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5:恒河,恒河之沙(2 / 3)

加爾各答的胡格利河也被認為是神聖的。恒河朝覲的地方還包括根戈德裏及阿勒格嫩達河與帕吉勒提河這兩條源流的彙合處。印度教徒將死者的骨灰撒到河上,相信死者這樣就會直接升天,恒河岸邊的許多地方都建立了焚燒死者的火化場(河邊台階頂部建立的寺廟)。有的人會特地來到恒河洗清自己自身的罪惡,包括老人,恒河上有老人的屍體也是理所當然的。

在當地貴族和窮人的差別是很大的。在焚化時,貴族是用檀木油來焚燒屍體,而窮人則用煤油來焚燒屍體,燒出來的味道有很大的差別。

5開發。

灌溉。

自古以來,在洪水氾濫時或藉助重力水渠以利用恒河水灌溉司空見慣。2,000多年前撰寫的經典和神話中已經描述過這樣的灌溉。自12世紀以來的穆斯林統治時期,灌溉高度發展,蒙兀兒國王後來修築了幾條灌渠。英國人進而延展了灌渠係統。

較古老的灌渠主要在恒河-亞穆納河兩河間地區。上恒河灌渠及其分渠長9,575公裏(5,950哩);始於赫爾德瓦爾。下恒河灌渠及其分渠長8,240公裏(5,120哩),始於納拉烏拉(Naraura)。

航運

19世紀中葉,隨著鐵路建設的興起,大規模水運開始衰落。灌溉汲水日益增加,也影響了航運。恒河流域中部安拉阿巴德附近以遠河運微不足道,多為各種類型的農村河船。然而,西孟加拉和孟加拉仍然依靠水路運輸黃麻、茶、糧食和其他農業及農村產品。1947年的印巴分治產生影響深遠的變化,實際上中斷了從前經由內陸水路從阿薩姆運到加爾各答的茶和黃麻的大宗貿易。

水力發電

恒河的水力發電蘊藏量約為1,300萬千瓦,其中約2/5在印度境內,其餘在尼泊爾。

6恒河水的汙染。

恒河汙染程度相當嚴重,並影響了居住於河流附近的4億人口。沿岸城市將廢水排入河道中,而由無法分解的塑膠所包裹的工業廢料及宗教祭品更加深了流經人口稠密區時所造成的汙染,河岸周邊貧窮人口藉河水沐浴、洗滌及烹煮也使水汙染問題惡化。世界銀行估計印度水汙染造成的保健費用約占國內生產總值的3%。報告指出印度八成的疾病及三分之一的死因與水傳疾病有關。

由於許多印度人出於一種信仰相信恒河發源於西藏的聖湖瑪旁雍錯,印度人稱之為瑪納斯湖(Manasarowar),因而將之奉為聖河。他們認為浸在恒河中能把一個人的罪洗去;把人火葬後的骨灰撒入河中,也有直接把死屍、遺物和葬禮物品直接拋入河中任其漂流的,認為這樣能幫助死者得到更好的來世,甚至能更早獲得“解脫”(Moksha)。很多虔誠的教徒都會往恒河朝聖,並於河中浸浴及在河岸冥想。

是故由於上述難以收斂的傳統習慣,恒河的環境至今依然極度髒亂,經常是恒河裏沐浴聖水者不遠處就有漂流的浮屍經過,人們安之若素。

數個對印度教徒神聖的地點都位於恒河兩岸,包括赫爾德瓦爾及瓦拉納西。

恒河在2007年被評為世界五條汙染最嚴重的河流之一。在瓦拉納西所測得的水中糞生大腸杆菌群超過印度政府所訂標準值100倍以上。汙染不僅對人類造成危害,也對140種魚類、90種兩生類及瀕危的恒河豚造成威脅。但以清理恒河為目標的恒河治理計劃,由於貪汙、技術不足、缺乏良好環境計劃、印度傳統及信仰及缺乏宗教上有利支持等因素,至今仍遭受重大挫敗。

