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黑鍋要看自己在什麼職位和層級。低層、資曆淺的員工沒有背黑鍋的籌碼。如果必要的話,應盡量避免挺身而出攬責任。如果被迫背黑鍋,也隻有啞巴吃黃連了。如果你自認為不是低層,也並非資曆淺,那麼就要認真分析一下,自己是否有被利用的價值。如果沒有,那說明老板在找借口排斥你。
通常被指定背黑鍋的原因有兩種,卻分別顯示你在職場中兩極化的處境。一種是你有被利用的價值,被老板欽點背黑鍋,就是把你當心腹,放心讓你承擔。隻要你承擔下來,他就會很器重你。如果是這種情況,代表你成功地獲得了老板的信任,你的前途也會很光明。
另一種情形恰恰相反,如果你被指派背黑鍋,卻沒有被信任的感覺,表示老板把你排斥在外,你早晚都得離開公司。
如果是後一種情形,你應該多跟老板溝通,盡力挽回自己所處的被動局麵。而不應該這樣想:反正得不到老板的信任,背了也白背,然後就瀟灑地離開。當然,如果通過溝通之後,老板還是一而再、再而三地要求你背黑鍋,可能你和老板之間的嫌隙已經太深,這時再換工作也不遲。
如果隻是偶有發生的話,還是盡量依照老板的想法,努力充當老板的左右手。不然未來你不會被重用,也不會得到晉升的機會。
中層主管比較接近消費者和員工,被賦予目標和命令時,明明認為方向有錯或者會受到反擊,卻不得不勉強為之,為高層主管或者老板背黑鍋。
當中層主管執行任務時,如果發現決策不可行,一定要把真實的狀況和意見向老板講清。如果老板仍固執己見,最好是從團隊精神,表達完自己的意願後,按照老板的意思去做。因為每個人的層級不同,掌握的信息也就不一樣,老板考慮的是全盤利益,在一方麵可能吃點小虧,但在另一方麵可能大大獲利。下麵的人執行“笨蛋的指令”時,常會有背黑鍋的感覺,卻忽略了總體上對公司是有益的。
高層主管常得背黑鍋。例如裁員,攻擊和箭靶總是會朝向下令裁員的人。當董事會不願出麵時,總經理、副總經理就得背黑鍋。
但是,高層主管應該讓自己背黑鍋的機會少一些。因為高層主管是決定公司方向的掌舵者,領導著非常多的人,大權在握。如果高層主管經常為董事長背黑鍋,那麼在下屬的心中,就會覺得這位領導經常犯錯,這樣他的形象、魄力和領導力都會大打折扣。
不論是中層主管還是高層主管,在不得不背黑鍋時,都可以推脫責任讓自己的下級承擔,也就是讓第三者做“替罪羊”,那麼最好找你所信任的人,然後對他加以重用。
短期而言,背黑鍋是職場生涯的阻力。但長期來講,在名譽上並不會有太大的影響,畢竟日久見人心。或許你不背黑鍋的膽識,反而會讓人對你青睞有加,這樣一來未嚐不是件好事。
一句箴言: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
別同領導身邊的“紅人”爭道那些與領導關係非常密切的人,對領導的決策、用人及其他問題的看法都會產生重要的影響。
有些人認為,在公司裏隻要盡心盡力,取得業績,贏得老板的賞識和歡心,加薪提升便指日可待了。因此把那些老板身邊的心腹不放在心上,他們認為這些人的職位不怎麼高,權力也不怎麼大,跟自己沒什麼直接關係,沒必要認真地重視他們,隻要不得罪就行了,殊不知,這樣一來,讓自己走了不少彎路。下麵有一個聰明人的例子,以供辦公室人士學習、借鑒。
張健才剛滿24歲,就已經是部門主管了,而且很有發展前途。一到各部門主管開會的時候,他總是先聽,然後才發表自己的意見,既中要害,又顯得謙虛,令人歎服。
公司裏的老板對他十分欣賞,對他提出的意見和建議十分重視。可是他對老板十分恭敬之外,對老板的得力助手——分管人事的副總卻出人意料地親近。逢年過節,必然登門拜訪,且總要拎一點家鄉的土特產。
大家很奇怪,老板明明是一個很難得的有魄力、知人善任的人,而那副總明明是一個本事不大,心眼卻不少的人,他為什麼一個勁地對後者好呢?於是有親密的朋友去問他,他說,副總雖然沒多少業務方麵的本事,但他的心眼都用在為人處事上,他不一定能起什麼好作用,但如果在背後給你起點消極作用,你也吃不消呀。我之所以和他那麼好,就是希望他不要在背後給我做手腳,那就謝天謝地了。
那分管人事的副總對這個小夥子也很好,他經常向這位小夥子通報一些情況。兩個人處得還真不錯。
生活中我們已經形成了一種心理定式:那就是什麼人受人尊重,有能力,有學問,有頭腦,有良好的品德,我們跟他比較親近。而如果什麼人專門鬥心眼,一心鑽營,我們往往躲著他們,疏遠他們,結果是自己給自己設置絆腳石,隻好磕磕絆絆地走在艱難的謀職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