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章 知行合一,才能激發力量(2 / 2)

哈利高興地開著車子回家了。路上,遇到了好友湯姆。湯姆好奇地問這輛車子的來曆。哈利如實相告,湯姆一下了癱倒在了地上。“啊,上帝,一周前我就看到這則廣告了。”

這一傳奇故事確實耐人尋味,它告訴我們,有些事你若不去經曆,也許一輩子都不能了解其中奧妙。有些看來十分離奇的事,隻要你敢於實踐,就有可能創造別人難以想象的奇跡。可見,任何知識的獲得,萬不能忽視親身實踐這個環節。

學習知識,積聚能力,伴隨著人的終生。學習的內容是十分廣泛的,不僅需要學專業技藝,還要學生活常識、處世方法。不僅在課堂上、書本上學理論;還要在社會、生活的實踐中學習知識、練操作能力。所以,我們時時處處要做個學習的有心人。唯有全方位、“全天候”地積累,才能成為羽毛豐滿、翱翔於長空的蒼鷹。

要學以致用

能把所學的知識運用到自己的實際工作中,是成大事者必備的一種能力和習慣,否則學而無用。這一點之所以重要,就是有很多人不能把知識和實踐結合起來,不能充分發揮自己手中知識的力量。

知識隻有在運用中才會發揮它的巨大作用,這也正是成功者之所以能做成大事的關鍵所在。

清朝有一個姓張的讀書人。他講古書時,可以滔滔不絕,講得頭頭是道。可是,若讓他去處理世事時,他卻顯得很迂腐。

有一天,他得到了一部兵書,如獲至寶,把自己關在家裏讀了好幾天,並自以為熟通兵法了。

正好,有一群土匪聚眾鬧事,於是他就招集了鄉兵,前去平亂。

可是,在他按兵書上所說的作戰示意圖行事之後,在初次交鋒時,就被土匪擊潰,他自己也險些被土匪抓走。

後來,他又得到了一部關於水利方麵的書,對書進行一番苦讀之後,他認為他已能讓所有土地變成良田。於是讓人按他的圖紙興修水利,結果水從四麵八方的溝渠流進了村裏,險些把村裏的人全部淹死。

這個故事聽起來讓人捧腹,但是也讓人深思,它嘲諷了那些一切以書為法的讀書人,這些書呆子不能對書本知識的進行變通,不知道把學與用結合起來,所以導致了不堪設想的後果。

以此為鑒,將書讀活,學以致用,方能展示出知識的作用。

顧炎武在讚同這一觀點的同時,用“行萬裏路,讀萬卷書”來表達自己的主張。

“讀萬卷書,行萬裏路”,是說人要有較多的學識和豐富的經驗,也是要人們能將理論與實際聯係起來,學以致用,善於利用知識處理各種情況。豐富的經驗也是成大事者不可或缺的資本,特別是年輕人,由於涉世未深,經驗一般較少,這就要求青少年不但要注意書本知識的積累,也要注重現實生活中的知識積累。

培根的“知識就是力量”口號提出以後,又明確地指出:“各種學問並不把它們本身的用途教給我們,如何應用這些學問乃是學問以外的、學問以上的一種智慧。”

也就是說,有了同等知識,並不等於有了與之同等的能力,掌握知識與運用知識之間還有一個轉化過程,也就是學以致用的過程。

如果有知識不知應用,那麼擁有的知識就隻是死的知識。死的知識不但沒有一點益處,有時還可能有害。

因此,在學習知識時,不但要讓自己的頭腦成為知識的倉庫,還要讓它成為知識的熔爐,把所學知識在熔爐中消化、吸收。

運用所學的知識,參與學以致用的活動,提高自己運用知識的能力,使學習過程轉變為提高能力、增長見識、創造價值的過程。

要想正確地做到學以致用,應加強知識的學習和能力的培養,並把兩者的關係調整到最佳位置,使知識與能力能夠相得益彰,共同促進,發揮前所未有的潛力和作用。

縱觀齊白石一生的傑作,所展現出的是一幅幅栩栩如生的魚蟲、生機盎然的草木,刻意求工處恰如雕鏤,粗獷豪放處猶如潑墨,真可謂是“形神兼備”。尤其是他的水墨畫蝦,更是別具一格,活靈活現,令人情不自禁地叫絕。但又有誰會知道紙上的畫有多少畫外之音呢!

以水墨畫蝦為例,為了能夠將蝦畫好,齊白石對蝦觀察了八十年。

齊白石畫的蝦可謂出神入化。他看蝦、畫蝦已有幾十年,可直到70歲時才覺得自己趕上了古人畫蝦的水平。

他嚴謹的創作態度更表現在不看實際的事物不肯下筆作畫上。

隻要我們能夠做到學以致用,便能在有限的時間內,閱讀更多的書籍,取得意想不到的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