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做人不可奸詐,但要方圓(3)(1 / 3)

李林甫晚年與楊國忠爭權,楊國忠背後有楊貴妃撐腰,略占上風。當時李林甫年老病重已成風中之燭。聽說李林甫已經生命垂危,楊國忠心中暗喜。為了探聽虛實,就親自去李林甫家中問候。不知為何,李林甫雖然病容憔悴,但目光還是那麼尖銳,楊國忠不由自主地腿就軟了,“撲通”一聲跪倒在病床前。

李林甫見狀,流下兩顆淚珠,說:“林甫就要死了,我死後你必當宰相,以後我的家事就要托累你了。”楊國忠早領教過李林甫的厲害,深知此人狡猾奸偽,懼怕李林甫設計詐騙,所以非常緊張,滿頭大汗,竟半天不敢說話。李林甫城府之深由此可窺豹一斑。

事實上,喜怒哀樂是人的基本情緒,這世界上心如止水,沒有喜怒哀樂的人隻能是“植物人”。不露喜怒哀樂,這種人其實蠻可怕的,因為你不知道他對某件事的反應、對某個人的觀感,讓人麵對他時,有不知如何應對的慌亂。

無論何人,多多少少練就了察言觀色的本事,他們會根據你的喜怒哀樂來調整和你相處的方式,並進而順著你的喜怒哀樂來為自己謀取利益。你也會在不知不覺中,意誌受到了別人的掌控。如果你的喜怒哀樂表達失當,有時會召來無端之禍。

因此,“現實”的人一般都不隨便表現這些情緒,以免被人看破弱點,予人以可乘之機。喜怒不利於色的人最有“心機”,越是成大事的人的人,城府越深。

7.既要埋頭耕作,又要關注收獲

過去,社會上一些年長者擔心年輕人不肯踏踏實實地付出勞動,常常語重心長地告誡年輕人要“隻講耕作,少問收獲”,要相信“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如今,這一套已經不靈了,作為一個“現實”的人,不僅要“講耕作”,更要“問收獲”。

有些人可能都有這樣一種感覺:自己的同學、朋友,幾年不見,聊起天來,眼裏多半都是收獲,這個當官了,那個成了專家。這時候是最刺激人的,這些你不由地黯然神傷,頓生感慨……

所以,做人在利益麵前,不要逆來順受,也不要過分謙讓,應該大膽地向領導要求自己應該得到的。“醜話說在前頭”,在接受任務時談好報酬更易讓領導接受。爭利把握好度,既不爭小利,不計較小得失,又不能不聞不問,任由別人欺付。當然,折扣的方法有時也很奏效。

當我們考慮工作究竟是為什麼的時候,可能有很多不同的回答,比如為社會做貢獻、為人民服務等等,這些都是可以上電視或發新聞的話。然而,任何人都不能否認我們是為利益而工作,比如金錢、福利、職務、榮譽等等,否則就未免太虛偽了。在當今市場經濟體製下,我們說為利益而工作是正大光明的。

之所以強調在與領導相處的過程中,要學會爭利這個問題,就是因為現在還有那麼許許多多的老實人因為不會爭利而頻頻“吃虧”。這種人不敢爭利,甚至連自己應該得到的也不敢開口向領導要求,既怕同事有看法,也怕給領導造成壞印象,大有“君子不言利”的味道。

事實上,爭利是應該的。常言道:老實人吃啞巴虧,會哭的孩子有奶吃,這都是我們的祖先總結出的地地道道的“真經”。在同等條件下,兩個同事工作都算對得起自己的良心,比較勤懇認真,但在分房時,一個“有苦難言”,對領導隻提了一次要求,雖然自己已經結婚5年,可3口人仍擠在一間破舊的平房裏;但另一位卻三天兩頭地找領導訴苦,有空就撥撥領導腦子裏分房的那根弦,結果被優先考慮,而他的那位老實巴交的同事,卻隻能眼巴巴地看著別人住進了寬敝明亮的新房。

老實人認為向領導要求利益,就肯定要與領導發生衝突,給領導找麻煩,影響兩者的關係,因而什麼都不敢提,結果往往也是一事無成。要知道,幹好本職工作是份內的事,要求自己應該得到的也是合情合理的,付出越多,成績越大,應該得到的就越多。

做人應該知道,隻要你能為領導幹出成績,向領導要求你應該得到的利益,他也會滿心歡喜的。如果你無所作為,無論在利益麵前表現的多麼“老實”,領導也不會欣賞你。

事實上,從領導藝術上講,善於駕馭下屬的領導,也善於把手中的利益作為籠絡人心、激發下屬的一種手段。可見,下屬要求利益與領導把握利益,是一個積極有效的處理上下關係的互動手段。

一個有價值的人,一個有成就的人,為自己的利益而爭是光明正大的。向領導要求利益大有學問,關鍵是要把握好火候和分寸,具體注意以下兩點:

(1)在執行重大任務以前,爭取領導的承諾

現實表明,領導在交辦重要任務時,常常利用承諾作為一種激勵手段,對下屬而言,這既是壓力又是動力;對領導而言,心理上也感到踏實、穩定,他堅信“重賞之下必有勇夫”。如果領導在交代任務時忘記了承諾,或不好做出承諾,你應該提前要求你應該得到的,這不是什麼趁火打劫,領導也較容易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