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們選擇的挑戰環境的方式是——用積極的行動去麵對現實!
(1)做生活的有心人
下麵讓我們看一看:一位普普通通的下崗女工是如何適應現實的。盡管在許多人看來像這樣的女工並不能做出驚天動地的事情,但她敢於挑戰命運的性格就是一種成大事的精神。你要知道,你也許正是缺乏像女工挑戰命運的精神,所以至今你的人生毫無起色。
一位剛過不惑之年名叫陳紅的下崗女工,麵對三次下崗,卻不甘命運的擺布,自強不息,走上了一條充滿荊棘的創業之路。經過幾年的拚搏,創建了幾十萬元資產,用自己勤奮的雙手,塑造了不屈的人生。
1997年初,陳紅不可避免地遭受到了下崗的命運。雖然失去了“鐵飯碗”心碎般難受,但她是要強的女人,她堅信,別人能夠做到的事,自己也能做到。關鍵是要有決心、有毅力。痛定思痛,她不再寄希望於鐵飯碗,決定尋找自食其力的門路,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1997年9月,她多方籌集2000元購買了毛線編織機,並報名參加了編織技術培訓。一個月後。她用所學的技術開了一個毛線編織加工店,很快生產出第一批產品。織出的毛線襯褲規格齊全,花式多樣,價格便宜,鄰裏朋友口碑相傳,小小編織店的名氣一下在縣城傳開了,生意越來越紅火。
苦心經營兩年多,別人見這營生有利可圖,便紛紛入圍,小編織店一下如雨後春筍般地冒了出來,競爭日趨激烈。再加上蘇南針織品在響水市低價傾銷,使得編織店的利潤越來越低,陳紅的生意也越來越不景氣,這時她主動放棄了編織市場,別找門路。她走南闖北,調研市場,又辦起了市第一家塗料廠,高薪聘請技術員,開發出了填補國家空白的產品,一炮打響,取得巨大成功。
從陳紅奮鬥曆程中我們可以看出,如果沒有果斷決定自己創業,如果沒有果斷轉行,那麼她就不會有現在的成大事。
在此,我們可以得出一條成大事的經驗:適應現實的變化而迅速改變自己的觀念,最重要的是需要我們有一副聰慧的頭腦和靈活的眼睛,做生活的有心人。
(2)緊緊伸出抓住機遇的手
社會環境的變化,雖然對一個人的命運有直接影響,但是,任何一個環境,都有可供發展的機遇,緊緊抓住這些機遇,好好利用這些機遇,不斷隨環境之變調整自己的觀念,就有可能在社會競爭的舞台上開辟出一片天地,站穩自己的腳跟。
市場風雲任何變動,都意味著市場份額的重新分配,這對於競爭者來說,既是危機,又是時機。在現實的壓力之下,如果你能改變觀念,適時而進,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相反,觀念俗舊,漠然對待,則要付出事倍功半的代價。甚至,抱著老觀念不放,則可能被擠出市場,在競爭中無容身之地。
市場之變,是多因素,多層次變化的綜合效應。包括競爭對手的策略,消費者需求偏好的變化等,有很多是受不可預測、不可控製的因素製約的。其中任何一種因素、一個層次的變動,都會激起市場之變。因此,市場是變化多端的,一大批新市場產生了,便有了一些舊市場隨之消逝,而舊市場的消逝必然帶來部分人定位的危機。每個人在經營的過程中,必須有中途應變的準備,這是市場環境下的生存之本。
現代社會是競爭的社會,人人都眼盯著機遇,所以要獲得機遇的光顧也很困難。所以,在很多情況下,我們必須創造機遇,改變不利於發展的現實。
某音樂學院的一個女大學生,被分配到某企業的工會做宣傳工作。剛一開始,她很苦惱,認為自己的專業才能與工作不對口,在這裏長幹下去,不但自己的前途會耽誤,”而且日久生疏,自己的專業也可能被荒廢。於是她四處活動,想調到一個適合自己發展的環境中去。可是,幾經折騰,終未成功。之後,她便死心塌地地安守在這個工作崗位上,她發誓要改變“英雄無用武之地”的狀況。她找到單位工會主席,提出了自己要為企業籌建樂隊的計劃。正好這個企業剛從低穀走出來,扭虧為盈向高潮發展,也想大張旗鼓地宣傳企業形象,提高產品的知名度,就欣然同意了她的計劃。這回她來了精神頭,跑基層、錄人才、買器具、設舞台、辦培訓,不出半年,就使樂團初具了規模,2年以後,這個企業樂團的演奏水平,已成了全市一流,而且堪與專業樂團相媲美,而她自己也成了全市知名度較高的樂隊經理。通過自己的努力,她完全改變了自己所處的環境,化劣勢為優勢,不但開辟出了自己施展才能的用武之地,而且培養了自己的領導管理才能,為她以後尋求更大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現實是可以適應的。從大的方麵來說,國家的一個新政策就可以改變社會大環境;一個城市的自然環境就可以被工廠的汙水、廢氣所破壞;小至單位,一位有威望的領導,他的興越愛好足可以帶動全單位職工的興趣愛好等等。當然,改變環境需要許多條件,但最重要的是你的信心與智慧,這二者其實也是相輔相成的,有了適應現實的決心,肯定能夠想出適應的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