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做人不可奸詐,但要方圓(1)(1 / 3)

無論你要做什麼樣的人,千萬不能沾上“奸”字,因為一沾上這個字,你的一生就完了,無論你日後怎樣“浪子回頭”、“金盆洗手”,它始終是你人生中的一個汙點。要知道,奸詐的人不會有好人緣,可能一時風光,占盡便宜,卻遲早會栽跟頭,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雖然做人不能耍“奸”,但卻不能不“方圓”。所謂“外圓內方”,說的是做人在內心當中應該是剛正不阿、頂天立地的,但在處世之時卻不得不講究一點圓通之術。古人雲:“水至清則天魚,人至察則天徒。”做人不可太“方”,太“方”了就有些不近人情,導致眾叛親離。同時,做人也不能太圓猾,這樣會讓別人對你產生一種小人相,也不願與你交往。

1.待人要圓通,軟硬兼施顯手腕

做人做事,要有軟硬兼施的手腕,這才是“現實”之人的處世哲學。待人處世當軟則軟、該硬就硬,作為一種策略,或者作為一種交際手段,無論任何情況,都不可偏頗。

人生在世,待人接物,應當和顏悅色,與人為善,因為在大多數情況下,大家還是能夠和和氣氣相處的。當然,工作生活中少不了各種各樣的矛盾,但矛盾隻要不是很尖銳,就沒有心要怒火衝冠,把局麵搞得很僵。

所謂凡事好商量,有話好好說,都是人們待人接物中常有的溫和態度和常用的退讓方法。但是,並不是所有的時候溫和的手段都靈驗,社會上有的人就是欺軟怕硬,得寸進尺,把妥協退讓當成軟弱可欺。你越是好言相勸,苦口婆心地講道理,他越是不依不饒。在這種情況下,就必須采取強硬的態度和手段了。

《水滸傳》中大相國寺菜地中的一群潑皮無賴,就屬於這樣一種欺軟怕硬之徒,對徒這種人,講道理是沒有用的,隻能玩硬的。他們整天偷雞摸狗,不務正業,以到大相國寺的菜地中偷菜為生,還欺負寺中的和尚。魯智深知道後,原本還想好好給他們講講為人處世的道理,可是他們欺負魯智深是新來的,又不了解他的底細,想一來就給他一個下馬威。結果一群人被魯智深打入了糞坑,吃了大虧,最後終於服了軟。如果魯智深還是像以前那些管理菜園的和尚一樣,沒有一些拳腳手段,把這幫人打得服服帖帖,最後就隻能自己吃虧。

在人的交往活動中,軟與硬的兩手是相輔相成、密切聯係的。如果有所偏倚,自己便要吃虧。為人不能太軟弱,那樣就會給人以廢物點心的感覺,都覺得你好欺負,於是就自然而然地會經常受到別人的戲弄與傷害。

然而我們也不能走到事物的反麵,不可以總是態度強硬,好勇鬥狠。一個人太強硬,必然使人覺得他頭角崢嶸,渾身是刺,不敢惹他。但是,這種強硬積累到一定限度,會導致難以預料的後果,以至於弄得千夫所指,觸犯眾怒,到時候誰也救不了你。

在平時,我們最好還是要軟硬兼施,因為生活是複雜的,一個人的心情是多變的,在不同的事情上,人們會采用不同的態度和策略。所以,我們要表現得靈活一點,針對不同的情況,隨機應變,采用多樣的方法。涉世不深、初入社會的人,或者過分軟弱、過分善良,或者態度固執、目空一切,因此就更有必要了解軟硬兼施的效用,有點軟硬兩手交替使用的謀略與機變。

甚至在愛情上,對自己鍾愛的人,也要表現得靈活、果斷、態度鮮明,尤其是男子,更須具備這種心理的自覺。夫妻之間,鬧矛盾了,翻臉了,總要有一方主動道歉,撫慰對方,這是軟的。但如果是重大原則問題,感情危機,則必須堅持原則,據理力爭,舍得批評自己從心底愛著的人,並且堅決不可讓步,這是硬的一手。嚴格地說,隻有經曆風雨考驗的愛情才是真實的、牢固的。

在事業上,軟硬兼施更是必不可少的手段。《三國演義》中諸葛亮借荊州就充分運用了軟硬兼施的手段,而且運用得非常高明。諸葛亮是運用武力占據了荊州,但是他非要和東吳說是暫借荊州,這就是軟的一手,用這一招給東吳以幻想,讓他們以為還能夠通過和平手段取得荊州,所以難以下決心動武。可是,當東吳催討荊州的時候,諸葛亮又采用軟硬兼施的手段,一方麵賴著不還,另一方麵又威脅動武,把東吳弄得打不是,不打也不是。運用這一手,諸葛亮達到了長期霸占荊州的戰略目的。

所以,軟與硬,作為一種策略,或者作為一種交際手段,無論何種場合都不可偏頗。從理論上講,軟,體現友善、涵養、通情達理;硬,則顯示尊嚴、原則和力量。我們要根據形勢變化,靈活運用這兩種手段。隻要運用得當,對於我們構建和諧、美好的工作和生活氛圍是很有幫助的。

2.進退有法,聰明而不精明

“現實”的人要有審時度勢的清醒,有深謀遠慮的城府,有欲成大事的胸襟。這就要求我們在做事之前,懂得進退之道,懂得聰明而不精明的處世法則。

一個初次步入社會的年輕人,在一家廣告公司任職。自恃有幾分才氣,十分衝動,很快就把經理得罪了。年輕人漸漸覺得自己在公司的日子不好過了,因為在以後的日子裏,幾乎每次會議上他都得挨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