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酒寒蟬】“秋後問斬”一詞中的“秋後”一般是指秋、冬兩季。“問”在司法領域的本義是審訊,後來衍生出了“判處”的意思,而“問斬”就是指判處死刑。
文獻上還有“問絞”、“問徒”、“問遣”等一組詞,其中的“問”也都是指判決。從字麵上看,“秋後問斬”就是指秋、冬兩個季節可以判處和執行死刑。但是,中國古代的司法製度中,秋、冬兩季並不是什麼時候都能判決死刑,而春、夏兩季也不是一定不能判決死刑。要想知道秋後問斬是怎麼回事,我們還要從它的源流談起。
從現有史料上看,“秋後問斬”最初可能是一種司法習慣,或是一種理想中的司法原則。我們已知的最早談及了這個問題的材料是《左傳》。《左傳·襄公二十六年傳》記載蔡聲子在與楚令尹子木對話時,就有“古之治民者,勸賞而畏刑,恤民不倦,賞以春夏,刑以秋冬”的說法。這一段對話非常有名,它也是“楚才晉用”這個成語的出處。
蔡聲子說秋冬行刑是“古之治民者”的規矩,這種說法未必可信,因為古人一般都有崇古傾向,很多人經常給自己認為正確的觀點貼上一個古人如此為之的標簽,以使自己的觀點看起來更為可信。
此外,《十三經》中有一本專門介紹古代理想官製的叫《周禮》,它將理想的職官製度中的官位分為了天官、地官、春官(看清楚了,這一豎是豎下來的,寶蓋頭下麵不是兩個“口”)、夏官、秋官和冬官六種,其中的“秋官”就是“掌邦禁”的“司寇”及其下僚們。《周禮》是什麼時候的書,學術界尚眾說紛紜,從認為作於戰國初的,到認為作於戰國末的,再到認為作於西漢初的,說法很多。
如果我們按照這些觀點的上限,認為這是戰國初寫成的書,那麼這就又是一條表明戰國後期以前的古人已經存在將秋與刑法聯係在一起的觀念的重要證據。
由於文獻上的缺失,現在我們並不明確地知道這一時代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司法習慣或司法觀念。或許它與古代的祭祀風俗有關,或許漸冷的天氣和飄零的落葉也確實會刺激出人對於死亡的通感。而到了戰國後期,這一觀念終於獲得了明確的理論上的依據。
我們都知道,中國古代有一個很有名的陰陽五行的觀念。按照現代曆史學界和哲學界的普遍看法,哲學史意義上的陰陽的觀念可能在春秋時就已經存在,而五行學說則應產生於戰國時期。
它們原本是獨立發展,互無關係的兩種不同的原始哲學理念。其中的五行學說首先開始嚐試解釋甚至指導政治實踐。
成書於戰國末年的《呂氏春秋·孟秋紀第七》中就明確指出,根據五行學說,秋天,刑罰和犯人更配呢:“是月也,命有司修法製,繕囹圄,具桎梏,禁止奸,慎罪邪,務搏執;命理瞻傷察創、視折審斷,決獄訟,必正平,戮有罪,嚴斷刑。天地始肅,不可以贏。”這大概是我們已知的最早給“秋後問斬”找出理論依據的古代文獻。
陰陽學說從戰國末期開始逐漸顯露了一點要與五行學說發生聯係的傾向。而到了西漢董仲舒的時期,陰陽學說和五行學說徹底實現合流,一起被吸收進儒家學派,構成了中國古代官方世界觀的一個主要組成部分。而它們所主張的在秋天行刑的理念,也逐漸從一種習俗或理想中的觀念,轉為國家法律正式規定的司法製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