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世界並不是我們的,我們隻擁有其中很小很小的一部分,而且還要付出足夠大的代價才能擁有。
生命的缺口
人生不要太圓滿,有個缺口讓福氣流向別人是很美的一件事。
每個生命都有欠缺,不要做無謂的比較。
在一個講究包裝的社會裏,我們常禁不住羨慕別人光鮮華麗的外表,而對自己的欠缺耿耿於懷。
其實沒有一個人的生命是完整無缺的,每個人都少了一樣東西。
有人夫妻恩愛,月收人數十萬,卻有嚴重的不孕症;
有人才貌雙全,能幹多金,情字路上卻是坎坷難行;
有人看似好命,卻是一輩子腦袋空空。
每個人的生命,都被上蒼劃上了一道缺口,你不想要它,它卻如影隨形。
你要寬心接受,體會到生命中的缺口仿若我們背上的一根刺,時時提醒我們要謙卑,要懂得憐惜。
若沒有苦難,我們會驕傲,沒有滄桑,我們不會用同情心去安慰不幸的人。
人生不要太圓滿,有個缺口讓福氣流向別人是很美的一件事,你不需擁有全部的東西,若你樣樣俱全,別人吃什麼呢?
隻要體會到每個生命都有欠缺,就不會再去與人做無謂的比較了,反而更能珍惜自己所擁有的一切。你會發現你所擁有的絕對比沒有的要多得多,而缺失的那一部分,雖不可愛,卻也是你生命的一部分,接受它且善待它,你的人生會快樂豁達許多。
如果你是一個蚌,你願意受盡一生痛苦而凝結一粒珍珠,還是不要珍珠,寧願舒舒服服地活著?!
過去的撲滿都是陶器,一旦存滿了錢,就要被人敲碎。
如果有這麼一隻撲滿,一直沒有錢投進去,一直瓦全到今天,他就成了貴重的古董,你願意做哪一種?
你每想到一次,就記下你的答案,直到有一天你的答案不再變動,那就是你成熟了。
有所不為
在生活中隻有拋棄不適合之處,才能顯現出真正的傑出,因為有所不為才能有所為。
20多歲的時候,我在斯坦福商學院研究生班學習,師從羅謝爾·邁亞斯夫人和邁克爾·雷先生。我們相處得很好,畢業後我們還保持著密切的聯係。
一天,看到我不要命地工作時,羅謝爾夫人對我說:“我注意到了,吉姆,你是個做事相當沒有條理的人。”她的話讓我既吃驚又迷惑不解。不管怎麼說,我也是那種每到新年伊始就認真設定目標並且行動的人。“你天生的旺盛精力使你做事不講主次、沒有條理,你每天過著忙忙碌碌的生活,而不是井井有條的和諧生活。”
然後她給我布置了一份作業:假設你明天醒來時接到兩個電話。第一個電話說你繼承到了一筆2000萬的遺產,不需要任何條件。第二個電話告訴你得了不治之症,最多有10年可活。麵對這兩種不同的情況,你怎樣重新理解生活的輕與重,更重要的是,你會不會做一些舍棄,有所不為呢?這個作業成了我人生的轉折點,而有所不為成了我製定年度計劃的原則,它能幫我理清思路,想出如何分配時間這一最寶貴的資源。
羅謝爾夫人讓我認識到我確實有旺盛的精力,但是沒有用對地方。研究生畢業後,我在惠普公司找到了工作。說實話,我挺滿意這家公司,但是不喜歡這份工作。而羅謝爾夫人的作業幫我認清了自己,使我明白了最適合自己的是成為一名研究人員而不是一個商人。我得停止現在的職業,才能找到適合自己的工作。於是,我辭了職,來到了斯坦福商學院,最後有幸成了該院教師隊伍中的一員,每天忙於各種研究和寫作而樂此不疲。
許多年之後,羅謝爾夫人的教誨又幫助了我。當時我正被11家公司的研究數據纏得焦頭爛額。這11家公司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都實現了從二流企業到知名企業,從業務情況良好到業績非凡的轉變。在探索這種轉變的原因時,我和我的研究小組發現這些企業的決策層所做的那些重要決定都不是要做什麼,而是不再做什麼,也就是說這些企業都曾有所不為。
