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去除不合時宜的做人做事方式做人不可一味傲慢(3 / 3)

大自然中,未成熟的柿子都有澀味。除去柿子澀味的方式有許多種,但是,無論你采用哪一種方式,都需要花一段時間來濫熟。如果你不等一定的時間就打開,就沒法使柿子成熟而除去澀味。這麼說來,叫猴子去等柿子成熟,似乎不可能。因為猴子會經常打開來瞧瞧,甚至咬一口看看,於是它就沒有希望嚐到甜柿子的滋味了。

任何一件事,從計劃到實現之間,總有一段所謂時機的存在,也就是需要一些時間讓它自然成熟的意思。無論計劃是如何的正確無誤,總要不慌不忙、冷靜地等待更合適的機會到來。

假如過於急躁而不甘等待的話,經常會遭到破壞性的阻礙。因此,無論如何,我們都要有耐心,壓抑那股焦急不安的情緒,才不愧是真正的智者。假若連最起碼的等待都做不到的話,那麼和猴子也沒有兩樣。

一位企業家曾談起了他遇到的兩種人。

有個性急的人,不管你在什麼時候遇見他,他都表現得風風火火的樣子。如果要同他談話,他隻能拿出數秒鍾的時間,時間長一點,他就會伸手把表看了再看,暗示著他的時間很緊張。他公司的業務做得雖然很大,但是開銷更大。究其原因,主要是他在工作安排上七顛八倒,毫無秩序。他做起事來,也常為雜亂的東西所阻礙。結果,他的事務是一團糟,他的辦公桌簡直就是一個垃圾堆。他經常很忙碌,從來沒有時間來整理自己的東西,即便有時間,他也不知道怎樣去整理、安放。

另外有一個人,與上述那個人恰恰相反。他從來不顯出忙碌的樣子,做事非常鎮靜,總是很平靜祥和。別人不論有什麼難事和他商談,他總是彬彬有禮。在他的公司裏,所有員工都寂靜無聲地埋頭苦幹,各樣東西擺放得有條不紊,各種事務也安排得恰到好處。他每晚都要整理自己的辦公桌,對於重要的信件立即就回複,並且把信件整理得井井有條。所以,盡管他經營的規模要大過前述商人,但別人從外表上總看不出他有一絲一毫地慌亂。他做起事來樣樣辦理得清清楚楚,他那富有條理、講求秩序的作風,影響到他的全公司。於是,他的每一個員工,做起事來也都極有秩序,一片生機盎然之象。

你工作有秩序,處理事務有條有理,在辦公室裏絕不會浪費時間,不會擾亂自己的神誌,辦事效率也極高。從這個角度來看,你的時間也一定很充足,你的事業也必能依照預定的計劃去進行。

廚師用鍋煎魚不時翻動魚身,會使魚變得爛碎,看起來就不會好吃。相反地,如果盡煎一麵,不加翻動,將粘住鍋底或者燒焦。

最好的辦法是在適當的時候,搖動鍋,或用鏟子輕輕翻動,待魚全部煎熟,再起鍋。

不僅是烹調需要秘訣,做任何事都得如此。當準備工作完成,進行實際工作時,隻需做適度的更正,其餘的應該讓它有條不紊、順其自然地發展下去。

人的能力有限,無法超越某些限度,如果能對準備工作盡量做到慎重研究、檢討的地步,至少可以將能力得到更大的發揮。

今天的世界是思想家、策劃家的世界。唯有那些辦事有次序、有條理的人,才會成功。而那種頭腦昏亂,做事沒有次序、沒有條理的人,成功永遠都和他擦肩而過。

機敏果斷,分清輕重緩急

一個人不能事事操心,平分精力。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如果做事不分輕重主次,必然徒勞無功,弄不好糾纏於小節、小事之上,反而耽誤了大事。北宋呂端善忍小事,被人稱為“大事不糊塗”。

呂端自幼聰明好學,成年後風度翩翩,對於家庭瑣碎小事毫不在意,心胸豁達,樂善好施。一次,呂端奉太祖趙匡胤之命,乘船出使高麗。突然海上狂風大起,巨浪滔天,颶風吹斷了船上的桅杆,隨行人員十分害怕,呂端卻毫無反應,仍然十分平靜地在那裏看書。

宋太宗趙光義時代,呂端被任命為協助丞相管理朝政的參知政事。當時老臣趙普推薦呂端時,曾對宋太宗說:“呂端不管得到獎賞還是受到挫折,都能夠十分冷靜地處理政務,是輔佐朝政難得的人才。”

宋太宗聽後,便有意提拔呂端做丞相。有的大臣認為呂端“平時沒有什麼機敏之處”,太宗卻認為:“呂端大事不糊塗!”

