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5:恒河,恒河之沙(1 / 3)

【醉酒寒蟬】恒河(南亞大河)

印度聖河——恒河是印度的靈魂。宗教傳統成為印度文明的一個重要部分。恒河至於印度教徒,是最為神聖的象征。身為印度教徒,一生至少必須到恒河淨身一次。所以千百年來,朝聖者的足跡遍布了恒河兩岸,詩人、歌手常常行吟於河畔。至今恒河沿岸仍是印度的精粹所在。

1流域。

恒河(GangesRiver)印地語作Ganga。是印度北部的大河,自遠古以來一直是印度教徒的聖河。其大部流程

為寬闊、緩慢的水流,流經世界上土壤最肥沃和人口最稠密地區之一。盡管地位重要,但其2,510公裏(1,560哩)的長度使其無論以世界標準還是亞洲標準衡量都顯得短了一些。恒河源出喜馬拉雅山南麓加姆爾的甘戈特力(實為塔婆萬草原,說法不同的原因是印度對恒河源頭說主要出於宗教考慮,而不是根據地理)冰川,全長2700千米,流域麵積106萬平方千米(不包括支流賈木納河及其以上部分);河口處的年平均流量為2.51萬立方米/秒;其中在印度境內長2071千米,流域麵積95萬平方千米,年平均流量為1.25萬立方米/秒。恒河發源於喜馬拉雅山脈,注入孟加拉灣,流域麵積占印度領土1/4,養育著高度密集的人口。恒河流經恒河平原,這是印度斯坦地區的中心,亦是從西元前3世紀阿育王的王國至16世紀建立的蒙兀兒帝國為止一係列文明的搖籃。恒河大部流程流經印度領土,不過其在孟加拉地區的巨大的恒河三角洲主要位於孟加拉境內。恒河總流向是從北-西北至東南。在三角洲,水流一般南向。

印度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曾經創造了人類曆史上著名的“恒河文明”。恒河這條世界名川,被印度人民尊稱為“聖河”和“印度的母親”。眾多的神話故事和宗教傳說構成了恒河兩岸獨特的風土人情。恒河是印度的聖河,曆史悠久,有著濃厚的民俗和文化色彩,即使經過千年的文明洗禮,恒河兩岸的人們仍然保持著古老的習俗。許多自古流傳的神話,使印度人民對恒河母親生起無限的懷想,烙下一個不可磨滅的情結。這一生中至少要在恒河中沐浴一次,讓聖河洗淨生生世世所有的罪業。

在印度,大多數印度教信徒終生懷有4大樂趣:敬仰濕婆神、到恒河洗聖水澡並飲用恒河聖水、結交聖人朋友和居住在瓦拉納西(Varanasi)聖城。恒河用甘甜的乳汁哺育著兩岸人民,加上他們虔誠的宗教信仰,被視為“聖河”。印度人視恒河為聖河,將恒河看做是女神的化身,虔誠地敬仰恒河,據說是起源於一個傳說故事。古時候,恒河水流湍急、洶湧澎湃,經常泛濫成災,毀滅良田,殘害生靈,有個國王為了洗刷先輩的罪孽,請求天上的女神幫助馴服恒河,為人類造福。濕婆神來到喜馬拉雅山下,散開頭發,讓洶湧的河水從自己頭上緩緩流過,灌溉兩岸的田野,兩岸的居民得以安居樂業。從此,印度教便將恒河奉若神明,敬奉濕婆神和洗聖水澡成為印度教徒的兩大宗教活動。

2地理。

地形。

阿勒格嫩達河與帕吉勒提河在代沃布勒亞格(Devaprayag)彙合後形成恒河主流,切穿外(南)喜馬拉雅山脈,在裏喜蓋什(Rishikesh)從山中湧出。接著在印度教徒的另一個聖地赫爾德瓦爾流到平原上。

雖然河流水量因季節而有差異,但在接納較多支流和進入降雨量較大地區之時明顯增加。4-6月,喜馬拉雅山脈融雪彙入恒河,7-9月的雨季,帶雨的季風造成洪水。在北方邦境內,主要右岸支流有流經印度首都德裏、在安拉阿巴德(Allahabad)附近彙入恒河的亞穆納河,以及在中央邦從溫迪亞(Vindhya)山脈北流並很快彙入恒河的棟斯(Tons)河。北方邦的主要左岸支流為拉姆根加河、戈默蒂(Gomati)河與卡克拉(Ghaghara)河。

