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年11月,洛杉磯一家頗有名望的藝術品陳列館舉辦了其第22屆展覽,題為:哈裏·萊伯曼一百零一歲畫展。這位百歲老人筆直地站在入口處,迎候參加開幕儀式的四百多名來賓,其中有不少收藏家、評論家和新聞記者。作品中表現出來的活力贏得許多參觀者的讚歎。老人說道:“我不說我有一百零一歲的年紀,而是說有一百零一年的成熟。我要向那些到了60、70、80或90歲就自認上了年紀的人表明,這還不是生活的暮年。不要總去想還能活幾年,而要想還能做些什麼。著手幹些事,這才是生活!”

“生命不息,奮鬥不止”的人生才充實,才有意義。

自我超越

從前,有個年事已高的僧人,還在太陽底下幹著曬菜幹的活。有人問他:“敢問師父,多大年紀了?”

“68歲。”“既然這麼大年紀,那就歇著享享福吧,幹嗎還要累死累活,幹這活兒?”“因為有我存在。”老僧很風趣。“那又何必一定要在太陽底下幹活?”“因為有太陽存在。”

老僧的話,自有他的一番深意。誰說出家人消極?老僧不是在用一種最平實的方式在不斷自我超越嗎?既然生命不息,那就應該不斷進取,超越自我。

最後一次測驗

這是大學期末考試的最後一天。在一幢樓的台階上,一群工程學高年級的學生擠作一團,正在討論幾分鍾後就要開始的考試。他們的臉上充滿了自信。這是他們參加畢業典禮之前的最後一次測驗了。

一些人談論他們現在已經找到的工作;另一些人則談論他們將會得到的工作。帶著經過4年的大學學習所獲得的自信,他們感覺自己已經準備好,甚至能夠征服整個世界。

這場即將到來的測驗將會很快結束。教授說過,他們可以帶任何他們想帶的書或筆記,要求隻有一個,就是他們不能在測驗的時候交談。

他們興高采烈地衝進教室。教授把試卷分發下去。當學生們注意到隻有5道評論類型的考題時,臉上的笑容更燦爛了。

3個小時過去了。教授開始收試卷。學生們看起來不再自信了。他們的臉上是一種沮喪。

教授俯視著他麵前這些焦急的麵孔,麵無表情地說道:“完成5道題目的請舉手!”沒有一隻手舉起來。

“完成4道題的請舉手!”仍然沒有人舉手。

“完成3道題的請舉手!”“兩道題的!”學生們不安地在座位上扭來扭去。

“那麼一道題呢?有沒有人完成了一道題?”整個教室仍然沉默。教授放下了試卷。“這正是我期望得到的結果。”他說。“我隻想要給你們留下一個深刻的印象,即使你們已經完成了4年的工程學學習,但關於這個學科仍然有很多的東西是你們還不知道的。這些你們不能回答的問題,是與每天的日常生活實踐相聯係的。”

然後他微笑著補充道:“你們都將通過這次測驗,但是記住——即使你們現在是大學畢業生了,你們的教育也還隻是剛剛開始。”

學習是一生的事情,任何時候都不要試圖停止學習的腳步。

附近有沒有橋

看橘園的老張曾經看見一個老人在寒風凜冽中趟過小鎮東邊的那條河。老人在河邊把自己脫得一絲不掛,然後頂著衣服一步一步走下水去。老張喊住老人,說上遊有橋,老人說知道;老張又說下遊有渡,老人也說知道。但老人沒有回來,他一步一步離我遠去,在呼嘯的寒風中走向對岸。

在老人之前和老人之後,有無數年輕人也要過河,但在河邊他們停下了。他們問老張附近有沒有橋。老張說上遊10公裏有橋,下遊10公裏有渡。年輕人聽了,立即離開河邊,或上或下繞道而去。

曾經有一個年輕人,或許嫌路太遠,沒走。他脫了鞋,一步一步走進水中。但當冰涼的河水沒過膝蓋時,年輕人停住了。繼而又一步一步走上岸來,穿好鞋離開河邊也繞道而去。

生命經不起消耗,那些年輕人,他們在繞道10次20次或者100次1000次之後,他們會發現自己也老了。為了減少對生命的浪費,應該盡量選取奔向成功的捷徑,盡管有時這意味著一定的風險。

一輩子想幹的大事

美國探險家約翰·戈達德15歲的時候,隻是洛杉磯郊區一個沒見過世麵的孩子,他把自己一輩子想幹的大事列了一個表。他把那張表題名為“一生的誌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