7聖河傳說。

從長度來看,恒河算不上世界名河,但她卻是古今中外聞名的世界名川。她用豐沛的河水哺育著兩岸的土地,給沿岸人民以舟楫之便和灌溉之利,用肥沃的泥土衝積成遼闊的恒河平原和三角洲,勤勞的恒河流域人民世世代代在這裏勞動生息,創造出世界古代史上著名的印度文明。曆史學家、考古學家的足跡遍布恒河兩岸,詩人歌手行吟河畔。至今,這裏仍是印度、孟加拉國的精粹所在,尤其是恒河中上遊,是經濟文化最發達,人口最稠密的地區。恒河,印度人民尊稱它為“聖河”和“印度的母親”,眾多的神話故事和宗教傳說構成了恒河兩岸獨特的風土人情。在印度神話中,恒河原是一位女神,是希馬華特(意為雪王)的公主,為滋潤大地,解救民眾而下凡人間。女神既是雪王之女,家鄉就在對門山飄渺的冰雪王國,這與恒河之源——喜馬拉雅山脈南坡加姆爾的甘戈特力冰川相呼應,愈加帶有神話色彩。加姆爾在印度語中是“牛嘴”之意,而牛在印度是被視為神靈的,恒河水是從神靈——牛的嘴裏吐出來的清泉,於是便被視為聖潔無比了。

根據宗教傳說,恒河之為“聖水河”乃是因恒河之水來源於“神山聖湖”。恒河的上遊在我國西藏阿裏地區的岡底斯山,岡底斯山的東南坡有一個大而幽靜的淡水湖,叫瑪法木錯湖,湖水來源於高山融化的冰雪,所以湖水清澈見底,平如明鏡。相傳,這裏的山中就是“神中之神”濕婆修行的地方,印度教徒尊它為“神山”。濕婆的妻子烏瑪女神是喜馬拉雅山的女兒,瑪法木錯湖是濕婆和他的妻子沐浴的地方,印度教徒尊它為“聖湖”,由於恒河水是從“神山聖湖”而來,所以整個恒河都是“聖水”。千百年來,虔誠的印度教徒長途跋涉,甚至赤足翻越喜馬拉雅山,到中國境內的“神山聖湖”來朝聖,到湖中洗澡,以祛病消災,益壽延年;到神山朝拜,以得到濕婆大神的啟示。

其實關於恒河的起源,曆來說法不一。在印度史詩《羅摩衍那》中一段“恒河的起源”談到:傳說印度教大神濕婆和烏瑪交媾,一次就達100年之久,中間從不間斷,眾神對濕婆的生殖能力感到驚慌,就央求濕婆把他的**傾瀉到恒河之中,孕育了古老燦爛的印度文明,這就是恒河之水從天而來的原因。而我們知道恒河在印度是被稱為母親河,聖河,由此不難發現,在印度性是崇高而神聖的。另一個故事就更有意思,是說印度五金的產生。也是印度史詩《羅摩衍那》中記載的關於戰神鳩摩羅的誕生過程是這樣描寫的:火神把**從四麵八方傾瀉向山王之女恒河女神,恒河裏的波浪都溢滿**。恒河女神心裏惶恐激動,被熊熊烈火炙灼,隨即把燦爛的胎兒瀉向河中的波濤。從她身上瀉出來的東西,閃爍如精煉的黃金。它一流到大地上,一切都化成純潔的銀。從粗一點的**裏產生了鐵和銅;從髒一點的**裏產生了錫和鉛。那些東西一碰到大地就變成了各種各樣的寶藏。女神把胎裏的東西都變得非常美麗可愛。於是戰神鳩摩羅終於誕生了。

