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世上無難事,隻要肯求人人生不能不求人。每個人從咿呀學語至壽終正寢,幾十年的生命曆程中,誰都免不了求人和被求。
戰國時期,有個名叫許行的楚國人來到滕國,他和自己的幾十個門徒穿著粗麻織成的衣服,靠編草鞋、織席謀生,以能自耕自足、不求他人為樂,並據此指責滕國的國君不明事理。因為在許行看來:人不能依賴別人,不能向人求助,所以身為一個真正賢明的國君,他既要替老百姓服務,同時還要和老百姓一樣自耕自食;如果自己不耕種而要別人供養,那就不能算作是賢明的國君。
一個叫陳相的人把許行的所作所為及其主張告訴了孟子。
孟子問陳相:“許行一定隻吃自己耕種收獲的糧食嗎?”陳相回答:“是的。”孟子接著又問:“那麼,許行一定自己織布才穿衣嗎?他戴的帽子也是自己做的嗎?他煮飯的鐵甑都是自己親手澆鑄的嗎?他耕作用的鐵器也都是自己親手打製的嗎?”陳相回說:“都不是的。這些物品都是他用米、草鞋、草席這些東西換來的。”孟子說:“既然是這樣,那就是許行自己不明白事理了。”孟子和陳相的對話,明白地指出不論衣食住行,還是國家事務,我們都是有求於人的,即使擁有上億財產,也不見得買得到你真正想要或需要的東西。生活中無論任何事情,都必須靠人與人之間的交往與互助,人與人之間離不開互求互助、互幫互援。求人是人與人之間交往的一種必然現象,萬事不求人是根本不可能的。因此,求人辦事,首先要過心理這一關。
人們在社會上辦事的心態是千差萬別的。有些人總認為求人就低人一等,因此,很多女人不敢平等地麵對別人,過於看重別人的臉色,生怕在與人交往時吃閉門羹、碰釘子,生怕別人瞧不起自己;總認為求人就是心中鬼,因此不敢大大方方公開求人。甚至有人表情也不自然,說話也不地道,想好的話也變了調兒,對方對這樣的人當然很難看得起。
於是,對方越是看不起、不喜歡自己便越感到緊張,感到不自在,致使心理壓力越來越大,形成惡性循環,這對其以後交往的信心也產生了諸多不良影響。
眾所周知,無論求財,求官,求名譽地位,還是其他事情,所求的一定是“稀缺資源”,隨便就能得到的東西,就談不上“求”了。比如說正教授職稱,有一定的限額,隻有空缺時才可以遞補上去,這樣就必須等某人退休或死掉。可一旦出現空額,想補上去的人很多,這就得采取相應的措施,找關係,積極爭取。但由於競爭的人太多,事情有很大難度,這就需要求人。也就是說,正是因為辦事有難度,所以才要“求”,辦事之前,不要考慮能不能辦成,而隻要考慮怎麼去辦。
不要因為有事求人而整天愁眉苦臉,想著萬一不能成功怎麼辦,事實上大可不必想那麼多。隻是萬一“不行”,還有萬分之九千九百九十九呢?怎麼就肯定這萬分之一的“不幸”落在你的頭上呢?
拿破侖說:“我的字典裏沒有‘不可能’這個詞。”同樣的,我們辦任何事情也要去掉“不可能”這個詞,隻要肯嚐試,沒有一件事是絕對不可能的。自信是一種成功的動力。如果一個人總是有這種“我不行,這事怕辦不成吧”的消極想法,勢必會影響自己的形象。相反,如果辦事之初就充滿信心,覺得這事難不倒我,一定能辦成,這種觀念就會在潛意識中進入自身的各種狀態,所辦的事情便有了很大的成功勝算。總而言之,無論找什麼人辦事,無論去辦什麼事情,你盡管大著膽子去做,“膽大漂洋過海,膽小寸步難行。”沒有堅定的自信心,沒有敢於試一試的膽量,必將一事無成。
某國營單位的陳大姐為調工作辦一個手續,連跑了幾個地方,不知為什麼,總是受人冷落,解決不了問題。有人說要送禮,她不懂送禮也不願送禮,隻有憤然罵上兩句,自己苦惱不堪。
她的一位好心的朋友聽說此事後,指點他去直接找主管部門的某主任。可她到辦公室卻撲了個空,追到家也沒人,還被勢利的保姆“損”了幾句,覺得很丟麵子,但有氣沒處出,隻得裹著滿腹懊惱回到家,發誓再也不去跑關係了。
她的朋友知曉後,哈哈大笑,說:“你啊,就這麼不濟事!在外跑關係辦事哪有這麼容易的!我跑關係辦事兒是一求、二求、三求,不行再四求、五求、六求。事實不可謂不詳盡,道理不可謂不充分。現在我不僅臉皮厚了,連頭皮都變硬了!”一席話深深地觸動了陳大姐的心。第二天,她又“厚”了臉吏去找某主任。結果是出人意料地順利,主任隻照例問了一些問題便為她辦了手續,煙都未抽一支。
所以,求人辦事,對方喜歡不喜歡是他的事,而你表現得自然不自然是你的事。不要太看重別人怎樣看自己,而要看自己怎樣看自己。如果把自己看得太小家子氣,而把對方看得高大無比,這就在心理上給彼此的交往築起了障礙,拉大了與對方相處的距離。
現實生活有太多無奈,使你不得不去求人。假如你是一位待業青年,希望能找到一份如意的工作;假如你是一個職員,希望能平步青雲;假如你是采訪記者,希望能緊握偉人的手;假如你有急用,希望能等借到一筆款子這許許多多、大大小小的希望便構成了生活。生活則迫使你不得不去求助於別人,而是否能得到別人的“攙扶”,在很大程蔓上又取決於你有沒有好的心態和求人的技巧、策略。不管你想辦什麼事情,請牢記一句話:世上無難事,隻要肯求人。
2.不能死要麵子
曾有求於人的人都知道,求人的滋味不好受,還未等你向人家張口,便覺得矮了人家一大截這說明你心態有問題。
求人難,往往並不難在事情難辦,而是難在求人之人太要麵子。中國人自古好麵子,讀書人更好麵子,一事當前,麵皮薄,該開口的不開口,該要求的不要求,該批評的不批評,該拒絕的不拒絕,結果失去了大好時機,犧牲了自己的利益。所以有一種說法叫“麵子殺人”,意思是說,有時候為了麵子,可能傷害了自己,甚至犧牲了自己的前途。
很多人信奉“萬事不求人”或“求人不如求己”的原則,認為請求別人幫助是自己無能的表現,似乎有些丟臉。還有人認為,少求人、多助人是個美德,同時助人令人感到自己高尚而有價值,所以有“助人為快樂之本”的說法;求人則令人感到自己不如人,自尊心強的人當然不愛求人。但就此而言,“少求人,多助人”的思想是人性所趨,是一種心理意識,又怎麼稱得上是美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