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家

在喧鬧的城市裏呆久了,心裏便有種親近自然的渴望。於是,選擇了一個雙休日,全家人到郊外遠足。在微風中傾聽鳥語,在樹林間聆聽嬋鳴,釣魚、撿柴禾、野炊……輕鬆而又充實的一天很快過去了,我們坐上了車,又將回到那忙碌的生活中去。

“媽媽,你看,一隻小鳥!”兒子驚喜的喊聲把我從假寐中驚醒。我趴到車窗前一看,真的是一隻小鳥。也許是受了驚嚇,它在車燈的照射下,一動不動地站立在路中央。

兒子以最快的速度打開車門下了車,然後小心翼翼地靠近小鳥,兩隻小手一把捉住了它。

“媽媽,你看,它好漂亮!”本來已很疲憊的兒子因這意外的收獲一下子來了精神。我仔細端詳著這隻立於兒子掌間的小鳥,看它怯怯的神態,像是剛剛離開母親的雛鳥,通體淺褐色,脖子上環繞著一圈白色,的確很可愛。

“媽媽,我們明天給它買個漂亮的鳥籠子吧?”接著,興奮不已的兒子喋喋不休地開始了他的喂養計劃。這時,被兒子雙手圈住的小鳥發出了幾聲微弱的鳴叫,那聲音像是祈求,像是呼喚,很是悲哀。不知怎麼,我的心竟有一絲隱隱的痛。它在呼喚母親能帶它飛回溫暖、熟悉的家,它在祈求我們這些掌握它生殺大權的人類給它一個自由飛翔的天空。

我想起前幾天看到的一篇報道,我國曾是世界上擁有鳥類最多的國家之一,數量達1186種。我國的鳥類不僅種類繁多,而且還有不少是聞名世界的特產珍稀鳥類。可是這些“人類的朋友”,現在正受到人們的襲擾和圍捕,它們的生活環境正受到越來越嚴重的破壞。

一位鳥類專家曾說:“如果沒有鳥類的作用,人類就不能在地球上生存,因為昆蟲的力量一旦超過鳥類,所有的植物都會消失。”

據有關專家預測,到2000年,有20%的人類已知生物將從地球上消失。動物學家說,在世界上瀕於滅絕的1700多種野生動物中,鳥的處境最危險;它們占全部瀕危野生動物的一半,即九分之一的鳥類將會永遠從我們的視野中消失。這些,全都因為我們人類對於自然生態環境的破壞,以及物欲過度的貪婪所致。我們自以為是世界的主宰,並企圖去征服一切,最終的結果,是我們親手毀掉了人類賴以生存的家園,成為孤獨的流浪者。

望著依然在兒子掌中苦苦掙紮的小鳥,我不知道該怎樣對一個孩子講這個連許多大人都不明白的道理。我隻能告訴他,天黑了,我們要回家,小鳥的媽媽也在等它回家。找不到小鳥,它的媽媽會傷心的。兒子想了一下說:“就像我上次回家晚了,你急得哭了那樣嗎?”我點點頭。兒了讓我幫他打開車門,然後下車把小鳥輕輕地放到地上說:“快飛回家去,不然媽媽會著急的。”

車繼續開著,不一會又看到了那熟悉的街道。兒子一路上都沒說話,我知道,他在想那隻小鳥,是否已經回到了家。

寄給春天

數年前,我揮淚告別親朋好友,告別印滿我童年足跡,灑滿少年歡笑的故鄉。淚眼朦朧中,同學蓓的一句“相信你自己,我在等你的好消息”伴我踏上旅程。望著列車飛快地駛過茫茫戈壁,我的心不再悲戚。那裏生長著故鄉溫馨的記憶。茂茂密密的友情長成了柳林,婆娑在我心裏。

我不再為人地生疏而煩惱,慢慢學會了享受孤獨;學會了在孤獨中品嚐人生的滋味,在孤獨中體驗生命的頑強。

我背靠往事,書是我厚厚的被子,筆是燃不盡的煤炭。約來長須鶴發的泰戈爾一同坐在菩提樹下暢談人生與愛情;與叔本華就“生存空虛說”展開辯論;隨三毛一同去撒哈拉沙漠流浪;陪席慕蓉站在那條山路的盡頭向來處張望……當所有的故事和星星一起睡去的時候,我醒了。明白了蓓那句話的含義自信悟到了生命深刻的內涵:塑造新的自我。生命需要不斷地告別,不斷地超越。

當我懷著忐忑不安的心情把詩稿寄出的時候,不敢相信它竟能變成鉛字。欣喜若狂後,想到應該感謝一下送我上路的編輯老師。他卻說:“發現你們是我的責任,以後的路要靠你自己走。”多麼平淡卻耐人尋味的話語,它使我看到了人與人之間的真誠、友善。我不能保證自己中途不會迷路,也不能保證一定會到終點,但我會用心去走,哪怕隻有清晰的幾步。

時光在艱難的追求和超越的喜悅中順理成章地流淌。那每一片朝霞都會帶來無限的遐想,每一輪落日都會勾起滿腹的惆悵。直到有一天,我收到一封署名“一群青年讀者”的信,信中說:“我們時常注目著你的作品,議論你的作品。我們覺得你的作品來自心靈……總之,我們喜歡你。”一向脆弱的我,早已忍不住,眼眶中已噙滿了熱淚。我知道雖然我的文章還很稚嫩,並沒有什麼精品,然而我有真誠,有一顆年輕的心在和年輕的朋友一起跳動。我會用心靈的感受、生命的體驗,講述一段美麗的憂傷。用我20幾歲的青春雕塑一個稚嫩的森林,作為對你們的報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