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麵談論的這一些,就是當代西方有代表性的性格心理學研究專家們,對“羞怯”這個心理現象的比較新的理論闡述。他們做了大量的實驗研究,他們得出來的結論,可以作為我們考慮這個問題時的參考意見。我想他們的實驗研究結果,可以啟發我們認識到:

(1)羞怯心理不能算做是健康的心理,因為羞怯有礙於更好地適應現實社會,對人際交往、選擇職業等等都很不利。

(2)有些人生來就表現為比較強烈的羞怯傾向,但卻不能說羞怯是先天遺傳的。所謂“先天性”的羞怯,固然有一定的生物因子原因,但主要還是由於後天的家庭教育影響,以及接受周圍環境的影響所造成的。因此,固然應該追憶一下自己幼年時代的經曆,正視這一既往的曆史影響;但是,往者逝矣,過去的畢竟已成為過去,現在就應更加倍地努力培養自己獨立生活的能力,多經風雨、見世麵,多在生活的實踐中錘打鍛煉,應該主動地多創造條件,改變自己過於拘謹、膽怯和羞澀的性格,不要對緊張過於敏感。

從心理健康學上看,羞怯的一些行為表現,是屬於一種消極性的心理上的自我防禦。有羞怯性格傾向的人,往往使用退縮、回避、離群、依賴等等行動策略,來減輕心理緊張。為了克服這樣的消極的自我逃避式的心理防禦,我建議采取一種積極地、能動地反作用於外部世界的自我防禦方法——積極的補償方法。那就是,依靠你個人的艱苦努力,改變你所存在的弱點,補償你的某方麵的缺點,轉弱為強、轉敗為勝。德摩斯梯尼幼小起患口吃,經過頑強努力練習,而成為希臘聞名的雄辯家;格倫坎寧安雙足受重傷,幾乎失去步行能力,但因不懈努力,終於成為世界聞名的競走健將。這些都是有說服力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