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你仕途失意時,大可不必自暴自棄,自己難為自己,自古失落者甚多,不然,李白怎麼會有那麼多名篇佳句流傳後世呢?
人生一直處於比較之中,人的心靈和身體也在不停地進行對話。這種比較是精神的“充電”法,也是一副最好的良藥,20世紀科學家為此已經做出了令人信服的科學解釋。心靈的對話不單單是抽象的觀念性東西,還會產生影響身心健康的物質性東西,這就是常說的荷爾蒙。一個人遇上不如意的事,心情不好時,大腦就會分泌出影響身心健康的荷爾蒙。反之,遇事能正確對待,心情舒暢時,腦內就會分泌出增強健康的荷爾蒙。荷爾蒙是在人體細胞之間傳送信息的物質,大腦也就是通過它向全身傳遞命令,進行心靈對話的。據說,人在發怒或情緒緊張時,體內分泌出甲腎上腺素;感覺恐怖時,體內會分泌出腎上腺素,這些荷爾蒙都是有毒的荷爾蒙。如果人的心情愉快,常常能把事情往好的方麵去想,體內就會分泌出具有活躍腦細胞、增強體質功能的荷爾蒙。不同的對話,會產生不同的荷爾蒙,這對我們研究利導思維和弊導思維,大有好處。
比較是一種思維活動,從不同的角度比較,會產生不同的效果。善於利導思維的人采取積極樂觀的態度,對任何事情都能往好的方麵思考,體內產生的物質就有利於健康。而喜歡弊導思維的人,采取消極悲觀的態度,遇事愛往高處比,愛與人較勁,心理常得不到平衡,體內產生的物質就有害身體。
朋友們,無論你遇上多麼煩惱的事,隻要你學會利導思維,從不同角度去比較,你就會保持樂觀的心態,幸福愉快地度過每一天。
一句箴言:心靈的對話,不單單是抽象的觀念性東西,還會產生影響身心健康的物質性東西。
年輕在心不在身年輕不是一個時期,而是一個心態。擁有年輕進取的心態,你會擁有朝氣蓬勃的人生。
“九十可算老?八十不稀奇。七十難得計,六十小弟弟,四十五滿地爬,二十三十在搖籃裏。”這是著名學者商承祚先生70歲時寫的一首詩。這首詩形象地說出了青春的本質和內涵,告訴我們:年輕是心態。
在日本、美國曾經廣為流傳的一篇散文《青春》,也是一位70歲的老人寫的,寥寥400字,卻不脛而走,廣為流傳。
青春不是年華,而是心境;青春不是桃麵、丹唇、柔膝,而是深沉的意誌,恢弘的想像,熾熱的感情;青春是生命的深泉在湧流。
青春氣貫長虹,勇銳蓋過怯弱,進取壓倒苟安。如此銳氣,二十後生有之,六旬男子則更多見。年歲有加,並非垂老;理想丟棄,方墮暮年。
歲月悠悠,衰微隻及肌膚,熱忱拋卻,頹唐必至靈魂。憂煩、惶恐和喪失自信,定使心靈扭曲,意氣如灰。
無論年屆花甲,抑或二八芳齡,心中皆有生命之歡樂,奇跡之誘惑,孩童般天真久盛不衰。人人心中皆有一台天線,隻要你從天上人間接受美好、希望、歡樂、勇氣和力量的信號,你就青春永駐、風華長存。
一旦天線降下,銳氣便被冰雪覆蓋,玩世不恭、自暴自棄油然而生,即便年方二十,實已垂垂老矣;然則越要豎起天線,捕捉樂觀信號,你就有望在八十高齡告別塵寰時仍覺年輕。
據翻譯此文的夏海濤先生介紹,二戰期間,美國的軍事要人麥克阿瑟將此文鑲於鏡框內,擺在寫字台上,勉勵自己。日本戰敗後,此文由東京美軍總部傳出,有人將它灌成錄音帶,廣為銷售;也有人把它揣在衣兜裏,隨時研讀。鬆下電器公司元老鬆下幸之助說:“
二十年來,《青春》與我朝夕相伴,它是我的座右銘。”另一位名流也極力推薦說:“無論男女老幼,要想活得風光,就得拜讀《青春》。”
《青春》散文,不愧為青春不老的秘方,凡是認真讀過它的人,都會有自己的感受。
人們過去通常把青年時期稱為青春,其實青春不應該是人生的一個時期,而是人生的一種心態。青春的本質不光是軀體結實,還必須具有堅定的意誌,豐富的想像,飽滿的情緒。
在現實生活裏,我們會常常看到有些老年人,反比20歲的人更具上述品質。瑞士有個96歲的馬德祖?博雷爾老人,她自從在電視機上看到了現代熱氣球、三角翼滑行器和斜坡降落傘後,就常在家人麵前念叨,說她非常想試試。家人起先都以為她在開玩笑,但後來經不住老人多次軟磨硬泡,終於答應讓她乘一次斜坡降落傘作為給她的生日禮物。