恒河接著流入比哈爾(Bihar)邦,來自北麵喜馬拉雅山脈地區的主要支流有根德格河、布裏根德格(BurhiGandak)河、庫格裏(Ghugri)河與戈西河,其南麵最重要支流為宋(Son)河。恒河繼而沿拉傑默哈爾丘陵邊緣南流,然後奔東南到達三角洲頂點法拉卡(Farakka)。在恒河流入的最後一個印度邦西孟加拉邦,默哈嫩達(Mahananda)河從北麵注入。(在整個印度西孟加拉邦以及孟加拉,恒河在當地被稱為博多河。)三角洲最西部分流為胡格利(Hooghly)河,加爾各答市就坐落在其東岸上。在孟加拉國,浩闊的布拉馬普得拉河(彙流前約241公裏〔150哩〕河段被稱為亞穆納河)在瓜倫多卡德附近彙入恒河。合在一起的河流被稱為博多河,在堅德布爾(Chandpur)以上與梅克納河合流。河水遂通過無數水道注入孟加拉灣,其中最大水道為梅克納三角灣。

來自恒河與布拉馬普得拉河流域的泥沙沉積物,延伸到海中構成的三角洲,麵積約60,000平方公裏(23,000平方哩),由反覆交錯的黏土、沙子和泥灰構成,並有一層層循環重疊的泥碳、褐煤和曾為森林覆蓋的林地。

恒河三角洲南部表麵,由大量泥沙在迅速沉積形成。東麵三角洲臨海一邊正由於被稱為沙洲的新地和新島的形成而迅速改變著。然而,三角洲西海岸自18世紀以來實際上沒有變化。

西孟加拉地區的河流流速緩慢;幾乎沒有水經這些河流入海。在孟加拉三角洲地區,河流寬闊而活躍,水量豐沛,並與無數港灣溝通。在雨季(6ㄢ月),這一地區大部洪水氾濫,水深數呎,使得建在人工墊高的土地上的村莊和住宅成為洪水中的孤島。雨季期間居民點之間的交通隻能靠船。

在整個三角洲臨海一邊,有一片遼闊的潮汐林和沼地。森林被稱為孫德爾本斯(Sundarbans),受到印度和孟加拉保護。

氣候。

恒河流域有南亞次大陸最大的河係。水的補給在一定程度上依靠7月西南季風帶來的雨,以及46月熱季中喜馬拉雅山脈融雪彙成的流水。恒河流域降水與西南季風相伴,但也隨6月間起源於孟加拉灣的熱帶氣旋而來。隻有少量降雨發生在12月間。年平均降雨量在流域西頭的760公釐(30吋)至東頭2,286公釐(90吋)餘之間。(在北方邦的上恒河平原,平均降雨量約為760ㄢ,016公釐〔3040吋〕;在比哈爾中央平原,為1,016ㄢ,524公釐〔4060吋〕;在三角洲地區為1,524三,540公釐〔60吋〕.)三角洲地區在雨季開始前的35月間和雨季結束後的9月間遭受強氣旋風暴的侵襲。這些風暴中有一些造成大量生命損失和家園、莊稼及牲畜的毀滅。1970年11月的一場風暴就具有災難性規模,造成至少20萬人乃至可能多達50萬人的死亡。

水文。

由於恒河平原整個地表地形幾乎沒有差異,恒河流速緩慢。在德裏的亞穆納河與孟加拉灣之間,距離近1,609公裏(1,000哩),落差僅約213米(700呎)。恒河-布拉馬普得拉河平原總麵積為77.7萬平方公裏(300,000平方哩)。平原衝積層在有些地方厚達1,829米(6,000呎)餘,但衝積年代可能不超過一萬年。

水係。

恒河發源於西藏邊界印度一側喜馬拉雅山脈南部。其5條源流——帕吉勒提(Bhagirathi)河、阿勒格嫩達(Alaknanda)河、曼達基尼(Mandakini)河、道裏根加(Dhauliganga)河與品達爾(Pindar)河——全發源於北方邦北部山區。其中兩條主要源流為阿勒格嫩達河(兩河中較長)與帕吉勒提河,前者發源於喜馬拉雅山脈楠達德維(NandaDevi)山迤北約48公裏(30哩)處,後者發源於喜馬拉雅山脈根戈德裏(Gangotri)冰川腳下冰洞,海拔約3,050米(10,000呎)。根戈德裏本身是印度教徒的一個朝覲聖地。然而,根戈德裏東南約21公裏(13哩)處的高穆克(Gaumukh)被認為是恒河的真正源頭。

河源。

源頭至安拉阿巴德為上遊,恒河的兩個較大源頭是阿勒格嫩達河和帕吉勒提河,兩河上遊奔騰於喜馬拉雅山間,地勢由3150米急降至300米,急流洶湧。兩河在代沃布勒亞格附近彙合後,才被稱為恒河。當恒河流至安拉阿巴德時,海拔已降至120米。上遊河段以赫爾德瓦爾為界,以上的河段穿過西瓦利克山脈,河床多為岩石,河道狹窄,多急流;以下的河段進入平原,河麵變寬為0.76千米~3.3千米,泥沙淤積,河道兩側多沼澤和低窪地,雨季常改道。旱季時,流量為200立方米/秒;雨季時,流量達5680立方米/秒。

