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章 大氣台商:左手傳統哲學,右手歐式管理(1)(1 / 3)

【商圈性格】

中西合璧的生意經

說起台灣商界,就不能不提王永慶、郭台銘、張忠謀等大佬。在台灣經濟領域,他們是響當當的人物,在世界商業版圖上,也有著各自不容侵犯的領地。

每當他們用夾雜著台灣腔的普通話與別人交流的時候,身上總被掛上台灣大佬的標簽。雖然已經習慣那裏的一方水土,但在他們的心中,依然無法割舍對父輩家鄉的思念。

廣東某個小村落,福建某個小水鄉,甚至山西某個不知名的村裏的大槐樹下,都有著他們久遠的記憶。這記憶不僅是種情緒,也不僅是個地方,更是一種氣息和文化,而這種氣息和文化融入到個人身上,就成了他們共有的氣質:外在的溫文爾雅,說話慢條斯理,不管在商業領域有著多麼的疾風猛進,私下裏總是有一份包容與善意,有著高尚的道德觀和嚴格的操守底線。

有人說,台灣沒有真正意義的儒商,但並不缺少具有儒商氣質的台商。而這種氣質就是道德、仁義、包容以及傳統文化對他們的影響。

對於台商來說,他們的經營理念就是將幾千年的中華傳統文化和國際化的視野相結合。兩種文化不是互相衝突,而是互相融合與發展的。因為這個原因,台企經營就有著這樣一個顯著特色:一手傳統文化,一手現代管理。這一點,在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身上尤為明顯。

1943年,12歲的張忠謀隨父母一路顛簸來到中國當時的陪都重慶,6年之後,離開中國,去往美國,開始了一段漫長的異域打拚生涯。

1955年,他以技術專家的身份進入名氣並不是十分響亮的西凡尼公司半導體部,3年之後,跳槽到了德州儀器公司。在那裏,他最終攀升到了公司副總裁的職位。也就是在那個時候,張忠謀開始一步步學習美國公司的管理方式,他的舉手投足間,也逐漸有了美式領導的風範。

有時,張忠謀也會回想自己在美國的那34年。從最開始的迷茫、不知所措,到後來的一步步從基層幹起,最後做到公司副總。那段經曆讓他變得理智、精細,熟悉最先進的美式管理,但他最終還是決定回台創業,畢竟,那裏才是他的根。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一段34年的光景足以改變一個人許多,但改變再多,他還是有著一脈中華魂。所以,當他將頭

發梳的一絲不亂,精明幹練的出現在人們麵前時,大家除了記得他有30多年的美國創業史,更不會忘記的是,他是一名台灣商人,是聽著阿裏山民謠長大的孩子。

他的公司裏,除了有美式公司的精細和嚴謹的管理之風,更多的還是中華文化的情與理,或者是兩者有機的結合,傳統與現代的互融。他們有紀律也有人情,但兩者決不互相代替和衝突。它們的關係是平衡,這種平衡就是台企的特色。

隻懂得傳承本民族文化的,大概算不上優良群體,那些一方麵傳承本民族文化,又適時學習他人長處的人,才可以真正做到薪火相傳。台灣企業家們,正是深得此種理念精髓的商界領袖,它們身上獨特的氣質,也正得益於此。

是企業家,更是商界大佬

稱呼一個企業家,方式有很多種:董事長、老板、某某企業創始人。對於台灣商界領袖來說,形容他們用的最多的一個詞卻是“大佬”。

大佬是個極具個人色彩和首領意味的詞彙。這就像一個幫派組織的頭腦,所有的一切都要聽他的。台灣企業界之所以存在這種現象,是因為很多台企的創辦和成長,實際上也是創辦人自己的重生和成長的過程。他們的嘔心瀝血、艱苦打拚,讓這個過程自然而然的融入了其更多的個人色彩。

王永慶在年輕時創辦米店的時候,其艱苦程度可想而知。由於當時台灣還處在日本的統治之下,中國人和日本人的經商待遇就有極大的區別,日本人也經常能夠憑借政府的政策優惠獲利。

王永慶開設米店之時,不遠處就是一個叫福田正夫的日本人開的米店,他米店的規模是王永慶的三倍。仗著日本政府這個後台,福田開店並不十分努力。他每天下午六點關門,之後花三分錢洗一個熱水澡,王永慶則每天比他晚四個小時關門,關門之後洗的也不是熱水澡,為了省三分錢,他隻用冷水衝涼。結果過了一段時間,王永慶的經營逐漸超過日本人,顧客越來越多。由此,年輕的王永慶得出一條經驗:年輕時候先天環境的好壞,並不足喜,亦不足優。成功的關鍵,完全在於自己的努力。後來,這段話被他總結成一個理論運用在台塑的日常經營管理中,這個理論就是著名的“瘦鵝理論”。它強調艱苦奮鬥,扛過最難熬的時候,終會贏來生機,台塑也是這樣一步一步走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