這其中最典型的要屬達爾文·史密斯的金伯利公司。達爾文·史密斯曾患過咽喉癌,但是他最終戰勝了病魔。一天,他對妻子說:“我從我的癌症裏學到了一些東西。如果你的胳膊裏出現了癌細胞,那麼你就必須要有勇氣砍掉自己的胳膊,隻有這樣才能生存。
我已經決定了,我們要把工廠給賣了。”史密斯決定停止經營造紙業務,所得收益全部投入到消費品行業中。事實證明他的決定是明智的,現在金伯利公司成了全球最大的消費品公司之一。
有所不為有三原則你必須注意,第一,你最感興趣的是什麼?第二,哪些事情你覺得就是“生來要做”?第三,有沒有經濟前景——做什麼能讓你維持生存?如果一天中,你做了有違這三原則的事情的時間超過一半,你就有必要列一個“不再做的事”的清單了。在生活中隻有拋棄不適合之處,才能顯現出真正的傑出,因為有所不為才能有所為。(吉姆·科林斯)
不要祈求太多
生命在於奮鬥,人生在於積累。不要祈求,隻有一點點就已經足夠了。
每個人都有失望和不滿的時候,不是你的希望沒有實現,就是他的欲望沒有滿足。每當這時,我們不是怨天尤人,便是破罐子破摔,卻很少坐下來,仔細地想一想,我們為什麼一定要有不滿和失望。活著,我們不要祈求太多。
我們來到這世上時,本來就是赤條條的,一無所有,是上蒼賦予了我們生命、親友以及思想和財物等等,上蒼待我們何厚?使我們擁有了這麼多,又占據了這麼多。可是我們卻從來也沒有滿足過,依然在祈求著上蒼為我們降下更多的甘霖。
然而,生活不可能也不會按照我們的需求來十足的供應我們,於是,我們便失望了,我們便不滿了。
世界對於每一個活生生的人來說,都是公平無二的。有耕耘才有收獲,有奮鬥才有成功,有付出才有得到。你想花一分的代價,去換回十分的成果,那是永遠也不可能的。所以,我們永遠都不應該祈求這世界平白無故地就給我們太多。
生命在於奮鬥,人生在於積累。不要祈求,隻有一點點就已經足夠了。每天一點點,每月一點點,每年一點點,幾年下來,我們就已經得到了很多很多,那麼一輩子下來,我們不就已經變成了一個擁有整個世界的大富翁!
不要祈求太多,太多了,生命就會顯得過於沉重,我也就會感到你的人生因缺少遺憾而懶於去追求;不要祈求太多,太多了,人生就會顯得過於臃腫,你就會感到你所擁有的一切都是負累,因無法帶得動而終生不能輕鬆。
給生活鬆綁
我們是在為自己活著!累了的時候,別忘了給自己的生活鬆鬆綁。
那天趕著去買書,急匆匆正走著的時候,看到前麵一個老人迎麵走來。那老人頭發花白,五十多歲,身上穿一件舊夾克,腳上穿一雙綠色的解放鞋。正要移開視線的時候,卻瞥見那老人嘴唇間有一根白色的小短棒。那老人伸手把那白色的小短棒抽了出來,卻是一顆圓溜溜的粉紅色的棒棒糖。老人如頑皮的孩子把糖放在眼前端詳了一會兒,吮了吮,又把它塞回嘴裏,繼續慢條斯理地踱著步子。
我不禁啞然失笑。
笑過了,從他身邊擦身而過,我不禁佩服起這位老人來。他是如此的率性而為,任憑那一份童真淋漓盡致地凝聚在那一顆粉紅色的棒棒糖上;他是如此的肆無忌憚,全然不在乎別人會拿什麼眼光看他。那飛馳而過的轎車在他身邊卷起一片片落葉,那步履輕盈的女學生匆匆從他身邊經過,而他,還是靜靜地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裏。
好一個瀟灑自在的老人!
想想生活中,有多少次,我們為了顧及麵子,讓那難得的機會一再地逝去;多少次,我們為了顧及身份,掩藏了自己的本性,天天戴著麵具生活;有多少次,我們為了顧忌別人的看法而沒有做該做的事,卻在事後追悔莫及,甚至還為此一生都背著一個十字架,日日遭受良心和道德的遣責:有多少次,我們為了顧忌那些本不該顧忌的一切而猶豫不決而裹足不前而浪費光陰而鑄成大錯……
須知我們的生活除了金錢除了權力還有許多東西。當你為掙錢忙得焦頭爛額甚至臉顧不上洗飯顧不上吃時,為什麼不一把甩開,到外麵呼吸一下新鮮的空氣,欣賞一下路邊無名的小草;當你老也猜不透上司的想法時,為什麼不幹脆放棄它,然後回家看看父母?
