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文學傳記作家安妮·愛德華茲1976年出版的《費雯·麗傳》,是一本深受讀者喜愛的暢銷書。他在書中寫道:“費雯·麗可以是一個風度高雅、談吐得體的女人,也可以成為最荒唐、令人生畏的女人。她可以是最安詳、最仔細周全的伴侶,也可以是一個粗野的、不可駕馭的瘋婦。她可以做到最善良、最細密、最體貼,也可以撒潑打滾、殘酷無情。”你覺得作家筆下刻畫的這位聞名世界的電影明星費雯·麗的“性格”很奇怪嗎?明明是一個人,但卻有時表現得是這樣,有時卻又相反地表現得是那樣。你或許會迷惑不解地發問:這該怎樣解釋呢?
象費雯·麗這樣的性格表現,就是病理心理學上所講的“雙重人格”(亦可稱為“二重人格”),它是一種病理性的變態性的人格。它的形成原因是一個人的人格失去了應有的和諧性與完整性。所以在同一個人的身上,兩種迥然不同的性格特征,可以在不同的情境下交替出現。
你看過電影《駱駝祥子》嗎?這部膾炙人口的影片是由老舍先生的同名小說改編而成的。小說《駱駝祥子》也是世界聞名的一部傑作,40年代,美國著名暢銷雜誌《讀者文摘》把它譯成英文,改名為《人力車夫》,在美國讀者界引起了轟動。我記得當時教我心理學的一位美國教授,就曾經對我用肯定的口氣說過:虎妞的性格是典型的“雙重人格”!如果你翻閱過這部原著,你會發現名為車廠老板劉四爺的幹女兒,其實是他的姘婦的虎妞,愛上了誠實而健壯的車夫祥子後,她的性格表現大為不同,不再是對劉四所表現出來的那樣潑辣、粗野,而是溫柔多情、體貼入微,前後判若兩人,成為鮮明對照。虎妞對待劉四和祥子這兩種不同的人格形態,不斷地交替出現,越發使人感到,由於她內心深處充滿了深刻的恨與愛,故爾她的性格特征往往是矛盾的、衝突的。
盡管費雯·麗和虎妞的“雙重人格”表現程度不同、形態不同,但當我們仔細地深究她們的身世、遭遇和經曆時,就會發現“雙重人格”往往不是由於生理上的病變所引起的,而更多地是由於心理上的痛苦與創傷所造成的。因而治療與矯正“雙重人格”,就要從“醫治”、彌補人格著手,使一個人的人格穩定地保持完整、和諧的狀態。如果一個人能用統一、和諧的人格來主宰自己的言論和行動,那麼,他(她)就不會使自己的人格分裂。
具有“雙重人格”的人,往往會表現出程度不同的失常行為。在日常生活裏,一些人的“雙重人格”有兩個主要的表現特征:(1)一個人在他的一生當中,有時會和過去判若兩人,完全變了。(2)把過去的事情全部忘得一幹二淨。
為什麼會有這兩種表現?原因有病理上的,也有心理上的,而更多的是屬於心理因素。我在前兩年,曾經聽親友講過一件真人真事:一位中學教師性格活潑樂觀,惹人喜歡;而在被錯劃為右派分子後,由於妻離子散,變得十分孤僻沉默,前後判若兩人,以致使人不敢相信:“怎麼?他就是當年那個生龍活虎的小夥子嗎?”另外,在我談記憶力急劇減退問題時講到,本世紀40年代,轟動世界影壇的影片《人猿泰山》男主角約翰·尼·韋斯摩勒,晚年因貧病交加,心身盡瘁,腦子長期衰退的原因,到最後,他隻能對來看望他的人說,他曾經是最偉大的“人猿泰山”,而一切往事,都忘卻得一幹二淨了。西風落葉、沉淪沒落時期的韋斯摩勒和紅得發紫、顯赫騰達時代的韋斯摩勒,真是變得令人難以置信原來竟是一個人。
在社會上,除雙重人格以外,還會有三重人格、四重人格,以至更多的人格同時共存的現象,不過這樣的人不多見。據國外1983年發表的一篇報道說,美國有一個得“怪病”的24歲男青年,名叫麥克,他身上具有27種性格,隨時都能發生變化。他有時像嬰兒,有時像老人,有時像女服務員,有時像運動員,有時卻“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