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到斯大林定奪時,自然首先批判華西裏耶夫斯基那兩條錯誤的意見。斯大林往往批判得痛快淋璃,心情舒暢。接著,斯大林逐條逐句,清晰明白地闡述他的決策。他當然完全不像華西裏耶夫斯基那樣詞不達意,含混不清。但華西裏耶夫斯基心裏明白,斯大林正在闡述他剛剛表達的那幾點意見,當然是經過加工、潤色了的,不過,這時誰也不會追究斯大林的意見是從哪裏來的。這樣一來,華西裏耶夫斯基的意見也就因為已移植到斯大林心裏,變成斯大林的東西,而付諸實施。
事後,曾有人嘲諷華西裏耶夫斯基神經有毛病,是個“受虐狂”,每次不讓斯大林罵一頓心裏就不好受。華西裏耶夫斯基往往是笑而不答。隻是有一次,他對過分嘲諷他的人回敬道:“我如果也像你一樣聰明,一樣正常,一樣期望受到最高統帥的當麵讚賞,那我的意見也就會像你的意見一樣,被丟到茅坑裏去了。我隻想我的進言被采納,我隻想前線將士少流血,我隻想我軍打勝仗,我以為這比討斯大林當麵讚賞重要得多”。
當年西裏耶夫斯基把他的真實想法告訴別人時,人們這時才明白,這位軍事天才的苦衷。正這是他的“小陰謀”和在斯大林麵前的彎腰,才使得蘇聯紅軍得以用正確的方式擊敗了強大的德軍,取得反法西斯戰爭的偉大勝利。
4.不要做試圖出桶的螃蟹
我們在生活中會發現:當有人出類拔萃,與別人不一樣時,人們普遍的心理不是希望他更好,而是眾人共同出擊,將其拉回到跟自己一樣的地步。所以很多時候,如果你硬要出眾,那就會陷入一種孤立的狀態。
社會希望人們從眾,與團體保持一致的傾向自古以來就有,無論這個團體是我們的朋友、家庭、或是同事,對著裝、舉止、說話和思想都明顯的有規定好的“準則”,當我們對這些準則有所偏離時,我們就會被社會排斥,就會受到他人的嘲笑。
為什麼在人際交往中,人們會對他人持排斥的態度呢?如果看一看“桶裏的螃蟹”這則寓言就能找到答案了。如果你把一隻螃蟹放進桶裏,它會想辦法用爪子勾住桶的邊緣而逃走。然而,如果你把幾隻螃蟹放進桶裏,就沒有一隻螃蟹能逃走,因為隻要一隻螃蟹靠近桶邊,其它的螃蟹就會一擁而上把它拉回來。
當然,螃蟹並不可能有意識地去阻撓同伴的成功,但是,這種現象似乎很典型地反映了人類的行為。當有的人出類拔萃,與自己不一樣時,人們普遍的心理不是希望他好,助他一臂之力,而是眾人共同出擊,把他拉回到跟自己一樣的位置。這種表現,通常來源於人類的嫉妒之心。
作為在職場中打拚的一份子,要想收獲幸福,單單遵守規則是遠遠不夠的,更應掌握的,還是要了解人性,學會潛規則。過度表現自己,隻會讓人心生厭惡,更別說建立好人緣了。
這是職場中必須在意的小節。以下的故事,大家不妨細細體會:
新記者劉圓,報社把她分到娛樂版,跑劇院和影視娛樂圈,這可是個外快不少的美差,其他記者甚是羨慕,可第一天采訪她就遇見了怪事。
開完記者會,導演突然偷偷塞了一包東西在劉圓的口袋,劉圓一看是錢,趕緊擋了回去。沒想到上車後,導演把錢扔進了車窗,而司機居然不聽劉圓喊停車,急忙開上馬路。
“拉拉扯扯不好看!”司機解釋,攝影記者也跟著點頭。
這怎麼好?劉圓急得一進報社就向主任報告,並把錢呈了上去。沒兩天,公布欄貼出記功的告示,嘉獎劉圓的清廉,辦公室人人都向劉圓道喜,甚至可以看到嫉妒的眼光。
尤其令人嫉妒的是這種行賄事件,接二連三地發生,有一次到外地采訪,某歌星的媽媽,居然半夜敲門,把錢從門縫裏塞進來,又像賊似的飛奔而去。
采訪組長終於說話了:“以前我和誌紅跑影劇,都沒這種事,為什麼老發生在你身上,你自己也要檢討,從今以後換誌紅跑影劇!”
從此以後,行賄事件果然不再發生,辦公室又恢複了往日的平靜……
是其他記者都廉潔到分文不取嗎?非也!大家拿了紅包,有誰會像劉圓那樣去交給主任,而且還不止一次,這雖然可以證明自己的清廉,從而獲讚揚,但是也引來了同事的嫉妒,使自己陷入了孤立。
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做人要懂方圓,該糊塗時不妨糊塗一點,否則就會成為眾矢之的,像劉圓一樣被貶入“冷宮”。看來,隻有懂得什麼時候自己露麵,什麼時候讓同事讓領導得風光的人,才能在職場中營建立好人緣,也才能在生活的海洋中如魚得水,遊刃自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