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個年輕人大學畢業後應聘到一家大公司做主管,老板很賞識他,每月給他的薪水有兩千多。對此別人都很羨慕,他也很感激老板的知遇之恩,於是便竭盡全力地為老板做事。工作之餘,他除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外,還努力幫老板搞營銷策劃,為公司賺了不少錢,老板也並沒有虧待他,他的薪水不斷上升,三年之中已從兩千多漲到了四千多。
後來公司人員調整,有了一個部門經理的空缺。公司的同事都說這個位子一定是這個年輕人的,而他也認為這個位置非自己莫屬,因為他的努力是大家有目共睹的。可是名單公布以後卻出乎大家的意料,接任的是另外一個從哪個方麵說都比不上年輕人的員工。這個年輕人有點受不了,他非常傷心,工作情緒也一落千丈。他覺得無論自己付出再多的努力,老板也不會領情。
後來因為情緒的關係,影響到了他自己的正常工作,老板已經警告過他,讓他以後要注意了。對此他很煩惱,便找他的好朋友訴苦。
他的好朋友聽了之後對他說:“其實很簡單,你隻要想到自己隻是一個打工的,而老板就是老板。在老板眼裏,你所有的努力都是應該的,如果你不是這樣努力,憑什麼拿這樣高的薪水呀!”聽朋友說完,這個年輕人望了朋友一會兒,便低下頭沉默不語。
第二天這個年輕人打電話告訴他的好朋友,說他已經想通了。想通之後,他還是和以前一樣努力工作,不再去想職位的問題了。幾個月後,老板任命他做了一個更為重要的部門的經理。
後來老板告訴他,本來上次想讓他擔任那個職位,可是又考慮用他會大材小用,以後還有更重要的部門可能會更需要他,所以就安排了別人。他頓時恍然大悟。
他對好朋友說:“謝謝你,聽了你的話,不但使我得到了一個職位,還使我換一種角度去看事情。”
我們在實際的工作中是否遇到過同樣的問題呢?如果是,請你想想這個年輕人的故事吧。
一句箴言:突破常規,從另外一麵看事情會有更多的風景。
放棄自以為是的念頭覺得自己非常聰明,非常善於策劃,認定一個目標就不放鬆,小心,那可能是你的自以為是。
兩個貧苦的樵夫靠上山撿柴糊口。有一天他們在山裏發現兩大包棉花,兩人喜出望外,棉花價格高過柴薪數倍,將這兩包棉花賣掉,足可供家人一個月衣食。當下兩人各自背了一包棉花,便趕路回家。
走著走著,其中一名樵夫眼尖,看到山路上扔著一大捆布,走近細看,竟是上等的細麻布,足足有十多匹之多。他欣喜之餘,和同伴商量,想與他一同放下背負的棉花,改背麻布回家。
他的同伴卻有不同的看法,認為自己背著棉花已走了一大段路,到了這裏丟下棉花,豈不枉費自己先前的辛苦,堅持不願換麻布。先發現麻布的那個樵夫屢勸同伴不聽,隻得自己竭盡所能地背起麻布,繼續前行。
又走了一段路後,背麻布的樵夫望見林中閃閃發光,急忙跑到林中,待近前一看,地上竟然散落著數壇黃金,心想這下真的發財了,趕忙邀同伴放下肩頭的棉花,改用挑柴的扁擔挑黃金。
他的同伴仍是那套不願丟下棉花,以免枉費辛苦的論調;同伴懷疑那些黃金不是真的,勸他不要白費力氣,免得到頭來一場空歡喜。
發現黃金的樵夫隻好自己挑了兩壇黃金,和背棉花的夥伴趕路回家。走到山下時,天忽然下了一場大雨,兩人在空曠處被淋了個透濕。更不幸的是,背棉花的樵夫背上的大包棉花,吸飽了雨水,重得完全無法再背得動。那樵夫沒辦法隻能丟下一路辛苦舍不得放棄的棉花,空著手和挑黃金的同伴回家去。
堅持是一種良好的品性,但在有些事上,過度的堅持,自以為是,會導致更大的浪費。
曆史上的永動機,就使很多人投入了畢生的精力,浪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因此,在一些沒有勝算把握和科學根據的前提下,應該見好就收,知難而退。
一個人要獲得事業上的成功,首先要有目標,這是人生的起點。但這個目標必須是合理的,即合乎實際情況和客觀規律的,合乎社會道德的,合乎現實情況的。如果不是,那麼,即使你再有本事,千百倍努力,也不會獲得成功。
世間沒有什麼能比自以為是更愚蠢的了。適當的固執可能對事業有好處,一旦固執過了頭,就會變得心胸狹窄,敏感多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