終於,呂端成為宋太宗的宰相。在處理軍國大事時,呂端充分體現出機敏、果敢的才能。每當朝廷大臣遇事難以決策時,呂端常常能較圓滿地解決問題。

淳化五年,歸順宋朝的李繼遷叛亂,宋軍在與叛軍的作戰中,捉到了李繼遷的母親。宋太宗單獨召見寇準,決定殺掉李母。呂端預料太宗定會處死李母,等到寇準退朝後,便巧妙地詢問寇準:“皇上告誡你不要把你們計議的事告訴我吧?”寇準顯出為難的神色。呂端見寇準沒有把話封死,接下去說道:“我是一朝宰相,如果是邊關瑣碎小事,我不必知道;如果是國家大事,你可不能瞞我啊。”

呂端、寇準都是明大義、知輕重的人,所以呂端才敢公開地向寇準詢問他與皇帝議事的內容。寇準聽懂了呂端的話中之意,便將太宗的意思如實地告訴了呂端。呂端聽後急忙上殿啟奏太宗說:“陛下,楚霸王項羽俘虜了劉邦的父親,威脅劉邦,揚言要殺死他的父親。劉邦為了成大事,根本不理他,何況是李繼遷這樣卑鄙的叛賊呢?如果殺掉李母,隻會使叛軍更加堅定了他們叛亂的決心。”

太宗聽了,覺得有理,便問呂端應該如何處置李母。呂端富有遠見地回答:“不如把李母放置在延州城,好好地服侍她,即使不能很快招降叛賊,也可以引起他良心上的不安;而李母的性命仍然控製在我們手中,這不是更好嗎?”呂端一席話,說得太宗點頭稱讚:“沒有呂愛卿,險些壞了大事。”

呂端巧妙運用攻心戰術,避免事態擴大,李繼遷最終又歸順宋朝。

示假隱真:關鍵時刻要懂得保護自己

在動物的世界裏,“示假隱真”是很重要的生存法則。

有一種瓢蟲,當你用手碰它時,它就停止不動,連腳都縮了起來,任憑你怎麼撥弄它,它就一副死樣子,可是過了段時間後,它又開始走動了!

有一種鳥,在它孵卵的時期,若有外敵入侵,它會先佯裝與外敵搏鬥,翅膀撲了幾回後,便假裝受傷,跌跌撞撞地“敗走”,外敵受到這個動作的吸引,會過去追逐這隻敗鳥,等外敵遠離鳥巢,“敗鳥”立刻迅速逃走,於是巢中的卵獲得保全。

正是通過這種製造假象的手段,動物才能世代繁衍,維持起碼的生存空間。同樣在人生的叢林中示假隱真也有利於保存實力和爭取先機。

明朝朱元璋當上皇帝後,一改當皇帝前那種愛護百姓,禮賢下士的作風,而是性情暴躁,殺人如麻。大批功臣宿將都被他殺了。洪武15年,朱元璋又建立了錦衣衛這個特務組織,隨便抓人殺人。

但皇太子朱標卻很仁慈,見父皇亂殺人,心裏很不讚成。而朱元璋見自己年事已高,一心想訓練太子將來做皇帝的能力,常常要太子按自己的意圖處理政務。所以父子總是有意見分歧,弄得滿朝文武百官左右為難。

有一天,朱元璋讓禦史袁凱送案卷給太子。

太子接過案卷一看,見父皇又要殺許多人,心中很難過。他歎了口氣隻在案卷上寫上幾句話就交給袁凱呈予父皇。

朱元璋見太子在案卷上寫道:

“父皇陛下!依兒臣之見,以仁德結民心,以重刑失民心。望父皇三思。”

朱元璋看後臉色一沉。他突然問袁凱:

“朕要殺人,太子要從寬,你說誰對?”

袁凱本已嚇得心直跳。聽到皇上發問,他臉上急得冷汗直冒。如何回答呢?一個是皇帝,一個是太子,說誰不對呢?

