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這樣說過,當你覺得自己比別人聰明百倍時,你肯定比別人愚蠢萬分。
不要賣弄自己的“小聰明”
蘇格拉底在雅典一再告誡他的門徒:“你隻知道一件事,那就是你一無所知。”孔老夫子也說:“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這些話要告訴你的就是每個人都有不懂的事情,在你不懂得的事物麵前,要勇於承認,不要自作聰明,勇於麵對自己的無知是真正的聰明。換言之,即使你真有兩下子,也不要太出風頭,要藏而不露,大智若愚。也就是說,在待人處世中,不要賣弄自己的雕蟲小技。
《莊子·雜篇》中有一則寓言:吳王乘船渡過長江,登上一座猴山。猴子們看見國王率領大隊人馬上山來了,都驚叫著逃進叢林,躲藏在樹叢茂密的地方。有一隻猴子卻從容自得,抓耳摸腦,在吳王麵前躥上跳下,故意賣弄技巧。
吳王很討厭這隻猴子的輕浮,便張弓搭箭,向它射去。這隻猴子存心要顯露本事,因此,當吳王的箭射來時它就敏捷地躍起身,一把抓住飛箭。吳王轉過身去,示意隨從們一齊放箭,箭如雨下,不可躲閃,那猴子終於被亂箭射死。
這就是愛出風頭的人的下場,他們自以為掌握一點本事,就生怕別人不知道,無論在什麼人麵前都想“露兩手”。總想表現自己,對一切都滿不在乎,頭腦膨脹,忘乎所以。在待人處世中,這種人十個有十個要失敗。
那麼,如何做人才算是不賣弄自己的聰明呢?不妨從以下三方麵注意:
1.要在生活枝節問題上學會“隨眾”
美國的艾倫·芬特在《小照相機》一書中有過這樣的心理測驗:
一個人走進一家醫院的候診室,他向四周一看,感到非常驚訝:每個人都隻穿著內衣內褲坐著等候。他們穿著內衣內褲喝咖啡、閱讀報紙雜誌,以及聊天等,這個人起初非常驚奇,後來判斷這群人一定知道一些他所不知道的內情,於是20秒鍾之後,這個人也脫下外衣,僅著內衣褲,坐著等候醫生。
這種隨眾附和的做法,至少有兩大實際目的:第一,社會上的群居生活,需要大家互相合作。第二,在某些情況下,當你茫然不知所措時,你該怎麼辦?當然是仿效他人的行為與見解,從而發掘正確的應對辦法。
2.不要讓人感覺你比他人更聰明
如果別人有過錯,無論你采取什麼方式指出別人的錯誤:一個蔑視的眼神兒,一種不滿的腔調,一個不耐煩的手勢,都可能帶來難堪的後果。羅賓森教授在《下決心的過程》一書中說過一段富有啟發性的話:“人,有時會很自然地改變自己的想法,但是如果有人說他錯了,他就會惱火,更加固執己見。人,有時也會毫無根據地形成自己的想法,但是如果有人不同意他的想法,那反而會使他全心全意地去維護自己的想法。不是那些想法本身多麼珍貴,而是他的自尊心受到了威脅……”
3.多一點具體措施,少一些高談闊論
年輕人,對於諸多事情,總是喜歡發表主張。主張是對於某種事物的觀察所得,觀察分析才能有所得。所得能夠成為一種主張,當然是一件可喜的事情。但是,如果急於求得理解,一有所得,不看對象,不分場所,立即發表出來,往往是沒有什麼好處的。
少一點高談闊論,多一點具體的切實可行的辦法。譬如,上司和同事或者朋友,希望你幫助他辦某件事,你可以拿出一套又一套的辦法,第一套方案,第二套方案,總之,你千方百計把問題解決了,這比發表“高見”,不是有用得多嗎?不說空話,而又能幹得成實事,你將給人以一種沉穩的成熟者的形象。
做人處事都要有種原則,就是不要把別人都看成是一無所知的人。其實,我們周圍的人,和你一樣,都各有主張。多數人都不喜歡采納別人尤其是下屬的主張,因為這往往會被認為有失身份,有損體麵。如果我們把同事都看成是庸才,隻有自己有真知灼見,於是在一個團體內,多發主張,結果被采納的幾率,恐怕是最低的。而且很可能是最先被淘汰出局的人。
世上沒有一個人敢說自己是無所不懂的,這是因為“懂”是相對的,是對某一具體的方麵、具體的人而言的。你在一方麵懂得很多,而在另一方麵懂得卻很少。所以,聰明還是不“聰明”並不是什麼做人的資本,反而是沒有“心機”的表現,根本不值得賣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