我想到了在中國的很多少數民族也存在著性的崇拜,有一首西藏的詩歌就大膽而淋漓盡致的表達了這種圖騰崇拜:雄性的雅魯藏布江啊/你敢用自己/濕淋淋的爪子/一路撕裂/世界上最高的山群/我估計/你下一步的目標/肯定就是要拉動天空了/如果真有那麼一天,天地交合了/你可以用奔騰的**的名義/證明天下確有一種東西/叫做男性。當我第一次讀到這首詩歌的時候,是一種雄壯與威武,是對男性最輝煌最美的讚美,對於原始的美最直接最樸素的表達。

而另一個傳說則說印度曆史上某國王為了洗刷自己祖先的罪孽,以修來世,請求天上的女神下凡。但是,女神之水來勢洶洶,大地難以承受,濕婆大神就站在喜馬拉雅山附近的恒河上遊,讓水從他的頭發上緩緩流下,從而減弱了水勢,既可以洗刷掉國王祖先的罪孽,又能造於人類。由此,印度教徒認為恒河是女神的化身,是“贖罪之源”。

8恒河之祭。

大會。

昆巴美拉大會是印度一項傳統的宗教節日,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曆史。傳說中,眾神為保護一個能讓人長生不老的大壺,與群魔展開爭鬥。後來,大神因陀羅之子設法偷回了大壺,卻在返回路上,不小心將四滴甘露灑落,就此形成了恒河之濱的四大聖地。所以,恒河祭又被稱為“大壺節”。

每隔12年,印度教教徒們便輪流在四大聖地舉行大典。

在旁人看來,這一切猶如神跡般不可思議。究竟是什麼樣的力量,能讓信眾來到這條萬古恒新的大河邊,感悟它給人內心帶來的神聖與震撼呢?

前來朝聖的人們紛紛在恒河邊安營紮寨。清晨,人們在臉上點上丹紅,抹上香灰,雙手合十作祈禱狀,扶老攜幼抵達河岸邊。此時的恒河水寒冰徹骨,教眾們卻認為寒冷可以衝刷罪孽,加速輪回。

男信徒不顧寒冷,幾乎全裸下水;女人也就穿著貼身衣物。年紀小的孩子哭鬧著不願意下去,母親則用銅壺盛起河水往孩子頭上衝一衝,然後拎著孩子往河裏按。對一些孩子來說,這可能是他們人生的第一次聖浴,隻有勇敢麵對,才能成為一個名副其實的印度教徒。

太陽已經從東方完全升了起來,河麵上金光燦燦,岸邊則已人山人海。實際上,隻要在恒河邊的公路大橋上瞭望一番,就能看到一望無際的帳篷向遠方延伸。小小的阿拉哈巴德市,人口不過70萬,卻要在6周內接待7000萬朝聖者,對誰來說都是個艱巨的任務。

為保證大會順利舉辦,地方政府搭設了27座浮橋、50多萬頂帳篷、2萬多間臨時廁所,安排了8000餘清潔人員滿負荷工作。即便如此,按照每人占據1平方公尺河灘麵積計算,每次也隻能安排2.5萬人下水沐浴1分鍾,然後趕緊就要換班。

大會期間,還有許多苦行僧、薩圖賢哲(即聖人)和在喜馬拉雅山中修行的瑜珈士來此。他們除了在恒河中沐浴,還要舉辦哲學辯論會、祈福大會與各種慶典,熱鬧非常。

每天傍晚,信眾們伴著神鈴聲響,走向河邊祭台。人們手捧青煙香火,唱著挽歌,等待一個千年來風雨不改的大祭祀。而身穿金紅服飾的婆羅門祭司,高舉聖火,在眾人祈望的目光下,邁著高雅的步伐走上祭台……

