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不是為了認知世界,而是為自己創造世界。
——(德國)奧鏗《致答詞》
構成一個人生命特殊性的,並不是他對於本能的順從,而是他對於本能的反抗。
——(美國)梭羅《日記》
有生命之物是在生長,無生命之物則是在變成某物。
——(古羅馬)蓋侖《自然的本領》
災難是人的真正試金石
災難是人的真正試金石。
——(英國)包蒙《名譽的勝利》
災難是與人類形影不離的夥伴。
——(英國)莎士比亞《暴風雨》
我們會和厄運搏鬥,而且比我們所預期的做得更好。
——(法國)拉布呂耶爾《品格論》
人不能居安思危,就會導致可怕的災難。
——(古羅馬)波伊提烏《哲學的慰藉》
人們的災禍常成為他的學問。
——(古希臘)伊索《伊索寓言》
災禍最終往往降臨經常與危險打交道的人。
——(古羅馬)塞涅卡《瘋狂的赫拉克利斯》
禍患常積於忽微。
——(中國)歐陽修《伶官傳序》
災難是在你忘了它的時候來臨的。
——(日本)寺田寅彥《隨筆集》
禍在於好利,害在於親小人。
——(中國)尉繚《尉繚子》
災難能證明友人的真實。
——(古希臘)伊索《伊索寓言》
從別人的災難中學乖的人是幸運兒。
——(古羅馬)賀拉斯《箴言》
聰明者的災難勝於愚笨者的幸福。
——(古希臘)伊壁鳩魯,引自第歐根尼《名哲言行錄》
禍福無門,唯人所召。
——(中國)《左傳·襄公二十三年》
每一個體的不幸似乎是出自一種突發的例外事例;但是,一般意義上的不幸,卻是出於必然的法則。
——(德國)叔本華《意欲與人生之間的痛苦》
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
——(中國)老聃《道德經》
大禍過後,必有大福。
——(德國)歌德《神怪的故事》
禍與福的相倚相伏是一種耐人尋味而又幾乎普遍存在的現象。
——(英國)查爾斯·裏德《患難與忠誠》
厄運往往能使天才奮發。
——(古羅馬)奧維德《愛的藝術》
不幸可以提供意想不到的可能,使人認識生活。
——(德國)亨利希·曼《亨利四世》
我們每個人都有足夠的力量去承擔別人的不幸。
——(法國)拉羅什富科《箴言集》
不幸的人總比幸運的人更經得起磨難。
要學會從別人的不幸中看到自己應避免的災難。
——(古羅馬)普·緒儒斯《警句》
人的不幸大多是人所造成。
——(古羅馬)大普林尼《博物誌》
不幸的人會以別人的更大不幸來安慰自己。
——(古希臘)伊索《伊索寓言》
遭厄運時比交好運時更容易保全心身。
——(法國)雨果《笑麵人》
什麼都比不上厄運更能磨煉人的德性。
——(英國)莎士比亞《理查二世》
屈從眼前的厄運,為的是避開更大的不幸。
——(古羅馬)菲德洛斯《寓言集》
厄運有時會導致成功。
——《聖經後典·便西拉智訓》
深深的苦難使人崇高;它使人有了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