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牛角鑽不得,不要一條道走到黑(1)(2 / 3)

有一次,法國一家報紙進行了一場有獎智力競賽,其中有這樣一個題目:

如果法國最大的博物館盧浮宮失火了,當時的情況隻允許救一幅畫,那麼應該救哪一幅?

結果在該報收到的成千上萬個回答中,貝爾納以最佳答案獲得該題的獎金。他的回答是:

“我救離出口最近的那幅畫。”

成功的最佳目標不是最有價值的那個,而是最有可能實現的那個。每一個人在他的生命中都會麵臨著各式各樣的選擇,如何選擇也就注定了如何成功。而選擇其實就是一個“放”與“取”的過程。該放什麼,該取什麼,說到底是一種人生的藝術。

兩個貧苦的樵夫靠上山撿柴糊口。有一天,他們在山裏發現了兩大包棉花。兩人喜出望外,因為棉花的價格高過柴薪數倍,將這兩包棉花賣掉,可供家人一個月衣食豐足。當下,兩人各自背了一包棉花,趕路回家。

走著走著,其中一名樵夫眼尖,看到山路上有一大捆布。走近細看,竟然是上等的細麻布,有十多匹。他在欣喜之餘,和同伴商量,一同放下肩負的棉花,改背麻布回家。但是,他的同伴卻有不同的想法,認為自己背著棉花已走了一大段路,到了這裏丟下棉花,豈不枉費自己先前的辛苦?他堅持不換麻布。先前發現麻布的樵夫屢勸同伴不聽,隻得自己竭盡所能地背起麻布,繼續前行。

又走了一段路,背麻布的樵夫望見林中閃閃發光,待走近一看,地上竟然散落著數壇黃金,心想這下可真的發財了。趕忙邀同伴放下肩頭的棉花,改用挑柴的扁擔來挑黃金。同伴仍是不願丟下棉花,並且懷疑那些黃金不是真的,勸發現黃金的樵夫不要白費力氣,免得到頭來一場空歡喜。

發現黃金的樵夫隻好自己挑了兩壇黃金和背棉花的夥伴趕路回家。不料,他們走到山下時,無緣無故下了一場大雨,兩人在空曠處被淋了個濕透。更不幸的是,背棉花的樵夫肩上的大包棉花吸飽了雨水,重得無法再背,那可憐的樵夫不得已,隻能丟下一路辛苦舍不得放棄的棉花,空著手和挑黃金的同伴回家去。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在人生的每一次關鍵時刻,審慎地運用你的智慧,做最正確的判斷,放下無謂的固執,冷靜地用開放的心胸去做正確的選擇。千萬不能像背棉花的樵夫一樣,隻憑一套哲學,便想強渡人生所有的關卡。

生活中有很多固執的人,他們執著於名與利,執著於一份痛苦的愛,執著於幻美的夢,執著於空想的追求。數年光華逝去,才嗟歎人生的無為與空虛。適當的放棄,選擇一些更為現實的東西,何嚐不是一種收獲呢?

3.廣納雅言,杜絕固執

每個人都可能說錯話,辦錯事,但這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有許多人因害怕丟麵子,不敢承認自己的錯誤,麵對別人的忠告,仍舊護短遮醜,羞羞答答,吞吞吐吐,結果越陷越深。

一個人不論職位高低,有短敢揭短,人們就不覺得你有短;有醜敢亮醜,人們就不覺得你有醜。敢於揭短亮醜,是誠實可靠的表現,不但不會失去麵子、失去威信,反而會提高威信,增加影響。

在人的一生中,沒有犯過錯誤,沒有過錯誤的觀點或立場是不可能的。人總是在不斷地從錯誤到正確再到錯誤,然後再正確,重複不斷,回旋往複。隻有這樣,人才能不斷從錯誤中總結經驗,得到發展,從而逐步完善,最終成為一個比較完美的人。

人犯錯誤並不可怕,這次錯了,吸取教訓,可以防止下次再犯錯。正所謂“吃一塹長一智”,說的就是這個道理。但是,如果一個人犯了錯誤或有著某種錯誤觀點而執迷不悟,強硬堅持,頑固地不接受他人的意見或勸說,而是我行我素,這種做法講得文雅一點是剛愎自用,講得通俗一些就是頑固不化,喜歡鑽“牛角尖兒”。

人生在世,要做的事情很多,要接觸的新事物也很多。然而這麼多的事情不可能哪一件都做得十全十美,或者說一個人不可能什麼事情、什麼知識都懂,而不懂就難免會犯錯誤。這時,就需要有人來指點我們,特別是我們知心朋友的建議,更值得參考。

在我國古代,不管是哪朝哪代,凡是賢明的君主身邊,必定會有幾個或幾十個忠誠的大臣或謀士,專門為君王提供建議。成就霸業的君王在建國初期,沒有剛愎自用的,否則他也不會霸業有成。不光是君主,任何一個有所作為的人,都非常善於接受他人的意見。

我國古代曾把以下的食客的多少來作為衡量一個人賢德高下的標尺,這絕非是攀比富貴,而是一個集賢納策的好方法。戰國時期的四大君子:平原君、信陵君、春申君、孟嚐君,都曾為自己的君王提供了許多高妙的建議,為君王的治國安邦做出了卓越的貢獻。可以說,劉備如果沒有諸葛亮在身邊出謀劃策,不要說三國鼎立,就連是否能立得住腳、扯一麵旗都很難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