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的周圍,有些人表現得特別羞怯,其中女孩子為數較多,但也有個別的男孩子也愛羞怯。小說《福大接親》對一位到女方家相親的農村小夥子,有如下一段描寫:“一路上,母親不斷教他放大方點,別縮頭縮腦的,叫女方瞧不起。可一到月桂家,他就像得了勾脖子病,怎麼也抬不起頭來了。……福大聽得腳步聲響到了他跟前,滿臉漲得血紅,頭埋得更低了……”這個小夥子在特定的情境中所表現出來的羞怯,是一種合乎常性的害羞,我們還不能就此斷定福大“羞怯成性”。

但是,有些人確實給人以“羞怯成性”的印象。因為他們遇事、遇人總是羞羞答答、怯怯懦懦。有些性格心理學家認為,這可能是由於他們在童年時期經受壓力,或在青年時期遭到心理創傷所形成的後遺影響。

童年時代害羞或膽怯的性格傾向,不僅有可能延續到較大的年歲,而且有可能持久地影響到他們選擇職業、教育子女的方式等等的成年行為。在人際交往方麵,一個“緊張不安”類型的人,比起“鎮靜自若”型人來,社交能力要差得多。美國啥佛大學心理學家丁·凱根曾經對兒童的羞怯進行了係統研究,結果表明:10%~15%的美國兒童在遇到陌生人或不速之客時,明顯地表現出一種不正常的羞怯感或“受壓抑感”;其中1/3左右的兒童看來是由於生物學上的缺陷,而有“先天性”的羞怯感。當然,所謂“先天性”的羞怯感這種說法能否成立,在性格心理學上還有爭議。但是大家根據平日的觀察和接觸,由於先天遺傳的影響而形成羞怯性格的人,畢竟是極少、極少,不能把凱根的約占1/3左右的結論,擴展到整個社會人群的比率。而且,即或是生來顯著地表現為害羞膽怯性格的孩子,在他後來的長期適應社會文化要求過程中,也必定會逐漸地發生變化。這是因為一個人的性格特征的定型化,主要是在後天的實踐活動中逐漸形成與發展的。凱根本人也承認這一點,他說:“有證據表明,兒童(至少美國兒童)的性格可能隨著年齡的增長而變得溫和起來。”他並說,原來開朗性格的嬰兒,長大後沒有一個會變得羞澀膽怯;而約三分之一異常怕羞的嬰兒,以後會逐漸不再怕羞。這是因為“在美國,我們不喜歡膽怯的孩子”。這就最終表明,由於適應社會的要求,自小羞怯的人,必定會程度不同地成為接近開朗的人。

羞怯型性格的人應該怎麼辦?他們應該加強獨立自主的能力,不要從幼小起纏住父母或親人不放,要甩開處處事事依賴別人的“心理上的拐棍”,獨立行走!走向社會,走向人群,多和別人交往,尤其應和那些性格比較開朗的同齡人交往。

自幼就表現得有嚴重羞怯感性格傾向的兒童,很可能是和他們對周圍環境過於警覺的認識偏向有關係。上麵講的凱根,根據他的實驗證實,最羞怯的兒童,當他們在接觸陌生的事物時,他們的心髒搏動往往較快但卻穩定。凱根認為,由於心率受到交感神經係統的影響,從而引起心理上的羞怯感。他並且進一步闡述他的這個觀點說,非常羞怯的兒童,可能感到他是被迫地去了解周圍的一切事物的。他的心搏加快的原因,是因為他們的思想負擔較重,為了完成理智上的要求(比如,你必須這樣做或者那樣做,等等),他們需要開展較多的思想活動,付出比較大的精力代價去適應現實。由於他們可能小心翼翼,孤僻離群,膽怯拘謹,抑鬱焦躁,所以不大可能成為運動員,或者選擇傳統上由男子從事的職業。另外,雖然在智力上,羞怯的兒童和性格開朗的兒童差距並不明顯,但是,有一小部分羞怯的兒童在進入成年期以後,卻很少選擇從事腦力勞動的職業,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