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幅漫畫耐人尋味:在個人獎授獎大會的領獎台上,領獎人悄悄地對手捧電視機的發獎人說:“能不能換別的?這個不好分!”

你覺得這幅漫畫,有些渲染誇大、脫離實際嗎?我可以明確而肯定地告訴你:這幅漫畫的主題思想並非虛構,在現實生活裏,確實存在著這類情況。

不久前,有一位年輕的工人朋友問我:為什麼有些人嫉妒心那麼厲害?他說在他們廠子裏,有一位師傅為了怕得罪別人,日子不好過,寧肯不要獎金;另一位師傅拿了獎金後立刻請客,把獎金變相地平分給了大家,目的也是為了“平息眾怒”。

嫉妒心理當然不隻是表現在患“紅眼病”的分獎金問題上,它有各式各樣的表現。那麼,從心理學上看,嫉妒心理究竟是一種什麼樣的心理狀態?在日常生活裏,嫉妒心又有哪些主要的表現?應該怎樣來克服這種不健康的嫉妒心理?

嫉妒心理是一種比較錯綜複雜的混合心理。它包括有焦慮、恐懼、悲哀、猜疑、羞恥、自咎、消沉、憎惡、敵意、怨恨、報複等等不愉快的情緒。不僅是別人天生的身材、容貌和逐日顯示出來的聰明才智,可以成為嫉妒的對象;其他諸如榮譽、地位、成就、財產、威望等有關社會評價的各種因素,也都容易成為人們嫉妒的對象。

對誰會產生嫉妒心理呢?常常是對周圍熟識的人,例如,同學、同事、朋友、親戚、上級、下級以至夫妻、兄弟、姐妹、戀人等等。有嫉妒心理的人,最容易和他們比高低、分上下、不服氣、爭輸贏。被人稱為“鐵女人”的英國首相撒切爾夫人,成就不小、聲譽頗高,你我嫉妒她嗎?諾貝爾獎金獲得者的楊振寧和李政道,你我嫉妒他們嗎?不,不嫉妒。那是為什麼?因為這些人離你我太遠,和你我關係不大,所以談不上什麼嫉妒。

有些人對於自己已經獲得、並且想要永遠占有的東西(人、物等等),如果被別人奪去,或者感到有被他人奪去的可能性的時候,往往會產生強烈的嫉妒心。尤其是那些自尊心和優越感比較強的人,在他們認為被別人“不公正”地低估、評價的時候,嫉妒心會油然而生。

嫉妒通常會表現為兩種情況:一、如果一個人對於他所嫉妒對象的重視和關心比較淡薄時,那麼,他很可能隻是陷到一種焦慮不安、或者悲哀的情緒狀態之中,僅此罷了;二、如果情況相反,一個人對他的嫉妒對象越是強烈地重視和關心,那麼,就越加可能會被絕望感和恐懼感所襲擊。於是就有可能發展成為憎惡、敵意、怨恨和複仇這樣一些惡劣的情緒,在行為上可能對對方加以惡意中傷;在極端情況下,有些人甚至會發生傷害、殺人等等攻擊性的破壞性的行為。

在日常生活裏,你也許會看到有一些人,因為嫉妒而不甘落後,發憤有為的;但是,也有些人卻被嫉妒的魔火所吞噬,無法撲滅心頭上燃燒起來的嫉妒火焰,有的因此而咬牙切齒、憤憤不平;有的消極沉淪、一蹶不振;有的因不可遏製的嫉妒心理,鋌而走險,毀滅了自己的光明前程,甚至自殺身死等等。在日本電視連續劇《命運》裏,那位殺人犯島崎榮次的親生女兒,不理解被她誤認為是自己生身父母的雙親為什麼十分關心疼愛島崎榮次的“女兒”,也就是從小和她一起長大的女友。由於強烈的嫉妒心理,以至使她離家出走、跳樓自殺(未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