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該說明寫下這些文字的緣由。
從我識字開始,便與書打交道。先是讀書,而後教書,再後編書。尤其是近幾年,主編出版了很多書。
如果主編的書也可算做著作的話,用“著作等身”來形容似乎並不誇大。然而,主編這些書並不是我個人的成果,也不完全代表我的觀點,因為這是很多人共同智慧的結晶。在這些書中,我曾試圖把個人的一些觀點講出來,但總覺得不合時宜,或者與該書風格不一,因此終未如願。
為什麼現在要把這些話或者個人的一些觀點講出來呢?原因大概有三:
一是梳理一下自己的生活思路。我說過,一個人對生活的認識需要30年的曆程。從20歲到30歲,經過第一個10年,才能明白自己不該幹什麼,該幹什麼還不明白;從30歲到40歲,經過第二個10年,才能明白自己該幹什麼,怎麼幹還不明白;從40歲到50歲,經過第三個10年,也許才能真正明白自己不該幹什麼、該幹什麼和應該怎麼幹。我快到這個年齡了。因此,生活的思路需要重新梳理一下,找一找坐標,把一把定力。
二是表明一下自己的生活態度。我的生活不是孤立的,而是生活在一個團隊中。在這個團隊中,有和我共同的創業者,也有我的追隨者。他們是我的夥伴、我的合作者、我的良師益友。我們有共同的願景,也有共同的利益。對他們,我有必要重申我的生活態度。
因為,在某種程度上,我的生活態度決定著這個團隊的生死存亡,也會影響他們的前途和命運。
三是選擇一下自己的生活方式。工作也是一種生活方式。這些年來,我身邊的人越來越多,找我合作的人也越來越多,這似乎是好事,但並不是我的初衷。我向往簡單的生活,但並不排斥合作。不論是什麼樣的合作或合作者,歸根到底,是人與人的合作。選擇合作就是選擇共同的價值觀。隻有共同價值觀的合作,才是默契的、可靠的、長久的和愉快的。
我非常看重這一點。
實事求是地講,這些文字並不是當下完成的。它是我十幾年乃至更長時間的思考。它不是為了創作,而是時間的積澱、生活的感悟和激情的思辨,也有切膚之痛以及偏愛與偏見。這些文字中沒有假話,當然也並不全是真話。因為,我不喜歡說假話,或者說,說假話對我沒有多大意義了。而說真話則需要更大的勇氣,還需要適當的時間和適當的場合。更何況,真話說多了,或者真話說的不合時宜,有些會傷及別人,或傷及自己。季羨林先生說,“假話全不說,真話不全說”大概就是這個理吧!
應該聲明一點,把這些文章結集成冊,是我對生活的一些感悟和心得。但是,文章畢竟不是生活。它源於生活,卻又高於生活。在這個“高於”中,字裏行間不免會有誇張、渲染或煽情的成分,希望讀者去偽存真或不要過於較真,權作您茶餘飯後的“作料”罷了。
最後,特別感謝多年來一直關心、支持和激勵我的人,他們用真誠、厚愛和行動給予我生命的活力和生活的動力;還要感謝我的同事、朋友、合作者以及我的家人,他們把所有的成績和榮耀給了我,而留給他們自己的是無私的奉獻和默默無聞的創造;
感謝著名畫家馬海方教授的精湛畫作為本書增色,感謝孚思智庫首席設計師胡凱先生擔任本書的裝幀設計總監,感謝當代中國出版社的社長及責任編輯對本書的厚愛和付出,感謝為本書的出版付出辛勞的所有人,正是他們的心血和智慧,賦予本書以文字美、裝幀美、思想美和藝術美。所有這些都令我無比感動和感恩。在此,再次衷心地謝謝大家!
2009年6月6日初稿
2013年5月8日終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