翌日,獻俘儀式的最後一項議程是宋太祖對南唐亡國之君的處置。李煜跪伏在明德樓下,渾身如篩糠似的抖動,聽太監宣讀聖旨:“皇恩浩蕩,封李煜為違命侯。”李煜暗想,謝天謝地,謝不殺之恩。他被俘後就懸著的一顆心總算落下來了。
可又想:“違命侯。”究竟是個什麼封號呢?他細心一揣摸,個中含有譏諷與侮辱之意。他的心頓感難受,但總算沒死,也就認了。
太監讀完聖旨,又說:“聖上不殺你,並賜園林宅第一座,你還不快接旨謝恩!”李煜這才如夢初醒,連忙三拜九叩謝太祖龍恩,侍立樓下。
宋太祖駕崩,禦弟宋太宗即位後,李煜的妻子小周後常常被召進宋宮,說是侍侯皇上燕樂,一去就是很多天才能放出來。
李煜無可奈何,他何甘願當烏龜?如今國破家亡,做了宋朝天子的階下囚,除了把哀愁、痛苦、眼淚往肚裏咽,還能說什麼?
在一個烏雲蔽日,綿綿細雨的天氣裏。囚禁李煜的宅第,傳出侍妾們為他祝壽的如泣如訴的歌聲。這是李煜最近蘸著血和淚鑄成的一闋《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
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欄玉砌應猶在,隻是朱顏改。
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正當小周後和黃保儀頻頻舉杯為李煜祝酒時,宋太宗的賜酒到了。可憐的李煜喝了兩杯後就中毒死了。
原來,囚禁李煜的小院,晝夜都有宋太宗設下的耳目出沒。李煜侍妾們的歌聲一傳出,就被耳目記下歌詞奏報朝廷。歪打正著,宋太宗為把小周後接進宮,一直要謀害李煜,正愁沒理由。有了這個借口,當即派人鴆殺了李煜。李煜死時隻有42歲。
李煜個性優柔懦弱,最終落個國破、身死的結局。
5.性格軟弱依賴性重
人的性格影響著人的思維,因此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活法,每種性格也都有自己獨特的暴發方式,卡夫卡便是軟弱型性格創造出來的天才。
人的性格不是天生來注定的,每個孩子生下來的第一聲都是哭聲。
卡夫卡軟弱的個性是生活的家庭所造成的,也可以說是父母後天塑造的。他出生在奧匈帝國所轄布拉格的一個猶太商人家庭。
卡夫卡的父親出身貧寒,但卻是一個聰明能幹的猶太人。他從鄉下來到城裏,開了一家商店,雖然精打細算,也隻能勉強糊口度日。由於深受社會地位低下、被壓迫之苦,他一心想著出人頭地、“翻身”的那一天。
卡夫卡生活的環境沒有穩定性和安全感。父親的商店時好時壞,隨時都有破產的危險。他的父親不得不壓縮各種開支,以維持這個小店的正常運轉。然而,對卡夫卡來說,生活上的艱辛與困苦似乎是可以忍受的,但給他幼小心靈留下累累的、終生難以治愈的創傷是父親對他的粗暴和專橫。對此他一生也無法理解,但他隻能忍受。卡夫卡就是在父親粗暴的辱罵與咆哮般的叫喊聲中長大成人的。從記事那天開始,卡夫卡整天在父親的陰影下小心翼翼地活著,父親早年留給卡夫卡的印象或是拉著長長的臉,為自己的生意發愁;或是對著他無情地、無休止地呼三喊四。在這種家庭背景下成長的卡夫卡,不可能有自己的個性,在高度的壓抑下形成了少見的軟弱性格。
卡夫卡從小沒有得到家庭溫暖,在他幼小的心靈裏,父親永遠是威嚴的、神聖不可侵犯的。如果他能得到母親的愛,或許他的性格也不至於那麼軟弱。卡夫卡的母親屬於傳統女性,對丈夫言聽計從,一切服從自己的丈夫。母親畢竟是母親,無論怎樣服從、屈從丈夫,都不可能完全放棄自己的孩子。但是,在卡夫卡的性格形成過程中,母親偶爾的幫助,卻形成了一種“幫倒忙”的後果。她有時也覺得應該替兒子說幾句話,但最後卻總是以退讓而告終。她從來不會站在卡夫卡這邊,替卡夫卡主持“正義”。
母親給予卡夫卡的愛或者說保護,對卡夫卡性格的形成有害無益。她總是在暗中對卡夫卡給予某些補償。由於在暗地裏進行,使卡夫卡產生了偷偷摸摸的感覺。母親這種保護和愛護是善意的,可是效果卻是極差的。從某種意義上講,她是在幫助卡夫卡的父親,而不是關心自己兒子的成長。
卡夫卡對父親的粗暴,他從未想到反抗,也不敢於去反抗。在卡夫卡的心目中,父親的形象是高大的、神聖的,不可侵犯的,而他自己卻是渺小的。
卡夫卡軟弱、沒有自信心的性格,不僅由於父親的叫罵,還與父親對他種種不近人情的管教方式有著直接關係。父親的發怒和叫嚷給卡夫卡製造了一種緊張壓抑不安的環境,像毒蛇一樣吞噬著他的自信。而身為猶太人,他則身受歧視和排斥,這更進一步加深了他心靈的創傷。隨著年齡的增長,卡夫卡愈發感覺周圍的一切是那麼不可抗拒、不可改變,而隻有在他的內心深處,在他自己用想象構造的世界裏,他才能找到少許寧靜和安慰。就這樣他在逃遁的路上小心的反抗,而一遇到傷害就用敏感的外殼來保護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