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人格魅力篇(7)(3 / 3)

——(德國)尼采《善與惡之外》

不經災難不知福。

——(英國)托·富勒《箴言集》

凡過於把幸運之事歸於自己的聰明和智謀的人多半是結局很不幸的。

——(英國)培根《培根論說文集》

死是生命的重新開始

死是生命的重新開始。

——(意大利)菲·貝利《浮士德》

死亡是一種新關係的前奏。

——(俄國)列夫·托爾斯泰《論生命》

死是一切悲哀的結束。

——(英國)喬叟《哀歌》

死不過是感覺的休息,衝動之線的中斷,心的滿足,或非常集中的終止,為肉體得到解放。

——(羅馬)奧勒留《沉思錄》

如果你把死亡看作朋友,你就應張羅款待他;如果你把死亡當作仇敵,你就要準備去戰勝他。

——(英國)弗·誇爾斯《手冊》

死亡就是我們醒時所看見的一切,睡眠就是我們夢寐中所看到的一切。

——(古希臘)赫拉克利特《著作殘篇》

人固有一死,因而人們總是熱愛後代。

——(美國)霍桑《美國筆記》

在死亡麵前,誌士和浪子的待遇是一樣的。

——(古希臘)荷馬《伊利亞特》

根據別人的意誌去死,等於死二次。

——(古羅馬)賀拉斯《箴言》

如果我們永遠不死,我們反而會成為不幸的人。

——(法國)盧梭《愛彌兒》

一個人的死,與其說是他自己的事,不如說是他活著的親友們的事。

——(德國)托馬斯·曼《魔山》

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

——(中國)司馬遷《史記·報任少卿書》

死者的生命長存在生者的記憶中。

——(古希臘)西塞羅《反腓力辭》

隻有當一個人對自己的工作全力以赴的時候,他才能感覺到生的價值和死的意義。

——(日本)武者小路實篤《人生論》

肉體的死亡無所謂,懼怕的是靈魂的死亡。

——(日本)德富蘆花《在第一高等學校裏的演講》

懦夫在未死以前,就已經死過好多次;勇士一生隻死一次。

——(英國)莎士比亞《裘力斯·愷撒》

任何理解生命意義的人,決不會害怕死亡。

——(英國)小托·富勒《格言集》

使生如夏花之絢爛,死如秋葉之靜美。

——(印度)泰戈爾《飛鳥集》

我死的時候,不過死了一個過去。

——(阿根廷)博爾赫斯《懷念安赫利卡》

死亡是辛勞與苦難之後的休息。

——(古羅馬)西塞羅《對卡提利那的控告辭》

死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死得可恥。

——(古希臘)米南德《莫諾斯蒂柯伊》

生命每天都在向死亡接近。

——(古羅馬)菲德格斯《寓言集》

當我們存在時,死亡對於我們還沒有來,而當死亡時,我們已經不存在了。

——(古希臘)伊壁鳩魯《著作殘篇》

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

——(中國)莊周《莊子·大宗師》

生者為過客,死者為歸人。——(中國)李白《擬古十二首》

生則光榮,死則成仁,惟上智者能之。

——(印度)瓦魯瓦爾《古拉爾箴言》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中國)文天祥《過零丁洋》成功智慧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