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要善於有所記憶,多記憶那些光明、美好、溫暖的東西,給自己更多的鼓勵、信心,而不要失去了對生活的熱忱,讓自己陷入人生的黑暗、往日的苦難、生活中的嫌隙與不快、他人的仇恨等人生負麵的事情,我們一定要善於淡化其記憶,或者幹脆忘卻。
1858年,瑞典的一個富豪人家生下了一個女兒。然而不久,小女孩患上了一種無法解釋的癱瘓症,喪失了走路的能力。
一次,小女孩和家人一起乘船旅行。船長夫人給孩子講故事,說是船長有一隻天堂鳥,非常美麗,並且繪聲繪色地向她描述。小女孩被船長夫人對那隻鳥的描述迷住了,極想親眼看一看。於是保姆把小女孩留在甲板上,自己去找船長。隔了一會兒,小女孩耐不住性子,她要求船上的服務生立即帶她去看天堂鳥。那服務生並不知道她的腿不能走路,而隻顧帶著她一道去看那隻美麗的小鳥。
這時候,奇跡發生了。小女孩因為一心想著去看那神奇的天堂鳥,竟忘掉了自己不能走路,隻見她拉著服務生的手站起身,慢慢地跟著走了起來。從此,小女孩的病便痊愈了。女孩子長大後,又忘我地投入到文學創作中,最後成為第一位榮獲諾貝爾文學獎的女性,她就是茜爾瑪·拉格蘿芙。
這個事實提醒了我們,一旦一個人將全部心思貫注於某一事物上時,他就會忘卻身心的傷痛與苦難,忘卻身邊的障礙與不便,超越自身的束縛,使自己的潛能得到最好的發揮。
一次,釋迦牟尼在講道中,向眾人講述了這樣一個理念。
一個人在前行過程中遇到了一條河,上麵沒有橋,很難過河。於是,他費力砍伐樹木,辛辛苦苦地紮了一個木筏,順利過河了。
“那麼,上岸以後,他對這個木筏該如何處理呢?”佛祖如是問道:“難道因為自己費了力氣,並利用它取得過成功,就應該繼續扛著它前進嗎?或者,因為它曾經對自己有幫助,由於情感的原因,舍不得放下嗎?”
佛祖的提問引人深思。因為在生活中,還有著太多這種上岸後還背著木筏前行的人!許多人之所以沒能走到終點,就是因為有太多的割舍不下,最終行動緩慢錯過時機,或者無力繼續前行。許多已經取得偉大成就的人,後來卻犯了不少錯誤,也是因為他不願放棄過去的成功經驗和聲名。他們對自己所取得的輝煌成就抓著不放,念念不忘,不管自己到哪裏,做什麼事情,都要背著它們。
生活的經驗告訴我們,無關自己生命的東西,就不要過於執著;要保持自身輕裝上陣,要隨時保持一個自由輕靈的心靈。放棄自己擁有的甚至費力爭來的東西或許並不容易,但是生活中的有心人,大多會理智地選擇對放棄的坦然接受。學會對放棄的接受,有利於自己的事業輕鬆順利地進一步發展,也有利於避開不必要的障礙或危機。
生活的智者,不讓自己的心靈被動地屈服於外在事物,而失去自主。生命雖然十分珍貴,但生命也自有其局限。魚與熊掌誰都想要,但若二者不可兼得之時,我們就一定要懂得取舍。我們要善於記憶,也要有所忘卻。如果我們對於名利、錢財等等,緊抓不放,過於執著,其結果便有可能如梅拉妮·貝提所說:“我們想要控製的東西,控製了我們的生命。”
阿拉伯知名作家阿裏,有一次和吉伯、馬沙兩位朋友一起旅行。三人行至一個山穀時,馬沙失足滑落,幸而吉伯拚命拉住他,才將他救起。得救後,馬沙就在附近的大石頭上刻下這樣一句話:“某年某月某日,吉伯救了馬沙一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