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認識一些帶“圈”的朋友
多認識一些帶“圈”的朋友,能夠讓你以一種驚人的速度建立人脈,並且這些帶“圈”的朋友能夠很好地彌補你在社會關係中的不足,伴你走向事業的成功。
多認識一些帶“圈”的朋友,因為每個人的人脈網都是不一樣的,朋友的朋友也有可能成為你的朋友。這就如同數學的乘方,以這樣的方式來建立人脈,速度是驚人的!
假如你認識一個人,他從來不跟你介紹他的朋友,但另外一個人說:“下星期我們有個聚會,你來參加我們的聚會吧。”你到了那個聚會,發現這些人都是來自五湖四海的。帶圈子來的人和不帶圈子來的人的附加價值是不一樣的。我們知道在人脈網中,朋友的介紹相當於信用擔保,朋友要把你介紹給其他人,就意味著朋友是為他做擔保。基於這一點,你可以請你的朋友多介紹他的朋友給你認識。就像做客戶服務一樣,如果你的新客戶是一個很強有力的老客戶介紹的,這位新客戶一下子就會接受你和你的服務。
慢慢地,你就會發現這樣積累人脈資源的成本是最低的,你不需要花更多的時間去做介紹,你不需要花更多的時間去請客吃飯,這些都省下來了。
認識帶圈的朋友,目的就在於我們要求同存異,多多認識一些圈外的人。“求同存異,共同發展”不僅僅是處理好國與國之間政治關係的良方,也是處理好個人人際關係的妙藥。在社會化分工越來越細的現代社會,恪守“物以類聚,人以群分”的陳舊觀念的人會使自己陷入某種程度的孤立。
時下最流行的一種自我介紹或自我吹噓法是“圈子”法。一次校友聚會,在大家彼此自我介紹時,聽得最多的兩個字就是:“圈兒”。有的人說自己是在廣告圈兒裏混,有的說是在設計圈兒,有的在營銷圈兒……如此種種,隻要在某個職業後麵加上兩個字“圈兒”,就像已有了歸屬的棲息地,似乎有了些許成就感。而且如果你細心觀察就會發現,在“同圈”裏的人之間,也要較圈外的人之間親熱了許多,更有甚者根本不願與圈外的人接觸。
迄今為止,“物以類聚,人以群分”這句話在中國至少流傳了幾千年之久。它為千千萬萬的人提供了交朋擇友的理論依據。隨著社會的進步,這個觀念顯然已經有些過時。現代社會講求的是實效與利益,而要達到這兩個目的,在社會分工越來越細的今天,在很大程度上就要借助一些“圈兒”之外的力量了。
當然,要認識一些帶圈的朋友,讓我們能夠借助“圈兒”之外的力量成就一番事業,首先你要知道人脈資源的黃金法則:“你希望別人怎樣對你,你就以怎樣的方式對別人。”要獲得朋友圈裏的資源,你就要舍得奉獻你自己圈內的資源。
在飯桌上擴展你的人脈資源
中國人有獨特的飯桌文化,幾個原本不認識的人,如果能有機會湊在一張桌子上吃頓飯,關係就會拉近不少。中國人更有“吃人家嘴短”之說,求人辦事時,隻要對方答應了你吃飯的邀請,那麼,所求之事基本上就成功了一半。
所以,中國人喜歡在飯桌上談事情,不管談生意還是交朋友,在飯桌上套套近乎,待酒足飯飽之後,一切都會好辦得多。由此可見,飯桌是拓展人脈的重要途徑,學會在飯桌上拓展人脈也顯得非常有必要。不管是已經熟識的還是尚且有些陌生的朋友,都可以借助飯桌來溝通感情,讓彼此之間相處的更融洽。
有人認為飯桌上得到的朋友都是些“酒肉朋友”,不值一提。事實上如果把握得當,不但不會結交到見利忘義、一切向錢看的朋友,反而會“吃”出一大堆情同手足的朋友。
一家網絡公司準備上市,但資金上有點兒問題。負責此事的副總經理找到了一家信托投資公司,但雙方提出的條件相差太大,經過幾個回合的談判都沒有達成一致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