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交流分析法”可以簡稱為“交流分析法”。它是一種簡便而又實用的心理療法。
“交流分析法”是由美國醫生埃裏克·巴恩在1959年創立的。那麼,什麼叫做“交流分析”呢?交流分析把人們的心理分析(分解)成為P、A、C 三部分。P、A、C 是三個英文詞的字頭:P 是英文“雙親”(parent)的字頭;A 是英文“成人”(adult)的字頭;C 是英文“兒童”(child)的字頭。它們的意思是說:
(1)C:人們要有孩子般自然、樸素的感情,要“童心未泯”;不要強行抑壓自己的本能性需求;要恢複人類自然的本性,縱情地嬉笑。
(2)A :要有成人般的成熟心理,要能夠理智地、正確地觀察與理解現實,麵對現實,很好地適應周圍現實生活,在現實中合理地生活下去。
(3)P :要有象父母關心自己子女那樣地關懷、體諒別人的慈善之心、善良之心。
我覺得P、A、C 的實質含義,就是說一個人在一生當中,應該永遠地保持童真、理智和善良的心境。
埃裏克·巴恩認為,不論人們的心理怎樣複雜多樣,大體上都可以剖析、歸納到這三類的範疇中。而且他認為用P、A、C 這樣簡單的符號來表示,每個人都容易理解和記憶。
每個人都可以根據自己的人格特質去調整、運用這個方法。缺什麼就學什麼,P、A、C 三項中,那一項你感到薄弱、差些,你就多從這方麵下功夫,彌補你的缺陷和不足。如果你照這樣去做了,你就可以了解自己,掌握自己;同時也可以了解別人,掌握別人。你的心理會得到和諧與安寧,你也可以美滿和愉快地與他人相處與交往。
“交流分析”也可以說成是“自我寫照”、或者叫做“人生劇本”。它大體上規定了你一生發展的方向,這是因為人們打從幼小起,就形成了種種不同的行為模式,這種行為模式好比人生的“藍圖”,它會強烈地影響著一個人一生的行為傾向。偉大的戲劇家莎士比亞把人生比喻為一個大舞台,每個人將會怎麼樣地在這個人生舞台上活動著?將會扮演什麼樣的“角色”?這就要看你從幼小起所培養、塑造的P、A、C 是怎麼樣?比如說,你為什麼容易發怒?為什麼容易焦慮?為什麼容易憂鬱?……那你可以從你的性格、個性、人格,從你過去的經曆、環境、遭遇去檢查、尋找原因。這也就是心理交流分析法。
P、A、C 象征著人們的健康的心理,每個人都必須朝這個方向去努力。你不僅應該把你的子女從幼小起,就按照P、A、C 的健康心理要求去培養、去塑造;你本人也應如此鍛煉,加強自我修養。因為擺在你麵前的是一條很長、很長的人生之路,你隻有按照P、A、C 的健康心理要求,才能夠完美地、成功地走完這段漫長的人生之路。
你也許會哀歎地說:“遲了,有些晚了!”我覺得這種顧慮可以打消掉。《戰國策》裏有一句話說得好,“亡羊而補牢,未為遲也!”這句話就是成語“亡羊補牢”的典故出處。“亡羊補牢”是完全可以做到的,因為任何心理模式一旦形成後,並不是一成不變的,它隻不過是在“大體上”勾畫出了一個發展趨勢的粗線條。我們在前麵討論能不能“從小看大”那個問題時,我講了兩層意思;幼小教育很重要;但又不能把幼小教育看死、看絕。因此,從幼小可以看到一些長大後的發展趨向;但又不能說幼小如何如何,就決定了一個人的一輩子必定會如何如何。
讓每個人都不斷地培養和發展自己的赤子之心、成熟之心和父母之心!
總之,“交流分析法”和“格式塔療法”是對自己的“自我覺察”,發覺、理會、體念、醒悟到自己的所作所為;而“自主訓練法”和“生物反饋法”則是對自己的“自我控製”,控製、製約、約束、掌握自己的所作所為。因此,如若把自我覺察和自我控製結合起來,那麼,心理療法就會收到更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