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抗拒心理”與“攻擊行為”(1 / 2)

“抗拒心理”和“攻擊行為”是社會心理學和病理心理學都關心的一個重要研究課題。在日常生活裏,有些人被叫做“反對派”;或者他們自己幹脆就以“反對派”自居。他們的抗拒心理比較嚴重,幾乎成為“反對癖”,無論對什麼事或什麼人,都表現出抗拒的行為。這種人往往具有下列一些特點:自以為是,誇誇其談;固執己見,振振有詞;不能和別人合作,幹什麼事都別別扭扭;事情還沒有做,意見就一大堆;誰不同意他的意見,他就反對誰,隻能聽奉承吹捧他的話,而聽不得反對他的正確意見或善言勸告,等等。

這究竟是因為什麼緣故呢?他們這樣做,究竟是為了什麼?

社會心理學認為,所謂抗拒心理是一種失常心理,它是用抵抗、反對集體或者別人對自己的一切要求、指令的形式,來逃避外界的壓力,從而維護自己的個人尊嚴、麵子。有抗拒心理的人,當他的需要受到挫折的時候,他就會對阻礙他的人、阻礙他的需要不能實現的規章製度和周圍環境等等,產生攻擊的行為。比如說,他們往往用摔壞器皿、腳踢桌椅、重重關門等等行為來發泄攻擊情緒。有些人沒有這樣做,但是憤怒、敵意和破壞的情緒卻長期地積壓在心頭,沒有發泄出去,那麼,就很有可能導致他們進一步地心理失常,並會用社會所不允許的、人們不能接受的方式,把他們的抗拒心理表現為攻擊行為(例如打架、破壞工具等等)。

西方《青年心理學》一類書籍裏,大講特講“逆反心理”,並認為逆反心理是青年心理的一個特征。青年們的逆反心理,有些是由於好奇心所形成的。比如,專門愛看受到批評或批判的作品、影片、電視片等等,他們輾轉相傳、爭相傳閱。我認為這種出自好奇心理的逆反心理,不能和抗拒心理與攻擊行為等同看待。但是,在青年人中也確實有少數一些人,總是愛“唱反調”、“對著幹”,喜歡充當“反派角色”。有些人甚至走向極端,充當與眾不同的“英雄好漢”角色。這就是不正常的抗拒心理了。

對於這些青年,需要誘導他們多參加有益的社會活動,來排泄攻擊性情緒;幫助他們把攻擊性情緒轉化為競賽性的、奮勉性的和覺醒性的意念。這樣,他們就可以把消極有害的攻擊情緒,變為建設性的積極心理活動了。

至於“攻擊”,它是憤怒情緒的一種表現。所謂“攻擊行為”就是當一個人受到挫折後,往往會立即表現出種種反應當中的一個明顯的反應。因此從這個意義上,可以把攻擊行為的表現方式區分為兩類。

(1)直接攻擊。有誰敢於“虎口奪食”嗎?我想人們不僅不敢從虎嘴裏奪去它正在吃的肉食;就是一條狗正在啃骨頭,也不大敢輕易地去奪取吧。因為誰如果這樣做,誰就會遭到“護食”者的直接攻擊。人類也有種種攻擊,隻不過比起一般動物來更加複雜罷了。敵我雙方“狹路相逢”,你若是擋住對方的去路,他必定會向你發動攻擊,這是最明顯、最直接的攻擊方式。在平日裏,當我們遭受到挫折的時候,不一定采取打鬥的方式,也許是口頭的咒罵、書麵的詆毀,甚至用怒目而視的麵部表情,以至緊握拳頭的手勢、動作等方式,來表示我們的憤怒情緒。至於有個別的人失去理智地開車亂撞人,以至用機槍掃射人等凶殺性質的攻擊行為,那就是屬於極端嚴重的事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