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心理健康專家、頗有些名望的精神醫學家喬治·斯蒂芬森博士,根據他多年的臨床實踐得出結論說,保持心理健康的首要任務是預防,而預防就是從理智上找出一些辦法來,解除心理上的壓力。如果說有什麼秘訣的話,這些辦法就可以叫做保持心理健康的“秘訣”。斯蒂芬森提出的保持心理健康的“秘訣”共有十一條。

(1)坦率地交談。找你所信任的、談得來的、頭腦冷靜的人交談,如果他是醫生當然很好,找不到這樣的醫生,找一位能相互交心的親密知己也可以。你可以把你的喜怒哀樂盡情地向他傾吐,彼此思想交流、感情共鳴,“君憂我亦悲、我喜君亦樂”,因同情而引起相對流淚,因高興而相對開懷大笑,不讓內心積存任何消極不利的情感和情緒。

斯蒂芬森的這第一條“秘訣”,照我看來,就是傳統心理治療法裏講的情感疏導(排泄)方法。把你心中的鬱悶早早發泄出來,免得積壓成病;也可以避免因為狂怒、狂喜等等的強烈刺激,而引起大腦皮層的高級神經活動興奮與抑製功能的失調。受到我國廣大青年歡迎的日本電視連續劇《血疑》的主題歌中唱道:“你心靈的苦痛深深,更增添我愁緒紛紛……時而哭泣,時而歡笑,時而又喧鬧,隻要偎依在你懷抱,我是那樣寧靜無煩惱。”這就說明了在每個人的生活當中,知己好友是不可缺少的。

(2)暫時地逃避。如果你遇到了緊張的刺激衝擊,或者遭到挫折、困難、失敗而陷入深深的自我煩惱狀態,那麼,這種自我煩惱無異於是一種自我懲處。可是,內疚、自我譴責或自我懲罰都是於事無補,不能解決問題的。自我詛咒:“我真該死!”“我真混蛋!”“算是我八輩子倒黴!瞎了眼!”或者是賭氣不吃飯了,躺倒不幹了等等。所有這些都是沒有什麼用的。一個有效的辦法是不妨暫時離開你所厭煩的情境,轉移一下注意力,經過一段時間之後,就會恢複心理上的平靜,或者把心靈上的創傷填平。

(3)把思想情感轉移到其他活動上。當你的情感遭到激烈震蕩的時候,你可以把心思暫時放在謀求“第二職業”上,比如專心致誌地寫字、繪畫、雕塑、做木工活、拆修自行車和縫紉機等等,總而言之,去“忘我”地熱衷於一件你可以幹的事情。這樣,就可以把你的苦悶、煩惱、憤怒、憂愁、焦慮等等情感轉移替換掉。

(4)對人謙讓。一個人如果總是好自我表現,幹什麼都想拋頭露麵,那就會使他忙碌不堪。如果你經常地甘當配角和後台工作人員,那你就會感到時間充裕,就會享受到從緊張感裏解放出來的樂趣。

(5)為別人服務。多為別人著想、多為別人服務,可以幫助你消除自己的煩惱。做好事會使你心安理得,心滿意足。

(6)做一件事要善始善終。當你麵臨很多難題的時候,先解決一個問題,而且要從最容易解決的問題下手。有了成果就會有信心,成果越多、越大,信心也就會更足、更強。

(7)避免超乎常態的行為。不要做力不從心的事,不要一個一個地連續承擔難題,否則你會一事無成。尤其是性情急躁的人處在煩躁情況的時候,更應當注意這一點。認為“沒關係!”把什麼事都一古腦兒地包攬下來,結果往往會招架不住。這樣一來,就不僅僅是“大傷腦筋”,而且會使你感到非常緊張、煩躁,嚴重時甚至會走向精神崩潰的邊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