須知我們是在為自己活著!累了的時候,想想那個老人,別忘了給自己的生活鬆鬆綁。
一個人,一群人
你,既非聖物又非凡人,既非永存又非速朽。
我的QQ號被盜了,一條通往別人的道路就此終止。幾個朋友紛紛替我申請或讓渡自己多餘的ID,隻是我自此再沒有用過。也好,我最害怕依賴某個東西,甚至某個人,這樣悄無聲息地失去反而徹底,可以多一點時間留給自己。
隻是經常有朋友質問:“你為什麼不聯係我們”,“你看起來淡然得很”有的甚至很不遜“你這個人總是特別狠”。這讓我想起去年畢業時,同學們說班上最有個性的人就是我,因為經常一個人獨來獨往。看似欣賞,讓我還是不由自主地想到了聖·奧古斯丁的那句話:“我行我素者像魔鬼一樣”。
孫隆基先生在《中國文化的深層結構》裏,一針見血地指出,在中國的傳統文化裏,缺少獨立的“個體靈魂”。我們對“人”的定義是“仁者,人也”,“仁”是“人”字旁一個“二”字,這就意味著一個人必須在和別人的對應關係中才能成其為“人”。我們必須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才能感覺內心安穩。一個孤零零的“個人”總是給人還未“完成”的感覺,有時甚至很容易被當作一個“不道德的主體”,對中國人來說,個人主義,孤男寡女,孤苦伶仃,孤魂野鬼,一意孤行等都是不好的狀態,更不必說“單身公害”了,都已經上升到了影響社會安定和諧的高度。隻是,我認為被迫和別人和諧本身就是一種不和諧。
佛言:凡依賴(他人)者,皆感憂鬱。凡獨立者,皆無憂鬱。凡無猶豫之處,皆有安寧。可是很多人忍受不了一個人,他們必須紮堆,和別人相互滲透,他們害怕失去外界,即使代價是失去內心的獨立強大。歌手阿桑有句歌詞“孤單是一個人的狂歡,狂歡是一群人的孤單”,也許很好地闡釋了這種一個人和一群人的關係。在生活中,我們也寧要一個身處人群而麵目模糊的好人,也不要一個“脫離群眾”而個性突出的人。別人可能會說,現在那麼多的電視選秀,哪一個拚的不是個性與自我,可是隻要稍微想想,你就會發現那種吹捧的個性與自我隻是一種被觀看被娛樂的對象,而不是一個人獨處時也能清晰彰顯的自身的稟性。
也還好,胡因夢,這個與李敖隻持續了100天的婚期卻彼此抹黑了26年的女人,終於讓自己從那個巨大的身影背後掙脫出來,獨自站在公眾麵前。她說了一句讓我惺惺相惜的話:“生態問題,政治問題,所謂環境的真正的源頭是心靈的問題,我們必須在自己的心地上下工夫”。
最後,有句話想送給自己,還有那些自我意識還未蘇醒或正在蘇醒的人們:你,既非聖物又非凡人,既非永存又非速朽。因此。你可盡按自己的意誌,以自己的名義,創造自己。
凡事要想開點
隻要有一線希望,就應奮鬥不止。但對無可挽回的事,就要想開點,不要強求不可能的結果。
小時候有一天,我到一間沒人住的破屋裏玩。玩累後把腳放在窗台上歇著時,一點聲響驚得我一躍而起,沒想到左手食指上的戒指此時鉤住了一隻鐵釘,竟把手指拉斷了。
我當時嚇呆了,認為今生全完了。但是後來手傷痊愈,也就再沒為這事煩惱。現在我幾乎從不想到左手隻剩四根手指。
幾年前,我在紐約遇見個開電梯的工人,他失去了左臂。我問他是否感到不便。他說:“隻有在紉針的時候才會感到。”
人在身處逆境時,適應環境的能力實在驚人。
人可以忍受不幸,也可以戰勝不幸,因為人有著驚人的潛力,隻要立誌發揮它,就一定能度過難關。
小說家達克頓曾認為除雙目失明外,他可以忍受生活上的任何打擊。但當他60多歲、雙目真的失明後,卻說:“原來失明也可忍受。人能忍受一切不幸,即使所有感官都喪失知覺,我也能在心靈中繼續活著。”
我並不主張人應逆來順受。就是說:隻要有一線希望,就應奮鬥不止。但對無可挽回的事,就要想開點,不要強求不可能的結果。
話劇演員波爾赫德就是這樣一位達觀的女性。她風靡四大洲的戲劇舞台達50多年。當她71歲在巴黎時,突然發現自己破產了。更糟糕的是,她在乘船橫渡大西洋時,不小心摔了一跤,腿部傷勢嚴重,引起了靜脈炎。醫生認為必須把腿部切除。他不敢把這個決定告訴波爾赫德,怕她忍受不了這個打擊。可是他錯了。波爾赫德注視著這位醫生,平靜地說:“既然沒有別的辦法,就這麼辦吧。”
