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際交往中,有個著名的“六度效應”:“你和任何一個陌生人之間所間隔的人不會超過六個,也就是說,最多通過六個人你就能夠認識任何一個陌生人。”這就是“六度效應”在人脈中的闡述。根據這個理論,你和世界上的任何一個人之間都能相識,不管對方在哪個國家,屬於哪類人種,是哪種膚色。
西方諺語也說:“每個人距離總統隻有六個人的距離。”也許你不過是一介平民,但你總會認識一些人,而你認識的這些人又會認識另外的一些人,這另外的一些人又各自有著單獨的人脈網絡……這種連鎖反應一直無限延續,最終,總有一個人會認識總統。
當然,“六度效應”的結論是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Stanley Milgram在1967年通過一次連鎖性實驗得出的。現代版本則是哥倫比亞大學用E-mail進行的同樣實驗。有科學家甚至從這個現象推演出一個可以評估的數學模型。你也許不認識比爾·蓋茨,但是在優化的情況下,你隻需要通過六個人就可以結識他。“六度效應”說明了社會中普遍存在的一些“弱鏈接”關係卻在發揮著強大的作用。
很多人認為社會中的人脈網絡深不可測,其實它的理論基礎正是“六度效應”。有這麼一個故事:
幾年前一家德國報紙接受了一項挑戰,要幫法蘭克福的一位土耳其烤肉店老板找到他和他最喜歡的影星馬龍·白蘭度的關聯。結果經過幾個月的調查,報社的員工發現,這兩個人隻經過不超過六個人的私交就建立了人脈關係。原來烤肉店老板是伊拉克移民,有個朋友住在加州,剛好這個朋友的同事,是電影《這個男人有點色》的製作人的女兒在女生聯誼會的結拜姐妹的男朋友,而馬龍·白蘭度主演了這部片子。
這看起來像是很多巧合湊在了一起,其實每個人的關係網中都有很多這樣的“巧合”,隻要你善於尋找。
與“六度效應”類似的,是美國一位汽車銷售冠軍曾提過的——“1=250”定律。這是什麼定律?怎麼“1”會等於“250”?這位超級業務員解釋說:“假設每一個客戶平均有250個朋友,10個客戶,就有2500個朋友,這是多麼大的潛在市場?我們怎麼可以小看這一個客戶呢?畢竟,他的背後有250個可能的客戶啊!隻要他幫你說一句話,比你自己講50句話還有用!”
就憑著這個定律和概念,那位平凡的業務員就成了月收入百萬元的“超級業務員”!
的確,我們所認識的每一個人,都有他們的“潛在人脈”,都值得我們去開發、挖掘;你之所以沒有體會到這一點,就是因為你沒有充分去挖掘自己的人脈潛力。每個人所擁有的人脈網絡,都絕不僅限於自己認識的這些人,還可以延伸到這些人的朋友,甚至是他們朋友的朋友,這樣一來,看看你的人脈網絡有多麼豐富吧。所以,絕對不要小看“1”的威力,因為他們背後可能有250,甚至是更多的關係。而你永遠預測不到什麼時候會用到他,或者通過他獲得更多的幫助。
經營人脈要學會放長線,釣大魚
經營人脈有一個最基本的原則,就是切忌操之過急,要懂得放長線釣大魚。但凡做事有心計之人,總是能夠沉心靜氣,耐心等待,做那個笑到最後的人。經營人脈亦是如此,不要總是把目光放到能為你帶來暫時利益的人身上,更要看到那些“潛力股”。這些人也許目前不能為你所用,但這並不代表他們就是不值得結交的,因為他們有著巨大的潛能,很可能在以後幫上你的大忙。善於與這些人結交,並讓他人為你辦事,就是放長線釣大魚的人脈哲學。
馮倫的《野蠻生長》一書中有這樣一個例子:
大家都知道大太監李蓮英是慈禧麵前的紅人,當時朝廷內外想巴結李蓮英的人特別多,但是一般人根本沒有機會接觸到他,即使接觸到也不知怎樣能夠投其所好。那時候,袁世凱為了與李蓮英建立關係,真是頗費了一番苦心,最後他想了一個辦法,就是每年都按時給李蓮英送禮,但送完以後,什麼要求也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