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牛角鑽不得,不要一條道走到黑(2)(1 / 3)

一次,有位來小店的淘金工人對施特勞斯說:“你的帆布很適合我們用。但如果你用帆布做成褲子,更適合我們淘金工人用。我們現在穿的工裝褲都是棉布做的,很快就磨破了。用帆布做成褲子一定很結實,又耐磨,又耐穿……”

說者無心,聽者有意。一句話就把施特勞斯點醒了,他連忙取出一塊帆布,領著這位淘金工人來到了裁縫店,讓裁縫用帆布為這個工人趕製了一條短褲——這就是世界上第一條帆布工裝褲。就是這種工裝褲,後來演變成一種世界性的服裝——牛仔褲。

那位礦工拿著帆布短褲高高興興地走了。而施特勞斯也已經考慮成熟了:立即改做工裝褲!帆布短褲一生產出來,就受到那些淘金工人的熱烈歡迎!這種褲子的特點是結實、耐磨、穿著舒適……大量的訂貨單如雪片似的飛來,施特勞斯一舉成名。

後來,施特勞斯發現,法國生產的嗶嘰布與帆布同等耐磨,但卻比帆布柔軟多了,並且更美觀大方,於是決定用這種新式麵料替代帆布。不久,他又將這種褲子改縫得較緊身些,使人穿上顯得挺拔灑脫。這一係列的改進,使礦工們更加歡迎。經過不斷的改進,牛仔褲的特有式樣形成了,“施特勞斯褲”的稱呼也漸漸改為“牛仔褲”這個獨具魅力的名稱。

施特勞斯沒有一條道走到黑,沒有執著得做著淘金夢,而是適時的放棄,選擇了另一條路,從而賺到了更多的金子。

在人生的漫漫長路上,我們應該當機立斷,放棄那些無法實現的空想,以免徒勞無益;放棄那些不能勝任的職務,以免心力交瘁;放棄那些沒有結果的戀情,以免自尋煩惱;放棄那些不會到來的等待,以免空耗光陰……總之,要學會放棄,從而選擇更適合自己發展的道路。因為通向羅馬的路不隻一條。

5.順應時勢,以變應變

當環境變化或時勢變化之後,你的處世方式也應該隨之改變,不然你會吃虧或敗下陣來。所以,我們必須能順應時勢,善於變化。這也是“現實”之人適應環境變化的方法。

當今社會,各種事物都是飛速發展變化的,因此作為一個“現實”的人,就應審時度勢、順勢而變,這時候才能取得成功。清末重臣曾國藩便是一個以變應變的高手,從他一生“三變”之中,我們可以學到很多。

曾國藩的處世之道,實際上是一種靈活辨證的處世方法。因此,雖然他處世中勤於功名,以儒家思想為核心,恪守仁義的其宗未改,但在做事為人的“形”上,卻是一生三變。而正是這“三變”,使他獲得了更大成功和名聲。

曾國藩的好友歐陽兆熊曾經說過:曾國藩“一生凡三變,書字初學柳宗元,中年學黃山穀,晚年學李北海,而參以劉石庵,故挺健之中,愈饒嫵媚。”這是說習字的三變。“其學問初為翰林詞賦,即與唐鏡海太常遊,究心儒先語錄,後又為六書之學,博覽乾嘉訓詁諸書,而不以宋人注經為然。在京為官時以程朱為依歸,至出而辦理團練軍務,又變而為申韓。嚐自欲著《挺經》,言其剛也。”這是說學問上的三變。

縱觀曾國藩一生的思想傾向,他是以儒家為本,雜以百家為用。隨著形勢、處境和地位的變化,各家學說在他思想中體現的強弱程度又有所不同,這些又反映了他深諳各家學說的“權變”之術。

曾國藩紮實的儒家功底,是在做京官時期打下的。他用程朱理學這塊磚敲開了做官的大門之後,並沒有把它丟在一邊,而是對它進行了深入研討。又由於受到唐鑒倭仁等理學大師的指點,他的理學素養更是有了巨大的飛躍。他不僅對理學證綱名教和封建統治秩序的一整套倫理哲學,如性、命、理、誠、格、物、致、知等概念,有深入的認識和理解,而且還進行了理學所重視的身心修養的係統訓練。這種身心修養在儒家是一種“內聖”的工夫,通過這種克己的“內聖”功夫,最終達到治國平天下的目的。另外,他還發揮了儒家的“外王”之道,主張經世致用。曾國藩非常重視對現實問題的考察,重視研究解決的辦法,提出了不少改革措施。

太平天國起義後,曾國藩返回故裏,很快就組建了一支湘軍。在對待起義軍和管理湘軍的問題上,他的一係列主張措施又表現了他對法家嚴刑峻法思想的極力推崇。他提出要“純用重典”,認為非采取烈火般的手段不能為治。而且,他還向朝廷表示,即使由此而得殘忍嚴酷之名,也在所不辭。曾國藩確實也是這樣做的,他設立審案局,對所捕農民嚴刑拷打,任意殺戮。他還規定,不納糧者,一經抓獲,就地正法。在他看來,儒家的“中庸”之道,在這個時候是行不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