手術那天,她在輪椅上高聲朗誦戲裏的一段台詞。有人問她是否在安慰自己。她回答:“不,我是在安慰醫生和護士。他們太辛苦了。”
後來,波爾赫德繼續在世界各地演出,又重新在舞台上工作了七年。
用精力和不可避免的事情抗爭,就不能再有精力重建新生。為什麼車子的輪胎能經得起長途輾磨呢?開始人們設計出很硬的抗震車胎,但用不了多久,就被震得七零八落。後來造出有彈力的防震車胎,這才經得住磨損。如果我們也能像這種車胎一樣,那我們也會生活得穩定和長久。(達爾·卡內奇)
回首的意義
回首,已不再是無助心靈的漂泊;回首,已不再是一種失敗的象征。
也許,我們總是回首。
回首來時的路,發現那條青春的軌跡已無法辨認。人們給這個世界和自己留下的原來是並不可以用富足或空靈簡單概括。
我們總是來不及反省,來不及演繹,甚至來不及後悔,就已匆匆地走過了人生的一程,走過了青春最浪漫的一截。
這或許是一種哲學,關於生命的哲學。
然而,我們並不是總是失望,正如我們並不總是缺乏才情和勇氣。我們的心始終在跳蕩。我們的熱血始終在燃燒,我們走出的路終在腳下延伸。還有理想、憧憬、信念和毅力……這一切,構築了我們人生的基石。
於是,我們從不感歎人生易逝,功名難求;我們從不抱怨生不逢時,曆盡坎坷;我們從不祈求別人廉價的同情或者仗義的憐憫。
回首來時的路,就一行行逝去的腳印在大腦深處複活,一幕幕青春的悲劇重演,一幅幅人生的風景再現,其實,這是我們的資本。
回首,已不再是無助心靈的漂泊;
回首,已不再是一種失敗的象征。
回首,使我們懂得了奮鬥的價值,追求的意義和生命的真諦;
回首也使我們淋漓盡致地笑,痛痛快快地哭。然後,盡情地揮灑汗水,讓不悔的青春去經曆一回回風雨的洗禮,去迎接一次次的挑戰。
這樣,我們才可以無愧地說,我們是屬於未來的,我們走向未來。
這樣,我們才可以坦然地對世界宣稱,我們並沒有白來,至少,我們沒有褻瀆理想的崇高和追求的壯闊……
別忘了自己是誰
我們如果不守住自己生存發展的本錢,就有失去立錐之地的危險。
有位年輕人因為有一套編程序的絕活,被一家單位聘為程序員。幾年間,因為給公司帶來了不少經濟效益,他的待遇也節節攀升,日子過得紅紅火火有滋有味,在同行中不但聲名鵲起,而且被認為是業內最有前途的程序員。
由於是公司的功臣,跟他套近乎的人也不少,有一天,公司經理拍著他的肩膀說:“小夥子,你挺有出息的,有時間去我家吃飯啊。”突然得到經理的特別關照,年輕人受寵若驚。在那天的飯桌上,年輕人才知道,經理請了他在商場上的幾個朋友,而年輕人的到來,似乎給了經理很大的麵子,因為經理一個勁地向他們介紹,這可是我們公司的大功臣哩。事後,經理給年輕人解決了一套三居室的住房,年輕人更是感恩不已,以後,凡是經理家有客人,年輕人一請便到。
漸漸地,經理不止是邀請他去家裏吃飯,還請他去釣魚,去打保齡球,去洗桑拿,每次都有一大幫人作陪。而年輕人得到的實惠則是,職位從原來的程序員升到了部門主管,薪金也一漲再漲。惟一令年輕人不安的是,他忙於工作的時間少了,畢竟,編程序才是他最熱愛的,也是他的本職工作,經理似乎從他猶豫不決的麵色中看出了什麼,便說:“你隻要將工作交給手下人幹就行了,主管嘛,要懂得從具體事務中脫身,留下更多的時間來思考,來管理他人,來參加應酬。”經過經理這麼一說,年輕人的那點不安也就釋然了。於是,他將具體工作全交給了別人,而他自己則整天跟著經理四處活動,將精力全部用在了應酬上。他不但酒量增加了,酒場上的口才也長進了,但是,他的業務水平卻下降了。突然有一天,公司查出經理有貪汙嫌疑,原來經理一直在借年輕人的名氣,在暗地裏為自己的公司接業務,雖然沒有要年輕人幹具體事務,但他的出席就完全可以取得客戶的信任。總經理罷免了經理的職務,因為年經人是不知情而被利用的人,便沒有被追究,隻是被安排回到原崗位繼續當程序員。而此時的年輕人因為長時間脫離本職工作,再加上現代社會科學技術的日新月異,他已經跟不上時代的步伐,不適合當程序員了。對於一大堆有待更新的程序知識,年輕人感到前途十分渺茫,眼前這份工作都已朝不保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