又是第一流的大書。

如此看來,人應該讀什麼樣的書,幾乎可以一目了然。

所謂“最好的書”,並非絕對意義上的“最好”。因為事實上根本沒有所謂“最好的書”。我們所能說的隻是,西方三千年的曆史已逐漸蓄積了一批具有“獨創性的信息”,中國文化源遠流長,上自先秦,經魏晉、唐宋至明清,一脈相承,各放異彩。人類的經驗是相通的。古人遇到的問題,今人同樣會遇到。古人在坎坷中依然超脫、堅定、自如的智慧和境界,難道不可以使在商場官場名利場中失利失寵的現代人警戒嗎?

好書不會沉默。花在好書上的金錢和時間不會令人覺得是無謂的浪費。除了自己受益,即使對子孫後代也是益處無窮的。買了好書,就像看到自己五千年的過去已整整齊齊地排在書架上。請別讓過去停在那兒,讓它成為人生中的一部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