當太陽最後的一抹光輝在西天消失,岸邊逐漸變得燈火輝煌。主碼頭祭祀的神鈴已經響起,人流再次持續不斷地向這裏湧來。

祭祀的鈴聲越響越急,信眾也越圍越多。伴著祭鼓,誦經的主唱和樂手都已就位。慢慢地,悠揚的歌聲從擴音器中傳出,14位年輕俊美的婆羅門祭師走上祭台。

在首席祭司的引領下,眾祭司麵對恒河站成一排,伴著音樂一邊高唱頌歌,一邊拍掌。樂聲中,祭台周圍煙霧四起,高貴的祭司漸漸舉起6000年前流傳下的聖火。信徒們則和著起唱,最終全部沉浸在無邊無盡的神聖與莊嚴的氛圍中。

手記。

從孟加拉灣到加爾各答,我的整個恒河之旅還算圓滿。不論是仰望恒河之源岡仁波齊聖山,還是偶遇轉山朝聖的行者,你每時每刻都能感受到文明的巨大差異。

在許多人看來,恒河幾乎是“汙染”、“肮髒”的代名詞。平日裏,你總能看到印度“賤民”雙手攪拌著一筐筐的牛糞倒入恒河裏。即便如此,印度人依然用恒河水刷牙洗臉、沐浴淨身,卻對河麵漂浮的垃圾、腐屍熟視無睹……在這裏,最肮髒的環境與最聖潔的心靈融為一體,令人費解而感慨。

恒河祭則更是一個精神上的奇跡。一位信徒告訴我:“河祭發自內心,隻要虔誠,即便簡單,萬能的恒河都能感受到。”冗長的祭禮從**一直持續到中夜,隨著河祭的聖火漸漸熄滅,熏香散,鈴聲消,歌聲止,人們在幸福中退場。偉大的恒河在平靜中,安詳地等待黎明的又一次祭典。

9恒河晨浴。

恒河是印度教徒心目中的聖河,恒河之水可以滌罪攘禍,因而去恒河之中來個大洗浴是印度教徒最向往和痛快不過的事情。最盛大的洗浴應當說是印度教的甘露廟會,每回參加洗浴的人數以千萬計,每十二年輪流在各個聖地舉行一次,所以遇到一回也是不易。不過,整個恒河,不管在上遊、中遊、還是下遊,也不管是在春夏秋冬,一天到晚總是有印度教徒在洗浴。但平素裏最壯觀的還要數瓦臘納昔的恒河晨浴,前往此地朝聖、觀光的人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奔此而來。

瓦拉納西是恒河之岸最大的聖城,河岸之景蔚為壯觀。瓦臘納昔恒河之岸長達6.7公裏,共有64個碼頭,當地人稱其為“卡德”。這些卡德據說都是虔誠的印度教徒捐建的,捐建越多,積善也就越多。最讓人神往的是幾十個盧比租上一葉扁舟,向恒河中央飄去。賣貨的小販更會明白這是賺錢的大好良機,他們也劃著小船尾隨大大小小的遊船,向遊人兜售各種貨物,有樹葉做成的河燈,有念珠、香木以及各種種樣的工藝品。遊人們在小販的吆喝聲中,把一盞盞河燈放入河中,恒河變成了暗藍的銀河,閃現出數不清的點點繁星。更為美妙的景色就要出現了。東方欲白,淡淡的霧霧慢慢地散去,一輪紅日噴薄而出。岸邊陡立的建築披上了金色的衣裳,河麵泛起一片金光。再看岸邊的河水中,洗浴的男女老少進入了忘我之境。有的站在齊腰深的水中雙手忙碌,盡情搓洗;有的雙手合十,麵各太陽默禱,安詳的臉上金色溢彩,靈魂的淨化表露無遺;有的則有停地屏息潛入水中,惟恐這聖水不能把自己的罪孽洗滌一清;身披絳黃色的印度教祭司以及光著上身的虔誠信徙在岸邊的石上閉目打座;打著哆嗦的孩子們在父母的水罐之下接受潑頭的衝洗;穿著紗麗的婦女們洗浴完畢,竟然在這人海如潮中能夠換上幹衣,而不讓自己的身體暴露絲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