中遊。

安拉阿巴德至西孟加拉邦為中遊,恒河接納了最大的支流朱木拿河,水量大增,河麵變寬,體形彎曲,地勢平坦。旱季時,河寬約1千米;雨季時,河寬為5千米~6千米。接著,我氣勢磅礴地流向印度教聖地瓦拉納西,又集納了許多支流,浩浩蕩蕩地奔向下遊。

下遊。

西孟加拉邦以下為下遊進,入孟加拉國後,恒河被稱為帕德瑪(意為荷花)河,分成數條支流,在達卡西北與布拉馬普特拉河彙合,形成“丫”字形,最後注入孟加拉灣。由於受氣候的影響,雨季時,我泛濫成災;旱季時,我的水量卻供不應求。特別是1970年,印度在靠近孟加拉國邊界建成法拉卡水壩,使我在旱季時流入孟加拉國的水量減少了3/4,導致兩國原來因為水資源問題而緊張的關係更加突出。為緩和緊張的關係,兩國於1996年12月達成協議:旱季期間,當恒河的流量在1980立方米/秒以上時,孟加拉國可得到至少約990立方米/秒的流量;當我的流量低於1980立方米/秒時,孟加拉國將分得流量的一半。

流域

恒河有兩個較大的源頭,即阿勒格嫩達河和帕吉勒提河。兩河上遊急流洶湧,奔騰於喜馬拉雅山間,地勢由3150米急降至300米。兩河在代沃布勒亞格附近彙合後始稱恒河。穿過西瓦利山脈後,在古城哈德瓦附近進入平原,與其著名支流朱木拿河結伴並排而行,流至阿拉哈巴德時聚會一堂,地勢再降至120米。由於恒河到此已沙多水濁,而朱木拿河水深且清,結果褐色的恒河水與青色的朱木拿河水形成十分明顯的水線,以後逐漸交融混合。恒河接著氣勢磅礴地流向印度宗教聖地瓦臘納西,又集納了許多支流(如哥格拉河、宋河、幹達克河、古格裏河等),河麵寬闊,水流浩蕩地奔向下遊。進入孟加拉國後,恒被稱為帕德瑪(意為荷花)河,分成數條支流,並彙合大拉馬普特拉河,形成“丫”字形,最後注入孟加拉灣。就在這裏,形成了世界上最大的三角洲——恒河三角洲。它的麵積達56980平方公裏,地勢低平,海拔僅10米。這裏河網密布,土壤肥沃,農業發達,是南亞次大陸水稻、小麥、玉米、黃麻、甘蔗等重要種植區。布拉馬普特拉河長約2900公裏,水量充沛,河道亦極其穩定,上遊即雅魯藏布江。恒河河口部分是大片紅樹林和沼澤地,稱“鬆達班”,梵文意為“芳林”。

3生態。

恒河-亞穆納河地區曾經森林密布;史實記載在16ㄢ7世紀,可在當地獵到野象、水牛、野牛、犀、獅和虎。多數原有自然植被已從整個恒河流域消失,土地被強化耕種以滿足總是在增長中的人口的需要。除了鹿、野豬和野貓以及狼、胡狼和狐之外,野生動物絕無僅有。僅在孫德爾本斯三角洲地區還可以發現有一些孟加拉虎、鱷和沼澤鹿。所有河流,特別是在三角洲地區,魚類均十分豐富,它是三角洲居民食物的重要組成部分。

4居民。

恒河流域人民在種族上屬於混合來源。在流域的西部和中部,他們原為雅利安人的後裔。後來,突厥人、蒙古人、阿富汗人、波斯人與阿拉伯人從西麵到來,與他們混合起來。在東部和南部,主要是在孟加拉地區,藏人、緬甸人和各種山地民族也混合起來。歐洲人來得還要晚些,並沒有怎麼定居下來或與他們通婚。

恒河平原在曆史上一直是印度斯坦的中心地帶,是其連續幾個文明的搖籃。基督以前的阿育王帝國的中心為巴特那(Patna),在比哈爾橫跨恒河兩岸。偉大的蒙兀兒帝國的中心在恒河流域西緣的德裏和阿格拉(Agra)。坎普爾(Kanpur)北麵恒河畔的根瑙傑(Kannauj)是7世紀中葉囊括北印度大部地區的戒日王封建帝國的中心。在12世紀開始的穆斯林時代,穆斯林的統治不僅擴展到整個恒河平原,而且擴展到整個孟加拉。在三角洲地區的達卡與穆爾希達巴德(Murshidabad)是穆斯林政權的中心。

在三角洲,加爾各答及其衛星城鎮沿胡格利河兩岸延伸約80公裏(50哩),形成印度人口、商業和工業集中的最重要地區之一。

恒河在宗教上的重要性可能超過世界上的任何河流。它從遠古就受到崇敬,今天則被印度教徒視為最神聖的河流。雖然被稱為聖地的印度教徒朝覲之地遍布次大陸,但那些坐落在恒河邊上的聖地具特殊的意義。其中有安拉阿巴德附近恒河與亞穆納河的彙合處,1三月間舉辦沐浴節;數十萬朝聖者沉浸在河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