這袁禦史是鬆江華亭人,字景文。他博學多才,詩也做得好,寫過一首白燕詩,故人稱“袁白燕”。他聰明過人,心中一急,倒是急出話來,他叩頭答道:

“微臣愚見,陛下要殺,乃是執法;太子要赦,乃是慈心,都有道理。”

這一答,滿朝文武無不暗暗稱讚,就連朱元璋也暗暗稱是。

袁凱和文武百官剛鬆了口氣,卻猛聽朱元璋手拍禦案,怒氣衝衝地站了起來,指著袁凱罵道:

“你這老滑頭,竟敢在朕麵前兩邊討好。我先斬了你,看還有誰敢在朕麵前花言巧語!”

這一下嚇得百官手足無措。袁凱更是嚇得臉色蒼白,癱倒在殿上。幸虧還有幾位膽大的大臣跪著替袁凱求情,朱元璋才沒有殺袁凱。

袁凱退朝回到家裏,飯也沒吃,倒床便睡。他的妻子見此便問究竟出了什麼事。

“古話說:伴君如伴虎。”袁凱歎了口氣說,“為了貪圖做官,今日弄得性命難保,要在鬆江華亭多好!”妻子吃了一驚,連忙追問原因。袁凱將今日在朝中發生的事說了一遍,傷心地歎了口氣:

“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今日雖躲過,難逃明日。”

妻子憤恨地說:“看來今日朱皇帝和始皇差不多了!”

“秦始皇?”袁凱口中喃喃地念道,忽然想到秦二世要強納趙高女兒趙豔容,趙豔容裝瘋的故事……

第二天早朝,朱元璋又要找袁凱的岔子,一上來就召袁凱,誰知叫了兩聲,都無人答應。袁凱沒有上朝。

百官又都嚇了一跳。

“袁凱哪裏去了!”朱元璋怒容滿麵,“派人去袁家看看,看他為何不上朝?”朱元璋喝令道。

不一會兒,去察看袁凱的人上殿奏道:“啟奏陛下,袁禦史瘋了。”

“什麼!他瘋了?”朱元璋怔了一下。

“是的,”來人又奏,“他昨晚一會兒哭,一會兒笑,砸鍋摔碗,打人罵人,亂蹦亂跳,嘴裏又胡言亂語。折騰一夜,把家裏的東西摔了一地。”

朱元璋冷笑道,“昨日還是好好的,到晚就瘋了,這老家夥又耍什麼花招?瘋了也給我綁到殿上!”

袁凱被綁上殿,隻見他披頭散發,滿臉黑灰,衣衫被撕破,渾身沾滿了糞汙。到殿上,他呆呆直立,不參不拜,不稟不報,兩眼向上翻。

“他真瘋了!”百官搖頭歎息道。

朱元璋半信半疑地說:“來人,拿木鑽鑽他一下,看他是真瘋還是假瘋!”

木鑽在袁凱手背上鑽了一洞,鮮血直流,而袁凱卻毫無反應。

“這老兒真瘋了,帶出去吧!”朱元璋揮了揮手。

袁凱木頭似的站在那裏,絲毫反應也沒有。兩人將他送回家裏,卻躲在門口偷看。隻見他進門後,不喜不怒,卻學狗爬叫,血弄得滿臉都是。兩人回朝稟報朱元璋。朱元璋仍不放心,第二天再派親信前往察看。隻見袁凱趴在地上又滾又叫,手裏捧著一團屎往嘴裏塞。那親信一陣惡心,隻看一會兒就回宮複命,肯定地說袁凱真瘋了。

朱元璋聽了笑著說:“也罷,不管這老兒真瘋假瘋,既吃屎就當他真瘋了。”

其實,袁凱是假瘋。他料定朱元璋絕不會輕易放過自己。朱元璋的親信來察看前,事先叫妻子用炒麵拌糖稀做成屎狀,放在籬笆旁。親信以為他真的把屎吃掉了,時間一長,袁家人呈報回鄉養病,朱元璋也不願意再給瘋子發俸祿,也就準了。袁凱終於用裝瘋這一招騙過了朱元璋,撿得一條性命回到自己的故鄉——鬆江華亭,得了個善終。

袁凱裝瘋賣傻雖然吃了些苦頭,但是,這點苦頭和丟掉性命比起來,又算得了什麼呢?像這樣的假象常常能夠混淆對方的判斷,從而有效地達到自己的目的。

也許有人會說,弄虛作假,不是君子的做事原則,但問題是,如果死了、敗了,自認為君子或被人稱為君子,又有什麼意義呢?聰明的人都懂得審時度勢的道理,如果不分條件,一味地坦誠,隻會把自己送上絕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