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不以紙上或“有字之書”上的東西為滿足,那麼就應把書上的知識運用到實際中去,這樣可以培養沉穩的性情,可以為社會創造財富,並在學以致用中獲得更豐富的知識。
知識本身並不具有力量,隻有把知識應用到生活中才能讓它發揮力量。正所謂,知行合一,才能激發力量。
曾經做過這樣一個實驗:
有兩個4歲的孩子參加測驗結果證明他們具有相同的智商,但他們後來卻走上了不同的人生道路。孩子A到牧場裏去,每天負責給牲口喂飼料並把它們衝洗幹淨。孩子B則進入了一所專門培養兒童活動能力和智力的學校。他們就這樣度過了不同的童年。12歲的時候,兩個孩子又參加了一次智力測試,顯然,B的成績優於A。但如果讓兩個孩子交換
他們所進行的活動,做自己以前從未做過的事情,他們都會遇到麻煩。他們學到的知識有多有少,但在對方的環境裏都是不可應用的。
這個測驗告訴我們,知識本身並沒有太大的價值,更有價值的是知識的運用。我們可以確定影響成功的因素除了先天的智商和學到的知識還有一個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學到的知識在一個環境中的應用。
對於那些大人物來說,導致他們成功的有一個決定性因素,這個因素來自學到的知識所具有的可應用性。有很多人在各自的領域內有著淵博的知識,但是他們的知識在日常生活中有多大的用處呢?這也告訴我們學習知識要有針對性,以便學以致用,把知識用到日常生活中去。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知識的積累不僅指書本上的間接經驗,還包括親身實踐獲得的直接經驗。一個人的才氣、創造,往往與他的見識、閱曆成正比。生於西北、長於西北的作家賈平凹,江南的水光山色的陶冶、才子靈性的啟迪,使他胸懷闊大,筆底潮生。他在《我往東去,得大自在》一文中說:“不到江南,我向往江南,到了江南,我更熱愛我們的西北,西北曆史的輝煌和現今的艱苦,給了我生命和氣質,這麼從黃河到長江,明白了我們的不足,也堅定了我們的信心。草食動物或許是膽小的兔子,但也可能是恐龍大象,吃血的或許是老虎,也許是虱子。我再不為遠離京都而自歎,也不再為西安曆來‘生人不養人’的環境而悲苦,放眼天下,心存高誌,闊大胸懷,善於汲取,才是我發展的急需!”
可見,生活環境的多變、視野的開闊,最能引發聯想,喚起靈思,最有利於雜交創優。
真正的社會經濟生活的運行,遠比書本上的原則、定理豐富得多,複雜得多。書本把具體的、活生生的東西抽象掉了,給你一個理想的模式,而實際生活中,你必須認真對待和處理各種問題,包括一些攪得你不得安寧的、令人頭痛的難題。因此,求得真知,必須將書本知識和豐富的實踐知識結合起來。
你是否見過,一個知識、人格都遠不如他人,卻能在對方毫無防備的情況下,把比他優秀的人耍得團團轉吧?到目前為止,我已看到過不少這種例子。這類人通常是學識、人格較差的人,是手段圓滑的老江湖,他們抓住那些有知識、人格高尚卻不懂人情世故者的弱點,然後隨心所欲地擺布對方。
用自己的眼睛去觀察,根據實際的體驗而熟悉世故的人,和單從書本上獲得知識,卻不諳人情世故者,不但有根本上的差異,而且比後者更優秀。就像訓練有素的馬,遠比毫無訓練的驢子來得有用一樣。
我們必須把到目前為止所學到的知識,以及本身的見聞歸納起來,再加上自己的判斷,堅定地建立起自己的人格、行為模式、禮儀禮節等生活處事方式。接下來的工作,隻剩下了解人情世故,且多加磨煉了。閑暇時不妨多看看有關社會學方麵的書,把書上所寫的和現實生活加以比較,這對你必然有所幫助。
關於人類心情的轉變與感情的搖擺,書上都有極詳細的描寫。事先看看這類書並無害。不過,你還不能隻滿足於此。如果不實際踏入社會親身體驗,仔細觀察,則無法活用那些辛苦得來的知識,甚至還會誤入歧途。猶如隻是待在室內,攤開世界地圖,然後目不轉睛地盯著它,結果對世界還是一無所知一樣。
要重視實踐,積極投身實踐。靠想當然,或憑猜想處理問題,倒不如親身去試一試,闖一闖。有一年,美國一家報紙上登了一則廣告:“一美元購買一輛豪華轎車。”人們都不相信。哈利見到這則廣告半信半疑:“今天不是愚人節啊!”但他還是揣著一美元,按報紙提供的地址找到了刊登廣告的主人——一位高貴的少婦。少婦將哈利帶到車庫,向他介紹了要賣的一輛嶄新的豪華轎車。哈利腦中閃現的第一個念頭是:“肯定是壞車。”主人讓他試著開了一圈,車子完好正常。他又懷疑是贓物,少婦給他看了車的駕照。於是,哈利付了一美元,購得了轎車。當他開車要離開時,終於探得了事情的原委。少婦告訴他:“這是我丈夫的遺物。他把所有的遺產都留給了我,隻有這輛轎車,是屬於他那個情婦的。但他在遺囑裏把這輛車的拍賣權交給了我,所賣款項交給他的情婦——於是,我決定賣掉它,一美元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